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需要AI入舞_《波》
11月
13
2023
波(雲門基金會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9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雲門50之際推出了《波》,由鄭宗龍與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共同合作,主打AI入舞,搭上科技話題。關於鄭宗龍,我總想著在《霞》之後,鄭宗龍將帶領雲門的舞者和雲門舞集走出什麼樣的風景。關於真鍋大度,許多人對他都不陌生,印象最深刻的當屬2016年里約奧運閉幕式「東京八分鐘」裡,運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讓運動員動態影像從空中飄浮而下,驚豔世界的眼光,更別說他與野村萬齋合作的「三番叟」以及其他團隊的合作等,皆借助真鍋大度的科技實力為自身表演增色。因此,對雲門與真鍋大度合作,還是期待著。

作品一開始是一位舞者,一位出現在右舞台LED螢幕上的舞者影像,他極力地往前走,但背後似有強大的拉力拉著他一般,不久,螢幕上他的背後出現許多橫向的光束,接著人像裂解消散,再重新聚合成人像,之後在左舞台LED螢幕後面,出現了真實肉身的舞者,裝扮同影像。這個開頭似乎預示了《波》的「身體」不僅僅是肉身的人體也含括了科技顯現的各種虛擬的身體。整支舞作約75分鐘,以獨舞、雙人、三人、群舞組合而成,搭配上舞台大型LED螢幕。 

整個觀賞過程看不到現場任何即時的人工智慧運算,所有的數據、音樂、影像呈現皆在事前已經輸入設定好,舞者能夠安心穩定的發揮。這雖然保證了現場演出的安全無失誤,但在舞者與影像互動搭配上卻彷彿少了點煙火氣,沒有靈動的默契呼吸。群舞和影像都在虛實中穿梭交織,確也像是兩條不同的波型,各自走各自的。如果,AI程式餵養出的影像,會算出人腦所想像不到的,相信這也考驗與挑戰了觀者的觀看經驗。

借助AI的破與立

人的身體必然存在慣性,AI與大數據的介入生成,對打破人體過往慣性或有幫助。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在舞者漂亮好看的身體中,我們可以看到鄭宗龍在《霞》中已展現的企圖:持續地在承繼雲門傳統與建構中發展新的身體論述。不同於《霞》的左右搖擺,《波》似乎看到一絲實驗的方向,或許也是大數據提供參照點。由此,或可理解何以鄭宗龍渴望科技、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合作,看到身體看不到的,想到人腦想不到的。 

然而,強強聯手總是期待能激盪火花,而《波》開展出來的火花總是過於保守。另一方面,科技與表演藝術的合作雖是近年文化政策大力投資的當紅話題。但,如果劇場的魔力有一部份是來自如何以最簡約的事物開啟人類最大的想像力,那麼把AI、生成式人工智慧、新媒體科技帶入表演藝術中,我們的期望是什麼,我們希望開啟的又是什麼樣的觀賞經驗?同時,當AI、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合成與圖像運算能力已超越我們原有的認知時,人類與AI最大的差異將是什麼?應該是人類藝術創作的能力吧。

《波》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10/13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