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欲言又止的《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只製造了一種「寓言感」,但僅止於「感」,未達「寓言」程度。
5月
19
2023
「我是一個正常人」似乎期望能開闊出二元思考的彈性場域,正常(不正常)或前述提問觀眾的是非選擇題,迫使參與者、台下觀眾去思考其中已被社會化約的界線,是否能鬆動或重新界定,但是當觀眾進入場上參與時,又可能陷入沒有情節的是非倫理題?這些是非倫理的突破,也許會是當觀眾後續補充了理由與情境解讀的真實分享。(廖修慧)
8月
11
2020
九零年代末成團的身聲劇場,何以從早期抽象沉穆的聲音-肢體風格,大肆轉變為屢屢從民間故事或生活瑣事入手,走向通俗易懂、受眾年齡層越拉越廣的文本路線?……這是一個藝術問題,一個營運問題,也是一個時代問題。(吳思鋒)
6月
27
2019
藉由演員的獨白、對話、歌舞隊幫襯,投影詩文和飛魚的意象,觀眾看到成長中的曉琪想要撕掉自己「新」住民的標籤,一度嘗試從書本和臺灣與菲律賓原住民傳說中重構自我認同,卻迷失在「臺灣人」、「原住民」與「新住民」交織的叢結中……(陳韻文)
3月
14
2019
 
以晶片糖留下擁有身體的感官感覺,將人類知覺與情感方式複製進遊戲中,卻不用負行為責任,因為在遊戲中一切感覺如此真實,卻也是假的。(于念平)
5月
09
2018
《肉身撒野》顛覆的豈止是身體的運作形式,更多的是思辨與審美的刻板印象。在狂妄的驅動力、躁動的筋骨與瘋狂的念頭交互撞擊下,不僅完成了一場探索死亡的儀式,也在幾近極簡的態勢中,發現無限大的可能性,也可說這場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儀式,開啟了舞蹈美學的新生心路。( 戴君安)
5月
26
2017
八位行者展現出來的身體特性,顯現出高度的純粹性,沒有矯飾,也沒有過多的技術性。一切都回歸到「能量」這個基礎上,然後順之而行。(蔡柔穎)
2月
03
2017
音樂創作盧均右一手包辦戲中所有音樂並結合了爵士、流行等元素,豐富的音樂性非常令人驚訝並喜愛,難想像是出自剛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對於未來指日可待。(朱殷秀)
1月
20
2017
全劇劇本的表現平易近人,且以「愛」為主題演繹的各種舞碼,大多數人認為是可以很容易接近觀眾、接近人的一個方式。(廖育淨)
12月
12
2016
演員走位與聲音堆疊的安排,讓現場空間因四位演員時而並排,時而交錯穿插的走位中拉出相互制約、相互抗衡之絲線,讓力度與向度交織成令人屏息或莞爾一笑的整體畫面。(黃明德)
6月
23
2015
《Crave渴求》所做的並非一再地在傷口和導致傷口的原因上畫重點,僅僅是退讓出空間,不對感受經驗設限,使觀者的個人生命經驗能夠自由地和劇中情感產生連結與對話。(洪子婷)
5月
21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