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不足,難以成舞《跳舞不要一個人》
12月
11
2012
跳舞不要一個人(南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5次瀏覽
杜思慧

《跳舞不要一個人》靈感源自台灣早期女作家楊千鶴的短篇小說《花開時節》,小說呈現了日據時期女性高中畢業即邁入家庭的時代面貌,但小說主人翁卻不願接受家裡安排的婚事而選擇了工作。這個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也影射了楊千鶴的真實人生,她在高中畢業後即央求父親讓她繼續讀書,並在之後進入職場,而且很難得地在日本人經營的報社裡擔任記者。她十五歲喪母,自那之後她隨身攜帶五歲時和母親的合照,以長存母親帶給她的溫暖童年記憶。

在《跳舞不要一個人》中,有一對祖孫相依為命,這天是孫女的高中畢業典禮,祖母不管孫女的阻止出席了畢業典禮,而孫女其實滿心焦急的要找男朋友告訴他,她懷孕了。演出在祖母對過往記憶的獨白和孫女面對未知生活的擔憂間交錯進行,劇情中還有另外兩位女角,分別是和祖母對話的夢境女子及孫女的高中好友。幾位女角的內在和外在交錯關係,構成了這個企圖帶入舞蹈風格的戲劇演出。

比對小說文字和戲劇呈現可以知道,編劇使用了小說裡原有的幾條故事線,比方友情、婚姻和對自我人生安排的堅持,也因為如此而標榜著「文學劇場」。導演的文學素養和眼光是清楚的,但這樣的清晰度似乎沒有等同發揮到場面調度和戲劇節奏的安排裡,以致於整齣戲像是掉入一個慢轉且停滯的軌道上,緩慢爬行。格格不入的還有呈現元素的選擇,身體作為一種「語言」的表達,也應該是要能「發音」清楚、「口齒」清晰,亦即表演者的身體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完整傳達出編舞者對特定情境的動作設計,擁有這些能力後還要能有意識的在語言情感和肢體傳遞間自由轉化,這實在是非一時半刻可以訓練完成的。也因為如此,一場孫女祈求男友回頭的動作表演,不斷跳上男友身軀又落下的重複畫面,反而讓傷心變成了逗趣,焦點失衡。另外,舞台道具的設定和使用似乎不太統一,演員會接起真實的電話筒但卻按想像的電視機開關,餐桌上有真實的水杯演員卻要假裝拿著碗筷吃飯?不知是否為某種觀眾沒接收到虛實暗示?

「文學劇場」一詞最終應該還是要回歸到劇場,在劇場裡說故事是需要流動的,即使是很簡單的元素,只要抓住感動的核心,其實一個人跳舞也會很好看。

《跳舞不要一個人》

演出|南風劇團
時間|2012/12/07 19:30
地點|高雄大東藝術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