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情感的重新詮釋《探春》
6月
04
2014
探春(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7次瀏覽
林立雄(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紅樓夢》這部龐大的經典,從著作一出,就有文人開始做《紅樓夢傳奇》等相關戲文。民國初年,梅蘭芳先生的〈黛玉葬花〉之後,《紅樓夢》就一直廣受戲曲舞台搬演。但,也因為整部經典龐大驚人,每位小說中的人物都非常的重要,幾乎皆具有自己的故事與性格能夠搬上戲曲、戲劇舞台加以著墨,並重新刻劃。然在戲曲舞台上,常常被摘取出來演出的不是寶、黛、釵三人的情愛,就是其他個別的角色人物,如《晴雯》、《俊襲人》,甚至是當代的豫劇《劉姥姥》、京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至今日的《探春》都是非常好的例子。然而,搬演《紅樓夢》豈是如此簡單?整部《紅樓夢》中,人物彼此息息相關、相互影響,幾乎能夠說是缺一不可,創作者在摘錄小說中的寶、黛、釵三人的情感,又或是重新抽出為編劇者代言的人物,勢必有所取捨,但在這樣的取捨中,我們時常能看到雖然某些作品欲談寶、黛、釵三人的情感,只看見美好愛情,卻缺乏了整部《紅樓夢》對三人情感、關係的累積與描寫,甚至在處理獨立人物時,因夾雜過多的背景交代,使得所欲彰顯人物變得淡薄、失焦,而使所渴望刻劃人物的主線變得模糊不清。

《探春》這齣戲是王安祈為黃宇琳所打造的作品,在這部戲裡頭,王安祈秉持著過去作品中,對女性的細膩刻畫與關懷精神,在這齣戲中仍能被看見。王安祈在《探春》這個作品中,所欲關注的重點在於《紅樓夢》中未深刻描寫的「趙姨娘與探春」親生母女的情感交流。王安祈精煉的抉擇,將描寫賈探春之中,最重要也最深刻的情節摘錄出來:探春掌家,探春舅父趙國基死後的喪葬處理、作花朵生意、抄檢大觀園、營救司棋失利、賈府敗亡出嫁海疆地帶。在這幾個重要的段落的擷取中,也恰好將探春對賈家衰敗的努力到無力,都一齊攬進了整部《探春》之中,也讓未曾翻讀過《紅樓夢》的觀眾能夠清楚了解探春敏銳能幹、膽識過人的性格。

但,在這個本子中,除了重新在舞台上刻畫探春的形象外,也無法將趙姨娘擱在一旁不提,甚至說探春與趙姨娘應該被等視為重要角色看待這兩個人。飾演賈探春的黃宇琳在舞台的表現上非常好,除了嗓子好,在人物的刻劃呈現上,將探春的「敏」與「膽識」演繹的不慍不火。等同重要的,也就是飾演趙姨娘的劉海苑,也將趙姨娘的「鄙俗」演繹得精湛萬分,從咒罵、叫喊等動作皆能見其表現之突出,也就是因為這樣的鄙俗,加上兩人情感的鋪陳,最後兩母女在江邊分別的場景,更是真摯動人,使人墜淚。但,也因探春與母親的情感作為主線描寫,似乎能夠發現,探春的戲份感覺起來似乎較趙姨娘少,演繹上甚至稍稍奪了探春的風采。

再者,在舞台的運用上,極盡寫意之中的舞台調度,和戲曲傳統的程式似乎有著些微的衝突。如,探春與趙姨娘兩人在「對鏡如相望」的場景中,兩女各用了左右舞台,分別出兩個不同的時空,但在探春臨鏡一看後,進入自己的想像世界,趙姨娘一樣,也進入了自己的鏡中想像世界,但在兩人對著中間的菱花鏡子看著彼此,卻在走位、接觸中不斷的打破兩人所在的不同時空。除此之外,在最後探春母女相別江邊時,用了整場的空台,但卻不見戲曲寫意的舞台空間,船何在?江何在?空曠的舞台上,寫意的空間沒有了確切的身段、走位來營造舞台場景,反而讓寫意舞台失去了更多的想像,更失去了寫意舞台運用上的重要的意義。最後,在探春出嫁時,僕人所手持的紅燈籠是個有趣的設計,像是個「人」,上頭的彩球像是人頭,而四條紅色緞帶如同人的四肢,這個設計似乎暗示著,賈探春在此時此刻就像個被吊掛的燈籠一樣,別無選擇,只能隨命運的擺佈、家族的考量而去,雖然最後利用「風箏」的意象,但在探春離去時,所用的是斷了線的燈籠,在唱詞上有些不夠扣合,但卻也將前頭燈籠所象徵探春的身不由己(紅燈籠的出現首先在探春所居的秋爽齋)給一一的串聯了起來。

《探春》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4/06/0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黃宇琳再次不負眾望,細膩的處理探春一角,雖在舞台所散發出來的氣息仍有生澀之處,但其優美的身段及響亮的唱腔,帶給觀眾美好的夜晚。這齣戲將王安祈又推上另一個編劇視野的巔峰,是值得大家再三回味的好戲。(劉憲翰)
6月
07
2014
我們無法否定黃宇琳的表現,但卻也不免懷疑這樣的情節安排與詮釋脈絡,不管是母女的雙雙仰望,或是三后的較勁,其實都將探春不斷地稀釋與壓縮,作為主角的她更加地托高另外兩位演員,導致《探春》真是為探春所寫的故事嗎?(吳岳霖)
6月
05
2014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