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又看不見的——《波》
10月
27
2023
波(雲門基金會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3次瀏覽

文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近期的表演藝術作品多半偏重於議題、特定概念或是 __ __ 主義,對於觀者而言,這些似乎多是一道道的填充題,而這樣的題型往往聚焦於特定立場、某一扇窗抑或是人們嘴裡呼之欲出的答案;有別於過去的選擇題——「好看」與「不好看」,像這樣的填充題給予了我們一些空間,去試圖填滿這個時代特有的想法甚至是處方,然而還有另一種形式的題型,譬如科技跨域,它像極了一道應用題,應用在觀者如何處於日新月異的時代中面對、因應,以及轉換舊有的邏輯觀念,進而突破這個擁有全新框架的思想維度與世界模型,《波》也隸屬於這個範疇的作品之一,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這道應用題的風險與邊際。

就筆者的觀察而言,昔日鄭宗龍以雲門2《捕夢》、《毛月亮》為始,其始終在尋找一個嶄新而未知的身體,因此不論是《定光》、《霞》乃至於這回的《波》,鄭宗龍創作的彼岸依舊沒有成形,有的只是一抹抹的「現象」與風景,彷彿是這個身體還出不來,又或者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然而筆者更相信是前者,如此我們才能從《定光》以來的聽覺、視覺等知覺探索中嗅出端倪,也是鄭宗龍急欲尋找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同合作開拓的新世界也說不定。

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之事物

《波》大體上以兩種形式作為呈現,一是由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藉由肌電感測器、攝影機所收集而來的素材,並且進一步回饋到音樂與影像上的露出與實驗,二是由鄭宗龍與舞者之間的作品編排,以獨舞/群舞/獨舞的表現形式來無限循環著「波形」的線條語彙與狀態;無論是哪種形式,兩者都呈現出了一種或多種以上的物理量,從均化平衡的狀態中持續散播出去的動態擾動,所有有形的身體/介質皆帶有粒子般的不穩定性,同時在一個張弛有度的軀殼/程式裡不斷地變態中。

綜合上述兩種表現形式,鄭宗龍久違地在《波》裡頭使用《毛月亮》出現過的LED面板,並藉由舞者的身體表現與AI生成技術的多重運轉,呈現出一種非常態的人體位移,其中的影像不僅轉化成顆粒般黏稠、膠水、絲帶等無以名狀的高能量物質,創作者更巧妙地利用舞者從面板後方的出現,將觀者的視覺從天上迅速地帶回人間。

然而,除了舞者身上沾黏著無數條透明膠帶的視覺感之外,由范懷之所設計的網格狀服飾,也以深色的冷冽外殼,呼應著後頭如火如荼的各種新媒體影像,這些賽博格般(Cyborg)的機械裝置,在舞者長時間專注的弧形波動下,幾乎都化作了一種無意識的常態機制,使得來自大自然的「波」無刻不在,無刻不舞,其常態性分佈就像是一種現象性的探索,同時也似乎是一種萬花筒般的折射幻象,當舞者在大多數時候維持的低頻勞動與動態影像的高亮度輸出,隱約轉換成了一種有情與無情的反差時,人性的情感如野草般在反差的間隙中生長,AI的置入彷彿預言了人類在探索未知後的徬徨與徒勞無功,而整部作品中能夠看見舞者情緒的時候,則是LED面板裡,另一個常人無法觸及的鏡像空間當中。

或許於兩位創作者的靈魂之窗裡頭,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之事物是這項作品的真理與核心,但在筆者的肉眼之中,可能預見了一種不插電的未來,屆時我們依舊會緊緊注目著如結局般,由舞者黃律開所留下的最後身影與被壓縮不見的消失肢體,科技與劇場間是否得以昇華的關鍵,人依舊是那最不要緊,卻又在在少不得的要素之一。

科技,反應了人性的未來還是彼岸?

雲門的舞者是一如既往地動人與美麗,但距離上一次雲門舞集的作品,給予筆者這樣一個複雜且悵然若失的感受,興許是2006年林懷民與視覺藝術家蔡國強合作的《風.影》,這些來自工業化的音響與行為藝術般的舞動,往往緣起於創作者在不同維度的荒漠中探索與挖掘,而看似無意義的行動與成果,有時如NASA探索月球般,進而開發出更多附屬研究的高科技進展,但有時也如同火星探險一樣,撞見人力有時而窮的茫然。

科技究竟反應了人性的未來還是彼岸?在現在與未來之間,曾經有著一個名為「阿基里斯悖論」【1】的無限存在著,然而彼岸即在回頭不遠之處,即便肉身也觸手可及;不論肉眼所不可見的「波動」,是否如《波》裡頭一樣地永動且無處不在,鄭宗龍與真鍋大度皆透過了以「人」作為介質,為我們顯現了一種以科學為起點的哲學性思維,在這次思維的解放下,《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註解

1、阿基里斯悖論又名為季諾悖論,為古希臘哲學家埃利亞的季諾(Zeno of Elea,公元前490-430年)所提出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其中阿基里斯悖論聲稱只要將烏龜的起跑線往前移,那麼即使像跑得飛快的阿基里斯(古希臘神話的第一勇士)也永遠不可能追得上烏龜。詳細內容可參考:Strogatz, Steven著;黃駿譯(2020),《無限的力量:這個世界表面上看似混亂且不講理,但其最深處卻是合乎邏輯,並且確實遵守著一條條的數學定律》,旗標。

《波》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3/10/13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