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調色盤——NSO《法蘭西琴緣》
12月
17
2021
法蘭西琴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8次瀏覽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法蘭西琴緣》音樂會,為國家交響樂團與音樂顧問準‧馬寇爾所聯手演出的第二場「法國音樂」樂季系列節目。同樣以「一分鐘交響曲計畫」作為音樂會開場,青年作曲家王之筠的作品《撕裂之於回聲》相較於同計畫的其他作品,雖有較工整的樂句、較新穎的聲響,仍然因受限於演出長度,難以得見作曲家透過音樂所展開的思路發展。既然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那就應當給予足夠的時間讓音樂流瀉與被聽見,一分鐘作為計畫名稱的確吸睛,但若為此而失去中間的最重要環節,無論是作品或是視聽人的感受,都難以與藝術沾上邊。

聖桑的《骷髏之舞》被NSO演出得相當出色,無論是獨奏樂器演奏的技術層面,或是音樂表現都能展現作為台灣頂尖樂團應有的實力,長笛、雙黃管、豎琴獨奏樂段的表現,皆令人印象深刻,貫穿全曲的小提琴獨奏也相當精準,但筆者卻私心期待樂團首席在演奏在音樂表現上,能展現更濃郁的魅力,相信如此,其它聲部的回應也會跟著一同加碼。本曲整體演奏上,樂團相當四平八穩,演奏間也能感受到團員間的彼此聆聽。

緊接的浦朗克的雙鋼琴協奏曲,是筆者認為的《法蘭西琴緣》音樂會最大亮點,綜觀整部作品後以音色變化而言,相對於上一回的浦朗克《榮耀頌》已有相當大的提升。浦朗克的作品困難度,雖不如拉赫瑪尼諾夫或巴爾托克協奏曲完全聚焦於鋼琴家的雙手,但當演奏者能將幾組單純的旋律,或節奏型表現得變化萬千時,所堆疊的效果與聲響層次,亦能讓聽眾回味無窮,NSO的演出整體而言是達到此標準的,並且,隨著獨奏家的演奏變化也給予了適度的回應。(但也仍可再多一些表現)擔任獨奏的兩位鋼琴家盧易之與嚴俊傑,雖然不是固定的雙鋼琴演奏組合,但本次的演出也可為浦朗克雙鋼琴協奏曲的理想詮釋帶來一番討論;依筆者之見,二位鋼琴家的演奏相當壁壘分明,一位大方直接且充滿淘氣,而另一位音色如絲綢滑順且非常優雅,兩位在第一樂章末段,彼此以音樂拍點做拉扯,或是第二樂章,音色彼此交融,皆如同調色盤一般具象,兩種顏料,都具有主觀色彩。兩位鋼琴家的演奏並非製造一種相互共融的音色,而是讓自身特色直接碰撞,產生出別具層次感的效果,讓筆者印象深刻。在以往認知的雙鋼琴作品中,這未必是最理想的組合方式,但在這部作品裡,兩位鋼琴家確實各盡其職守,並將作品同時以兩種,抑或說多種顏色表現得相當奔放。

下半場演出的聖桑《第三號交響曲》,以管風琴為名,但演奏者為管風琴家劉信宏,是直至演出當日從節目單才會得知的資訊。NSO本場音樂會無論是安排與超巨型樂器管風琴或是雙鋼琴一起演出,皆是相當難得,但宣傳部門並未借題多加著墨,實為遺憾。相較於上回的《幻想交響曲》,筆者認為NSO本次的演奏並未達到上回立定的高標準:自第一樂章起,聲部之間的傳遞便略顯凌亂,弦樂的撥奏,時常無法完整地搭上木管獨奏,馬寇爾也未能在當中達到理想的調和,難以看到大的架構。然而管風琴如海底鯨鳴的登場,又正好讓音樂顯出強烈的對比,更感覺先前的演奏相當浮躁,如同灰沙飄浮在空中,遲遲無法著地。隨著絃樂演奏如聖詩的旋律,本曲才開始稍微略有樂句表現。第二樂章的弦樂開頭,讓樂團有較明確的表現方向,可惜隨著樂曲往複雜推演,聲部之間的互動卻一樣越來越凌亂,演奏時常令筆者更覺得此曲相當瑣碎,馬寇爾的處理也時常停留在當下的瞬間狀況,而非能從一個超高視角眺覽整部作品,讓全團明白當下自身在何處。終曲管風琴如聖詠的開頭,樂團也無法表現理想的歌唱性,略為可惜。緊接的賦格並未能呈現理想的緊湊感,甚至連全曲尾奏,筆者也無法感受到音樂當中的能量支撐。

每一次的合作與演出都是獨立的,撰寫本文之際,NSO尚未完成本場音樂會的高雄巡演,筆者深刻期許此音樂會的高雄演出,可以突破臺北場的困境。此外,馬寇爾與NSO的下一場音樂會即將演奏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雖然貝九與《幻想交響曲》一樣,都是樂團和指揮十二分熟悉的大眾曲目,但就結構與樂句而言,其細碎度實則更勝先前的音樂會曲目,值得指揮、樂團與樂迷多加留心。

《法蘭西琴緣》

演出|準.馬寇爾(Jun Märkl)、嚴俊傑、盧易之與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21/12/0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馬寇爾與NSO在這場音樂會中雖然實現了一場完成度相當高的演出,在細節處理上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兩者之間似乎仍須時間磨合。當前新顧問(準總監)與樂團仍處在合作關係起步的接段,還未培養出良好的默契與演出風格,但筆者相信隨著時間的增長,未來馬寇爾必定能讓NSO呈現出一種不同的音色與表現風格,兩者之間所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武文堯)
12月
17
2021
我認為這齣劇確實有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歌劇,但感覺是個半成品,既缺乏歌劇注重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又缺乏一般劇場述說一個好故事的能力。《天中殺》就這樣卡在這兩類劇的中間顯得十分尷尬,再加上字幕、演員編排上零零總總的缺點,所以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創新。
5月
24
2023
乍看下,「小島大歌」的演出恍若南島文化展演,但兩次觀演下來卻發現,其整體的呈現迥異於過去台東的南島文化節。「小島大歌」的氛圍縈繞著連結緊密又互為主體之感。每首歌都蔚為跨國音樂交流、國民外交的嘗試或範式,也讓人聯想到過去的部落生活中,阿美族女性的互助換工(Malapaliw)傳統,或也蘊含如此相互了解、提攜,與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
5月
09
2023
最為之心喜的便是一幕在樂曲演奏完畢的同時,楊世豪恰好演繹完大環的段落,整場空間氛圍霎時凝結,全神貫注地聽著,大環落下地面後聲音餘震的迴盪,其時間點就幾乎與樂曲同時譜下休止符,有力的證明國樂與馬戲,在此時得到有機的結合
5月
08
2023
此劇最具巧思之處,正是活用了不同語言及樂種之間,之於台灣繁複的地緣政治及歷史脈絡,精巧地映射在黃桑孤立無援,飽受多方欺凌的荒謬處境之上。於是,我們在黃桑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看見台灣之於國際的殘酷現狀,《天中殺》也化作一則可怖的警示寓言,以及再一次凝聚台灣本土主體性的媒介。
5月
04
2023
心豐版《竹夢歸人—「偶」回來了》則在兒與偶對話中,檢視內心,決定返鄉,傳承偶戲。兩版主題皆有文史記憶、慶典技藝及歸鄉情意,但心豐版更微調到「傳承偶戲」,返鄉動機也較開幕版來得明確,從而讓該劇倒敘至「十年前」一處,更為流暢⋯⋯
5月
01
2023
為了好好消化《客家八音大團圓》留給我的印象和意義,我決定棄下半場貝多芬的《第八號交響曲》而去,讓記憶留在那遁悟的一刻。藝術音樂和學術音樂的分野從來沒有人去細究,而造成受眾的困擾。算了,畢竟卡繆(Albert Camus)曾説:「如果世界一目瞭然的話,藝術就不會存在。」(Si le monde était clair, l'art ne serait pas.)
4月
21
2023
殷巴爾因無法常駐台灣,與北市交的一年數檔的音樂會安排通常是密集演出,但每回中間的空檔,卻使得樂團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適應,就算演出的是經典的曲目。在殷巴爾接掌北市交後,有許多音樂會的片刻相當完整,令筆者印象深刻,但筆者也期許殷巴爾在能帶領北市交再更上一層樓,往音樂的至善更進一步。
4月
08
2023
如果我們將「天中殺」的日文占卜原意:無法消解的災厄,放在戰後台灣的社會情境中,或可想像黃靈芝藉這個奇情故事,寄寓社會批判的用意:神秘的美國叔叔,和他在台灣的代理人,是台美關係的隱喻?租屋與裝潢所衍生的糾紛,是經濟發展的代價?將軍、警察、法官,科層化的官衙網絡,是威權體制的化身?
4月
0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