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的領悟來自一套不同的邏輯《三顆頭》
11月
05
2013
三顆頭(本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33次瀏覽
陳佾均(特約評論人)

荒謬劇揚棄了劇場傳統上對行動與角色的了解,可以說是「反劇場」的(譬如藉由情節的原地踏步質疑行動的意義;或是透過像貝克特把演員困住甕中,分解了舞台上演員的身體與角色間的連貫),屬於二十世紀劇場改革反寫實思潮中的一種變奏。(注1)反,抵抗的是具體形象的扮演、拒絕的是因果關係的簡化,但這樣的對抗,卻催生了劇場的另一種可能,能夠趨近存在的另一種樣貌。如果說荒謬劇在意義上做到了「反劇場」的第一個層次,《三顆頭》這部「戲曲荒謬劇」則將其推進到第二個層次,不僅以文本設定叩問劇場,亦藉表演形式與京劇對話。

相較於五月於文山劇場的首演,本次的演出從劇本、編排、服裝、道具、甚至音樂皆有所更動,並加上了唱詞字幕。整體而言,人物關係更加立體,因而得以透過內容和形式的交叉映合,體現人物處境之矛盾及荒誕。編劇邢本寧以《搜神記》中干將、莫邪的故事為本,然而傳統故事止於眉間尺、大王及黑衣客的頭顱最終在湯中煮爛、就這麼湯和著肉被埋葬,《三顆頭》卻是從頭於鍋中開始。在劇中,只要干將、莫邪雙劍不毀,則「月不西沈、日不東出」,三顆頭只能在天地之間耗著,無事可做、不得安息。演出便由守墓人第四十八回企圖毀劍開始,然後倒敘鑄劍之初莫邪如何視劍為子、不顧親生兒子眉間尺,以及最後報仇落得三顆頭進鍋中的始末,接著敘事重回起點,並導向第四十九回眉間尺終於願意毀劍、而莫邪懷抱斷劍成為柳樹的結局。

演出中個個不可得的追求和執著皆逐一瓦解,無論是陷入荒謬的兩難之中,或是徹底失去意義:拚命要取得大王人頭以取得母親認同的眉間尺,最後唯一能如願的方式是得砍下自己的頭;黑衣客要眉間尺人頭做護身符,以直闖殿堂,殊不知大王早已因無聊殺光了所有衛兵;當黑衣客將劍與刺客人頭一起放在大王面前時,原來對雙劍求之不得的大王卻怪黑衣客讓他無事可做了;尋劍報仇、始作俑者的莫邪,兒子與仇人的項上人頭最後於她不過是兩顆「破頭」,否決了所有人物的行動。莫邪自己,亦只是大王口中「沒頭髮的女人」(鑄劍時將髮甲入爐以化生鐵)。「人」這個複雜、偉大的符號,最終不過如此。三顆頭沒腳不能走動、沒胃腸不能飲食,而沒有心是否就不能感受?編劇的第一個設定即相當地「反劇場」:時間凝止(時間不動,何來動作,又能做什麼?),人物各自的執著在靜止的時空中更顯冥頑(「要是我娘來了」、「劍兮子兮」皆跳針般地重複)。荒謬劇的操作在穿透現實外亦帶來一種荒誕喜感,而近乎無厘頭的喜感最後又歸於荒謬。

第二個設定更是考驗導演,和以唱唸做打為本的京劇演員了。角色在劇本中沒手沒腳、演員在舞台上則是被由支架撐起的黑袍限制住,導演馬寶山選擇混用兩種不同的表演邏輯來處理劇本提出的挑戰與跨界合作的難題:非程式化的、及京劇程式化的表演。三顆頭身著黑袍時多為較為生活化的表演,然而譬如在鑄劍回溯的部份,便換以傳統京劇的身段與表演。如導演於演後座談所言,演員要在兩種不同的身體中變換,從一顆頭回到擁有全身的京劇演員,便要能立刻「滿滿飽飽」地唱出來。鑄劍一景,由原飾眉間尺的武生李彥龍扮演干將、原飾黑衣客的程派乾旦兆欣扮演莫邪,重疊角色的選擇,除了賦予劇情多重解讀的可能,亦給了演員表現各家功夫的機會,讓劇中概念和人物糾葛能以演員作場為前提得到實踐。

劇中糾結的情感得以透過京劇的身段武功抒發(如李彥龍表現眉間尺掙扎是否要砍下自己人頭時俐落的旋子),審視荒謬的距離又可透過跳脫京劇典型來達成。演出至中段,回到將第四十九次毀劍之時,飾演守墓人的陳元鴻原來先以哀悽的詠嘆開場,但才開了頭,便向現場樂手示意:「太沉重了,換節奏吧」,隨即以爵士歌舞的方式說下去,絲竹空爵士樂的彭郁雯和葉俊麟則現場以爵士鋼琴、手鼓加上傳統文武場的鑼鼓點等其他打擊樂器與之相伴。樂器殊異的音色,如演員身體,出入於不同的世界之間。這樣的跨界不為形式,而和劇中的怪異處境相互呼應。如果說荒謬的領悟來自一套不同的邏輯,表現了一種無以透過起承轉合之行動來推進的存在狀態,那麼演員身體進出於兩種表演邏輯之間,便也用一種澄明的距離在看待京劇傳統的世界觀和表演程式。

這個由京劇體系跳脫出來、去形式化的設計在本次對莫邪服裝的更改也看得出來。相對於首演本版本仍是傳統旦角的梳頭方式,這次的莫邪卻是一頭灰白亂竄的斷髮,狀似癲狂,暗示了創作群對莫邪本次的詮釋較首演更為具體。不過截去衣袖的服裝,也降低演員身段的延展(特別是抖手的張力),頗為可惜。

相較於首演,本次的版本除了部分場與場的連結、演員變換服裝方面有些許不順暢之外,整體而言是相當成功的嘗試。道具使用及黑盒子較為親密的劇場空間亦皆有利於本次的呈現。如能再演,筆者期待可以為換裝找到更有意思的解決之道。創作群以傳統為本、並反覆修改以求進步的努力,或許也是京劇人給現代劇場最寶貴的啟示。

注1:參考Against theatre : creative destructions on the modernist stage,Alan Ackerman及Martin Puchner合編,2006年由Palgrave Macmillian出版。

《三顆頭》

演出|本事劇團
時間|2013/10/31 19:3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