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競秀——《2022承功—新秀舞臺》:《獅子王》、《白賊七》
11月
16
2022
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3次瀏覽

剛中帶柔的獅子王

明華園戲劇總團(以下簡稱明華園)推出的《獅子王》,是2022年「承功—新秀舞台」首次嘗試的全本傳承戲,主推的戲曲新秀為王婕菱,傳承明華園總團當家小生孫翠鳳創演的角色獅子王戰陀厲。王婕菱自小於臺灣戲曲學院坐科,大二時為學長姐畢業公演《龍鳳奇謀》助演,即以紅生關羽一角引起關注,在演員的養成過程中,曾習演花臉、老生、小生與武生,讓她的表演風格相較於一般坤生多了一些粗曠的氣息,加上高挑的身形,相當適合戰陀厲的角色形象,顯見是明華園針對王婕菱的表演特質刻意挑選的承功劇目。

戰陀厲有別於單純的小生行當,特別揉合了花臉的表演型態,以表現文殊菩薩坐騎青獅轉世之後,人形獸魂交疊映演的角色形象。歷經不可一世的殺伐霸氣、回想前世的恍惚動搖、遭受背叛的翻臉無情、鑄下大錯的幡然悔悟、自殘雙眼的懺悔獨白——獅子王做為傳承劇目,有許多具張力的橋段需要翻越與征服,頗見難度。王婕菱多年坐科訓練,身段到位、唱腔穩定,原有自成風格的演出能力,但在獅子王的演出中,也見到許多屬於孫翠鳳風格的表演細節,例如高傲時睥睨的眼神、調笑時詼諧的語氣、受感動時軟化的肢體節奏等等,讓王婕菱在原先較顯剛硬的表演中,增添了許多柔軟轉折,整體表演更見收放之間的彈性。

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除此之外,在半人半獸的橋段表現尤其精采:獅子王在鏡中見到自己真容後,身段搭配音樂,表現出獅子王(人)一步步地轉換為青獅(獸),象徵著戰陀厲召喚回前世記憶的情節,整段演來節奏穩健,把粗曠的氣息逐步加重綻放,讓身形表現由人成獸的過程,轉換得相當細膩有層次,觀之很能進入「神獸」的角色想像。下半場遭到愛妾孔雀背叛,妒恨爆發,受文殊菩薩化身的和尚所激,搭配陰調,以慢動作一刀一刀手刃師父,場面驚心動魄使人屏氣凝神,雖說整體場面營造功不可沒,但卻也足見演員表演實力。

整體而言,王婕菱多年的坐科訓練,讓他可以挑戰這個揉合小生與花臉行當特質的角色,也讓他能夠吸收孫翠鳳的表演技巧,雖在情感戲的表現尚有成長空間,但也可預見她有機會創造出具備個人風格之「獅子王」的潛力。

收放自如的白賊七

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推出的《白賊七》,是由資深歌仔戲藝師王金櫻擔任製作人並整理劇本,並由同為歌仔戲資深藝師的小咪執導的五十分鐘折子戲,主推的戲曲新秀為張閔鈞。小咪能演行當甚多,在一般主角多設為「小生」、「苦旦」的歌仔戲舞台上,小咪是少數能以「三花小生」擔綱主角的演員。針對歌仔戲坤生掛帥的特質,以「三花小生」應工的「白賊七」作為男小生張閔鈞的傳承劇目,可見在挑選角色上的用心。

白賊七是一個市井小民,為求生存行騙維生,在形象塑造上需要具備靈活的肢體與眼神,而舌燦蓮花的本事則依靠大量的傳統唱念來表現。小人物生活化的情節,要在戲曲的「口白唱念、腳步手路、觀目盔骸」中自然展現,多的是細節的堆疊,正是要將所有的程式內化之後,磨去稜角,才能看來毫不費力卻又合乎尺度。

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鄭宇劭

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鄭宇劭

張閔鈞畢業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扮相清俊,音質高亢,又有家族戲班的背景,在唱腔與身段的表現上都十分穩健;而在角色形象的拿捏上,在「行騙」橋段時,角色聲情的虛實交錯在分際上拿捏得宜,建構出白賊七面對生存挑戰的樂觀態度,聰明靈活卻不油滑,已能站穩主角的尺度與份量感。而劇中有大篇幅的四句聯以及行騙用的道白,需清楚傳達「騙術」帶來的誤會感,張閔鈞的口白無論在台語咬字與音調轉折上都自然清晰,也能符合歌仔戲演出韻文的抑揚頓挫,頗讓人驚艷。整體觀之,張閔鈞在「一緊二慢三休」的戲劇節奏上張弛有度,每個小轉折都細膩掌握,足見藝師的細膩雕琢與傳承成效,但全場的情緒與情感的張力則表現得較為平均,缺乏強度上的起伏,應是可再強化之處。

打磨新秀的「承功」之路

戲曲演員的打磨成角有層層疊疊的關卡,就像製作一件藝術作品——能完成身段唱腔等技術只是粗胚製成;能透過唱念與肢體表達角色情緒,則已具備外型細節;等到能掌握表演節奏與人物形象,就像作品已上色,但雖然外表完備,也未必具備藝術靈魂。王婕菱與張閔鈞都是畢業於戲曲學院的科班生,已具備唱念身段的基礎,但以現在的演員養成之路,沒有一年上百場的演出可以打磨演技,常使年輕演員的成長較為緩慢、停滯或迷失。這兩場「承功」的折子戲演出,都可以在新秀的表演上見到藝師的表演風格,也見到他們有別於以往的成長,足見手把手傳承的效益。在孤獨的養成之路上,能有機會被成熟的演員「雕琢」,是值得好好把握的契機。我們也因此能期盼未來見到演員灌注自身的意識去與角色合一,真正賦予角色靈魂,此時此刻也就是演員成角的時刻。

2022承功—新秀舞臺:《白賊七》

演出|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張閔鈞
時間|2022/10/2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2022承功—新秀舞臺:《獅子王》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王婕菱
時間|2022/10/20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