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新生的狂喜身體《肉身撒野》
5月
26
2017
肉身撒野(許程崴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9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從荷蘭巨匠希羅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的三聯畫《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引發的意念,再經歷冥府遐想與試煉,又通過數層身體儀式美學探索之來回震盪後,最終完成的《肉身撒野》,是何等狂傲又何等精湛/驚顫地在高雄碼頭邊的倉庫裡啟動。懸掛於舞台上方的類馬賽克拼貼裝置有如天主教堂的玫瑰花窗般,默默見證這場祭儀在其庇蔭的場域內,如大河滿溢般洶湧澎湃的竄流開展。這場儀式讓獻祭的身體得以演繹脫離規制的破壞性美感,也讓同場觀者的老舊靈魂接受重新浸潤的洗禮,從開場前的揣測不定轉換為終場的折服讚嘆,這歷程也令人深刻體悟,唯有具備真誠質樸的基礎,才有本事撒野。

祭儀初始,一位女子裹在黑色斗篷裡,背對群眾跳步移動,她那看似粗拙的跳躍,在落地時卻輕盈細緻。她似有意抗拒地心引力的召喚,卻不得不屈服於其魔力般的牽制,抗拒與服從間的牽扯就此拉開整場儀式的序幕,而輕細的落地聲與小孩般的笑聲則凸顯寂肅暗黑的無常。在另外三名女子一起現身後,她們先是幾乎同時左右晃動的踏足前進,然後有時像遊魂般的緩慢行走,有時卻似孩童般地奔跑、大笑。她們的身體部位的運行與背景音樂的節奏沒有絕對的呼應,而抗拒樂聲的宰制則使得身體的活動方式更有彈性,但也不可否認樂聲強化了神祕的氛圍,因此也無法刨除音樂對於提點整體成就的貢獻,或可說樂聲與身體的運行並置於同一軌道,彼此並無抗拒或服從的主客之分。當奔跑的腳步放慢後,四人一字排開,各自雙手合十,身體上下振動數次,接著再讓身體部位連結後又推開,宛如鎖鏈般纏繞後再分線延伸。

在此舞蹈儀式中,有幾個特殊動作一再重複出現,包括拍打胸部、甩手、趴地匍匐或是腿部的畫圓等,這些動作似乎隱藏著不可知的特定意義,也展現了身體動能的另種形式,徹底摧毀既定的各種刻板印象。當她們退去黑色斗篷後,身上膚色貼身舞衣上的黑墨油彩刷痕和閃閃發亮的綴飾互成對比,而樂聲混融八音中的鑼、鼓、嗩吶的音調,則使得肉身在交疊、環繞或撞擊時,雖然張力強大令人振懾,卻也帶著些許歡慶、愉悅的氣息。其中一段三人共舞時,她們的頭身相連,持續數次迴繞成圓的畫面,約略呈現了《人間樂園》的畫中一角。接續其後的獨舞女子,在歌聲中,雙腳內八、膝蓋彎曲,全身不斷扭轉,持續一段時間後,將全身拉長、延展,然後又再度彎曲。她的身體好像不需骨架支撐,宛如軟骨動物般地蠕動,直至另一女子快跑經過又滑進舞台後,才開啟一段雙人共舞的新段落。不久,另兩人身上綁著鈴鐺也加入他們的行列,於是開啟了一段狂野的、幾近歇斯底里的舞蹈儀式。

在這段儀式中,雖然演出者都是女舞者,但是樂聲中卻不時夾雜著男子的吼叫聲,有時尖銳難耐,有時則霸氣低沉,彷彿暗示在這場表面看來是純女子儀式中,真正地主導者是隱身幕後的男性主使人。事實上,這在多數父系社會的族群中不僅多見,也儼然是天經地義的慣習,更因習以為常而冷漠以待,甚而忽略象徵暴力的存在。巧的是,編舞的許程崴是男性,他也是整場演出的幕後主要人物,牽引四位女性的肉身運行。或許這一切純屬巧合,或許他們的演前工作狀態無主副之分,或許觀者無須過度臆測,但是,肉身如能撒野,也應能讓連結畫面的思緒放大遊走空間。瞬間,紅光佈滿全場,先前淒厲的吼叫聲被誦唸取代,一位女子手持鈴鐺,作法似的跳動,其他人在地板上蠕動,直到漸漸立身而起。稍後,紅光消去,白光再現,四人的身體又回到地板上,大弧度的輕慢緩移,直到三人交疊的畫面再度出現,當其中一人拍地時,似在暗示另一段儀式即將開始。

近尾聲前的堆疊,好像走了一段從恍惚進入狂喜,最後再甦醒的出神狀態(Trance State)。當她們恍惚的身體左右晃動後,再向前推移時,前進的腳尖總是會劃過第一位置,繃緊的腳背使得單腳滑動時能夠一步到位。之後,停在第一位置,雙膝彎曲時,她們互搭著腰,身體左右畫圓晃動,穩當的平衡感使她們的圓弧均勻,幾乎看不到起始或結束的端點。進入狂喜的激烈處時,大二位的強力支撐使得身體的下盤扎實,無論上身如何晃動也不致傾倒,跳動時則有如大樹連根拔起後再完整植入般無痕落地。甦醒前的哭聲催促著她們退離現場,看似體能即將耗盡的四人又拚了一段最後的糾纏。之後,其中三人慢慢退出,只剩一人仍在原地跳動,擴散的燈光漸漸收攏聚焦於她,哭聲不斷加劇,直到光線漸收至全暗,哭聲才漸漸收小至無聲。持續跳動的她,雖然動作漸小,體力有些不支,卻能撐到全場無燈無聲時,還有些許落地時的餘震。

《肉身撒野》顛覆的豈止是身體的運作形式,更多的是思辨與審美的刻板印象。就美學觀點而言,沒有古典形式的執著,無法顯現現代精神的超脫;就舞蹈表演來說,缺乏扎實精良的基本功,無法超越身體固有的限制,也難以掙開世俗美感的羈絆,展現如野獸派般的大開大放並求臻至極境。《肉身撒野》從死亡的歷程中,發現再生的契機,在狂妄的驅動力、躁動的筋骨與瘋狂的念頭交互撞擊下,不僅完成了一場探索死亡的儀式,也在幾近極簡的態勢中,發現無限大的可能性,也可說這場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儀式,開啟了舞蹈美學的新生心路。

《肉身撒野》

演出|許程崴製作
時間|2017/05/19 19:30
地點|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地獄、死亡以及人性所帶來的肉身想像,讓許程崴踏出了這一步,他要的身體不是纖細、修長而空靈的,取而代之的,是肉身的臭味、體感與慾望的,這樣的企圖與實驗固然值得繼續期待。然而,「地獄」,其實不在於那些笑聲、姿態與氛圍。(樊香君)
10月
11
2017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