特定場域限定演出:在疏離中爆裂的《公寓》
4月
25
2022
公寓(斜槓青年創作體提供/ 羅慕昕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10次瀏覽

楊美英(特約評論人)


身處南市南區一處偏僻的工廠前,夜色裡樹影朦朧,開演前跟隨引導,從戶外進入室內,再轉入觀眾席所在的空間,此處並非一般高挑空曠的廠房區,而是頭上頂著半樓隔層的天花板,隱隱連結了時下許多公寓建築樓層給人的壓迫感。

預備入座的觀眾會發現,整個展演空間因應原有的狀態大致可看成是九宮格,舞台上的分區隔層、觀眾席上全是膠膜、養生膠帶類的裝設,讓人直覺要問:這是為誰的無塵防護?整體造成一種隔閡、疏離的視覺效果,甚且略帶髒亂感、缺乏溫度的冷漠感。

戲一開演,即是一連串肢體動作、口說言詞交織而成的表演文本,整晚節奏緊湊,跌宕起伏緊繃,呼應了全場不斷重複訴說的重要設定「五分鐘後,這棟公寓將會爆炸,住在裡面的人無一倖免」【1】。一直到演後從觀眾席離開,先步入隔壁挑高寬敞的廠房,再踏進戶外茫茫夜景,彷彿才得以稍可喘息,回頭細嚼前一刻經歷了多少當代城市生活的緊張疏遠和末日式悲劇境遇。或許在張弛之間,還可再另行斟酌。


公寓(斜槓青年創作體提供/ 羅慕昕攝影)

對照得獎劇本的八個演員/角色,演出現場已經濃縮為五個,但仍維持原著中特別標示的,有些角色的台詞需刻意以演員的身分詮釋,筆者於觀演過程具體感受到演員們以不同的語調、走位等建立了「演員/角色」的「旁述/自述」的敘事邏輯,脈絡清晰而動態活潑。

與空間巧妙結合的演出

筆者認為,這個演出之於空間的運用,可說是作品的亮點。前述置放於工廠內的舞臺與觀眾席的規畫方式,其實看似也能於黑盒子劇場演出的可能。然而,隨著劇情展開,下列表現設計,讓此劇的定位已非屬替代空間創作,而是屬於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 。

諸如:從天花板洞口丟下的垃圾袋等物件;在一個暗場之中,觀眾可以聽到樓上的清晰腳步聲;另一個暗場,場上無燈,剩下一扇窗透出庫房外的日光燈,格外顯得蒼白、慘淡,流露出幾分冷酷詭異;以及,劇情中段那個「住在五樓的男人」的投資失敗,長段獨白進行的同時,天花板洞掉下一盞燈泡快速下降、垂落,一如崩盤的股市行情,然後劇烈的搖擺晃動著,就像是這個男人崩潰、放棄時的心情寫照。還有,該劇將近收尾時,口白輪流標示出眼前這樁樁生活悲慘情節的時間軸線,其實可追溯至「一年前」、「三年前」、「三十年前」、「十五年前」,看著演員們各自捲入白色塑膠袋,快被生活、命運、環境等纏繞、擠壓得窒息之際,天花板上垂落下了繩梯,給拼命求生存的角色們往前逃命/往上攀爬;最後,四位演員坐入觀眾席,彷彿成為圍觀的一員,剩下那個「五樓」男人,於同個時間點來到了開演的起點——「有人點了火、五分鐘後、這棟公寓將會爆炸」——燈暗。


公寓(斜槓青年創作體提供/ 羅慕昕攝影)

在這個劇終的暗場之後,舞臺一側打開了門,讓觀眾看到隔壁廠房的閃光、聽到機械式的聲響,接著場燈全亮。筆者當下一陣愕然,一方面被迅速帶回真實現場,真是欣賞與空間如此結合的安排,二方面驚訝之餘,來不及回味咀嚼剛剛呈現的社會暗黑,略徒呼負負。

整體而言,對比於之前看過的斜槓青年創作體演出《半島風聲 相放伴》、《迷走計畫:做伙來去踅海口》、《海口之聲》、《香蘭男子電棒燙》,這次就表演文本的構成,無論是表現手法與視聽美學,可說展現了相當不同的身聲創作企圖,整個「實驗」【2】,表現突出,令人期待後續發展,繼續勇敢探索。


註解:

1、摘錄自李沐恩劇作,《公寓》,《第二十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得獎劇本》頁420。

2、參見《公寓》節目單:「青年自造」為斜槓青年創作體於2022年啟動的長期計畫,是劇團首次獨立自製的售票節目,每年度將擬定不同的創作主題及形式進行實驗。第一年計畫為「戲劇文本」與「空間」,選定第二十屆台北文學講劇本組優等獎作品《公寓》作為演出文本。

《公寓》

演出|斜槓青年創作體
時間|2022/04/22 19:30
地點|李維造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選在偏僻的工廠裡演出,舞台設計則是選用貨櫃屋裡的水泥地面,周遭環境留有工廠做工需要的設備及配件。演員配合演出所需的佈景,利用透明塑膠布的出現、捲動、割裂等以製造及變換場景⋯⋯(吳依屏 )
4月
18
2022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