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所指的懸宕《伽里尼1545在楓丹白露》
10月
12
2012
伽里尼1545在楓丹白露(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0次瀏覽
李時雍

拉岡(Jacques Lacan)〈關於《被竊的信》的研討會〉演說稿中,藉愛倫波筆下一封如謎面般在王宮內室諸角色間被竊取被匿藏被翻折的信函,反轉了符號意義的關係,指出能指(signifier)對所指(signified)的優先地位問題,並如何在表義鏈上決定了不同主體位置。一封信之所隱匿,拉岡說,「它所在或所去的地方它將在和將不在。」意指是:作為信函(letter)它在其所在,而作為能指字母(letter)及其所賦予不同主體的象徵義涵,它總將不在。

如此信函待領,如此延遲的抵達,遂成為波敘事的懸疑性,成為了表義鏈上的循環動力,成為《伽里尼1545在楓丹白露》茱莉.吉柏那一個一而再地以指尖指向著虛空的手勢。

以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金匠之名為題,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重思伽里尼創作塑像《楓丹白露的寧芙女神》時,如何以光影以物和身體同時創作出「另一個作品」、創造出視覺混合經驗的雕塑現場。伽里尼的複數寧芙女神們,塑像及其眩惑複本之間指向及指向之虛無的複雜關係,進入了赫佐劇場內迷幻的空間和裝置中:如意識之底層的封閉空間、簡約的純白壁面、懸空倒吊的數具人形般物件、地上列置的無數燭焰;與開場時背躺在中上舞台如祭台金屬桌上的舞者茱莉.吉柏,以及,接近觀眾席覆戴著兔子面罩的匿名男士。

《楓丹白露》從兔男士幾次攤掌向觀看者示意起始,移動時褲上墜飾頻繁發出細瑣聲響,逐一將散置燭台拾起並放於桌上;吉柏則從夢中復醒(或復入夢中般)從桌台起身下來,展開在空間中的動作主題。

漫長寂靜夢遊,指尖重複指向空間不同所在,在凝視前迂緩地經過;雙臂橫向張開,單腳懸起與手形成水平,再懸起足尖向上,四肢撐地倒行;直到按下音樂後Gerome Nox設計的電子音牆尖銳巨大地充滿空間,吉柏在兔男士每一置放了燭台後又一段重複而差異的動作。

赫佐編作的動作充滿指向的意圖,而空間的禁閉如夢魘如意識的深淵,又彷如表義鏈的絕對封閉特質(拉岡指出,無意識乃是做為符號層的作用而結構化);有意思是,吉柏看似無以名之的夢遊過程一如那被不斷延擱的信、待領的能指,一方面成為趨動觀看慾望的潛藏而必然之力,而所有意義另一方面卻落在了語言的形式框架上:在動作和動作的重複之間,在兔男子間斷拾起燭台的這一個動作中,才賦予了身體指向之意。

身體同時像是舞台上方的裝置般被倒懸著,茱莉.吉柏「指向」的動作動力都被反轉著地從末稍引發,從指尖,從穿著高跟鞋的鞋尖,反觀身體的中心卻是受被動地牽引,遂造成了指向過程延遲的同時,身體中心的消隱,主體的消隱,所有動作到最後,弔詭地只留下了一個懸在虛空中的空白手勢。

置身內在又外在於寧芙女神的匿名者,在收去了垂降下的人形裝置之後逕自離去,留下場中無盡擺盪的能指的吊鏈,吉柏在空去的台上如塑像般兀自移動靜止,燭台擺在桌上成為替身,光線侷促迫人地閃晃著造成空間內惑人的更多複本,指尖延伸,收回復再指出,然而意義和理解在所有其中如何達於其所收受者處?語義鏈上的循環何時方歇?所指是否終是無窮所指?或者,被遺失的總是僅是落在那象徵的範疇之內?

在「1545楓丹白露的伽里尼」與《伽里尼1545在楓丹白露》之間,赫佐說,他想探究的,是「某個特定時刻」。

一個自始即已向你暗示的雙掌中的虛空時刻?一個身體所指的延異之時?或者是,一個虛空之中循環而差異、未停止發生的,身體的存有之時?

《伽里尼1545在楓丹白露》

演出|法國l’association fragile
時間|2012/10/07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空曠的舞台只剩下少許的燈光變化,女舞者此時重複剛剛的幾組動作;而神奇的,我們腦海中被喚醒的意識,竟然在這白色的展場中,若有似無地被投射出來,一如最後女舞者優雅斜坐在一個黑箱上,所投射出來不知名的生物性光影,整場舞蹈的意義,成為一場極為私密的個人深層心理經驗。(謝東寧)
10月
08
2012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