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超越於夢境之外的想像《灶腳》
11月
06
2018
灶腳(囝仔人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0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兒童面對客觀事物,感官直接經驗當下,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往往會藉由想像來完成認識。是故,兒童的想像活動永遠是蓬勃有生命力的運作著,一個本來單純用於某種用途的物品,知識與經驗建構了它自身的存有目的;可是一旦與想像會合,單一的目的被打破,可以被賦予多重的新形象,形成新的存有價值。而這便給了物品劇場存在的基礎,以及讓兒童喜愛的理由。

囝仔人這個由兩位劇場工作者(羅婉瑜和劉向)組成的迷你小劇團,創作演出的《灶腳》,整個形式與表演也很迷你,與其說是給孩子欣賞的兒童偶劇,還不如說是要邀約所有還保有想像力的大人小孩,走進台灣不同地方小小的藝文空間,很輕鬆的看戲,放縱想像的物品劇場。戲名用台語,也確實流露出親切特性。

因為迷你,所以表演與觀眾的距離很貼近,可以清清楚楚看見演員的一舉一動,每一個操作物品轉化形象的過程,無疑也在向觀眾示範想像力的作用,如何玩出趣味。這種被看見的過程,對兒童尤其具有美感教育啟發。

成中英《美的深處:本體美學》論述美學有宇宙、生命、文化、個人和經驗五個層次,「第一個就是經驗的活動,它包含了我們所經驗的東西,可以做為美學的基本活動的對象;即使是一單項活動也一定包含了很豐富的內容,因為它是一種直覺,一種感應,一種情感,一種需要,一種執著。如此這般,就有了美的活動的內部分析,或者是美的經驗的分析。」對兒童來說,物品劇場戲中展示的每一個物品,除了依靠眼耳鼻舌深感知,更常經由直覺,以直觀想像觀看出事物的新生命,這就是兒童很重要的審美心理特質。

《灶腳》這齣戲顧名思義是發生在廚房裡的故事,更確切的說,是先由一個男孩在客廳看電視,媽媽來叫他吃飯,男孩看電視正著迷不想吃,抑或挑食不想吃,而後衍生出米粒逃離的夢境。前面的客廳場景,先以光影偶呈現,簡單的人物側影,和鏤空的電視螢幕,構成平行視角畫面,接著右上角出現媽媽的側影和食物,有意思的是這部分應用了漫畫式的對話框,頓時讓畫面增加視覺上的變化與動感。

隨後進入的夢境超現實幻想,米粒成了主角,故事敘事全圍繞著它的遭遇打轉。鍋碗瓢盆、刀叉湯匙……一個個廚房用具的現身,叉子幻作嚴厲守衛,阻擋米粒去路;湯匙翻過身變成溜滑梯,給米粒玩起遊戲;整個夢境偶見一絲絲緊張,

例如爐火燃燒,其餘多數時候,都瀰漫著一股和樂歡愉的氣息,因此夢境便毫無可怕之感,則場上的燈光似乎可以適當調整得更明亮一些更吻合氛圍。

戲最後收束於男孩夢醒了,依舊是微微暈黃的燈光,映照著物品已歸回原位的廚房,意喻著想像終止,回歸現實。這齣戲的敘事結構與情節就是這麼簡單,就是做夢到夢醒的短暫過程而已,但所有物品在兩位演員不慌不忙的操演下,全程無語言,觀眾的想像力必須如水龍頭扭開的水流不停,就會被戲的想像承接住,感受其小巧可愛。不過,我對於用夢境的開始和結束作為敘事架構,略覺有些多餘也老套了些,倘若是直接切入表演米粒在廚房,甚至離開廚房的超現實際遇,並不減損敘事之完整,反而更精簡俐落。換言之,若創作者能尋找超越於夢境的敘事,不要被夢境所束縛,以為一定要用進入夢中才好表現超現實幻想,把這層先設意識剝除,對想像與自由創造並無影響,可以再三思。

《灶腳》

演出|囝仔人
時間|2018/10/25 19:30
地點|桃園只是光影藝文小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你欲泅去佗位?》明白事件的艱難與沉重,但這裡之所以不存在墜機或降落的時刻,是因為它有關內在於現實中的精神之起飛,孤獨的老人/平凡的瑞奇在此意義下,方能超脫世界之重,詩意地遁入海流與天空。本劇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的人、偶關係,不只在於兩者的直接互動或劇情連結,……(洪姿宇)
9月
07
2020
【新出角】若作為一個「傳承」與「培育」的平台,也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之後的台江文化季該如何命題並延續臺南小戲節的在地想像?換句話說,台江文化季若成為每年例行之舉,意義該如何延伸?或許在新舊世代劇團的傳承意義下,給予年輕劇團一地發表與實驗的場域外,未來的命題能否不只是【新出角】,而是在策展意識下,建構一個更聚焦的脈絡命題,勾勒一幅更為精準/精緻的戲劇節圖像。(戴宇恆)
9月
01
2020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