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舊、有新、有借、有藍《波》
10月
23
2023
波(雲門基金會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3次瀏覽

文 陳盈帆(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為什麼在《霞》打開的雲門,會在《波》又微微闔起來呢?

作品一開始,我們最先看到的「身體」是影像。有一個人從右舞台走出來,很快的,你就發現他是螢幕上的一個人。他正在用非常奇特的方式往前走,他的身體會有局部的往前但其他部位往後拉的一種張力,例如交替著胸往前推,肩膀往後落,看起來像是一個豎立的S型波往前走的模樣。 

這個人在中途溶解化為千百縷線後消失,影像又形成了另外一個新的人繼續往左舞台走。非常合情合理的,還不到1/4台的位置,真人無縫地從螢幕後面出現了。也就是說他所穿的服裝和道具,完全地契合螢幕裡的身體所表達的,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不會出現的一個場景。當身後的白線斷裂,他再度「溶解」,消失於左舞台。爾後,這場七十五分鐘的演出,約莫可分成十三至十五個段落,包含數段solo,以及三人、四人、群舞之間穿插雙人舞。

有舊、有新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有些懷舊的美好有其儀式感,有些舊習可能逐漸不太必要,例如性別僵化的、毫無個性的包頭髮型。雖然可以理解妝容梳化應當貼合本次服裝的俐落,或代表客觀的量子,但遠觀亞裔一致的髮色、髮型,進進出出的女性舞者彷彿是同一人,降低了辨識度。再者,後半有段東方異國意味的群舞段落,動作氣質陰性,安排了全女性的舞者演繹。不過,陰性是由動作展演出來的(gender performativity),因此任何身體都能演繹,生理女性的身體並非唯一選擇,也非前衛的選擇。

這個作品,有「新」。新的身體關係。例如第一段,一斜排舞者們的手,放在另一位夥伴的腰上,十二人背對著我們,看不見臉,好像是一組頻率一樣。那個頻率的線條,波浪的形狀,若將其動態畫成從手掌連接到肩膀,往上往頭去,下到另一個肩膀,再下到另支手掌和下一個身體,仿佛真心的可以看到頻率的矩形坡,組成了一個視覺的效果。也因此開場第一段符合我對於「波」的想像預期,甚至還想到傅立葉轉換,這種具科學感的解讀方式。

而量子化可能解答了本次我感受不到《波》對一體性的追求,它跳脫了雲門一向擅長的合一傳統。或許因為,量子化的特性是離散的,量子化就是不連續性。也就是說,一個系統/一個劇場場景的能量可能是離散的,而非如古典物理/線性敘事通常認為的連續。

若如此,舞作中的離散性可以來自每個人體不同的振幅和頻率。十二位舞者的量子化,微觀來觀察,個體身體中即具不同震幅和頻率;綜觀來觀察,每個舞者個體,各是不同震幅、不同頻率地與其他個體的波粒疊加。不過,同時我常常感到靜止,所謂沒有「推進」的感覺,表演者們持續在動,但我可以從兩個不同的面向,也就是頻率的參照或時間的參照,同時觀察到世界的「動」與「靜」。 

有借、有藍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波》這個作品,有「借」。真鍋大度(Daito MANABE)團隊的技術與美學,以舞者的身體、聲音、神經細胞波動為輸入來源,利用AI運算、生成、輸出影像,不過合作可能難以生根,雲門帶不走這次的AI技術只能帶上AI思維。不過科技是一種實踐,若想持續碰撞、創新思維,便需要長期的科技共創夥伴。

而當舞者須與AI生成的影像互動,就能觀察媒介與媒介之間溝通的「功能性」。 AI這個技術媒介的現代性特徵在於,它能夠同時結合進行「儲存、傳輸、處理」(storage, transmit, process)的功能。《波》與安娜琪舞蹈劇場《肉身賽博格》嘗試的領域相當不同,《肉身賽博格》聚焦於AI媒介上述功能與身體媒介的現場性互動。而在《波》中,人類與AI協作出的拋接循環,無法從觀眾端得知相互影響的程度,感受上,舞台沒有現場運算發生,或舞者也極少須回應影像。當所有的cue定下來,也使舞者可以按著科技不在場的老方法跳舞。當表演者的意識不需要分神給即時AI生成,他們所專注的依然是彼此人類舞蹈身體的臨在以及觀眾的能量。

這個作品,有「藍」。范懷之的服裝,上身微反著光的深深群青藍,在台上低調卻是作品中唯一自帶奢華氣息的元素。它與沈柏宏的燈光相互提襯,在LED螢幕強光中突破重圍,使肉身足以吸引觀眾眼球。而藍色也是本作最後的顏色。在湛藍色光裡(約為HEX #007fff),隨著屋頂光源裝置下降,solo舞者黃律開被染成蔚藍色,寧靜,游轉,沉落,將《波》的尾聲深深印進我的呼吸裡。

《波》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10/12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