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抽象的踏步中問世的經典《qai~i愛遺憶》
12月
31
2014
qai~i愛遺憶(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2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雖已距離觀演之時數日,閉上眼睛仍可清晰感受舞作中三人舞的節奏與喘息…

蒂摩爾古薪舞集這支新作,終於暫離在排灣族物質文化的範疇裡去尋找與舞碼的有形對應關係的企圖,編舞者廖怡馨以排灣語中「qai~i」一語所代表的人心中藏有的「惆悵的懸念」,作為整支舞作發展的主軸,這個向內發掘的創作意圖,讓整支作品得到很好的發揮。

舞作一開始,廖怡馨自己在舞台上彷彿扮演一個楔子的角色,在又如機械摩擦般淒切嘈雜又如科幻片中模擬腦內電波的聲音中,以簡省的肢體一方面穿梭觸動了其他三名舞者的身體,一方面也暗示觀眾,這場舞發生在作者的腦內世界。隨著肢體相互觸動而發生的,是排灣族靈魂裡深埋的以歌詠情的細胞,在全體舞者「qai~i」古調的共鳴中,來自生命記憶深處的懺情書於焉展開。

女性一生的懸念中,最多是對錯過或質變的情緣的喟嘆,廖怡馨使用二男一女三名舞者,暗喻生命中交錯的情愫眷戀所留下的無奈與遺憾;男女之間的結合與背離,廖怡馨暗藏了許多富含古典寓意的肢體設計,如女舞者躍上男舞者的背,讓男舞者雙手交握在自己背後拖住女舞者的膝,這是來自原住民文化底蘊對男女交合及此生相托之意的最美的描寫,而完成這動作需要女舞者的絕決一躍與男舞者堅實寬厚的肩與背的撐托,堪稱是本舞作中許多可圈點的珠玉之一。

在悠長的漢人文化裡,有許多男女之間的遺憾的原因係埋諸社會甚或家庭的集體性因素,而非單單只是個人愛恨好惡的作用,例如古詩《孔雀東南飛》裡所描寫的千古憾事。廖怡馨在這支舞作裡面探討每一場未竟的愛情落在原住民部落裡這種集體生活中的複雜情境,亦成為另一篇深刻唯美的經典。當舞者從獨舞變成三人舞,男女男,女男男等不同的站位編序都在衝擊我們最深層的神經,提醒我們在眾目睽睽,人云亦云的部落裡那些曾經美好又最後變成摧折人心到不堪回首的愛情故事。廖怡馨只用了最簡單的編舞元素,講了彷彿信手拈來,或許發生在街頭巷尾的愛情故事,但卻昇華成舞台上瑰麗又惹人眼淚的人影烙印。尤其三人舞中的中間舞者必須與其他左右兩名舞者相反方向時,我們似乎可以聽到每一段事與願違的愛情故事中那種嘔心瀝血的無聲吶喊。而這一切的故事在舞台上搬演時,舞者的四步舞,三步舞的低頻節奏,一直不止息地像海浪不停地在迴盪,也像編舞者喟嘆永不復返的青春,在不止息的排灣集體舞踏中,只能忍淚合而為一而無法稍事喘息。

擔綱重任的三名舞者,在這齣作品裡得到最大的發揮,跟舞者的身體素質與悟性很有關係。不論在獨舞中傳達向內挖掘內在的深邃,還是在三人舞中同時表現冷酷的集體性與小我的無奈與悲情,都層次分明,銘刻人心。

在往後的數年,我們相信在台灣原住民的當代舞蹈作品中,我們還是會回過頭來讚嘆2014年蒂摩爾古薪舞集廖怡馨的這支作品《qai~i愛遺憶》,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經典。

《qai~i愛遺憶》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14.12.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