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超越於夢境之外的想像《灶腳》
11月
06
2018
灶腳(囝仔人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3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兒童面對客觀事物,感官直接經驗當下,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往往會藉由想像來完成認識。是故,兒童的想像活動永遠是蓬勃有生命力的運作著,一個本來單純用於某種用途的物品,知識與經驗建構了它自身的存有目的;可是一旦與想像會合,單一的目的被打破,可以被賦予多重的新形象,形成新的存有價值。而這便給了物品劇場存在的基礎,以及讓兒童喜愛的理由。

囝仔人這個由兩位劇場工作者(羅婉瑜和劉向)組成的迷你小劇團,創作演出的《灶腳》,整個形式與表演也很迷你,與其說是給孩子欣賞的兒童偶劇,還不如說是要邀約所有還保有想像力的大人小孩,走進台灣不同地方小小的藝文空間,很輕鬆的看戲,放縱想像的物品劇場。戲名用台語,也確實流露出親切特性。

因為迷你,所以表演與觀眾的距離很貼近,可以清清楚楚看見演員的一舉一動,每一個操作物品轉化形象的過程,無疑也在向觀眾示範想像力的作用,如何玩出趣味。這種被看見的過程,對兒童尤其具有美感教育啟發。

成中英《美的深處:本體美學》論述美學有宇宙、生命、文化、個人和經驗五個層次,「第一個就是經驗的活動,它包含了我們所經驗的東西,可以做為美學的基本活動的對象;即使是一單項活動也一定包含了很豐富的內容,因為它是一種直覺,一種感應,一種情感,一種需要,一種執著。如此這般,就有了美的活動的內部分析,或者是美的經驗的分析。」對兒童來說,物品劇場戲中展示的每一個物品,除了依靠眼耳鼻舌深感知,更常經由直覺,以直觀想像觀看出事物的新生命,這就是兒童很重要的審美心理特質。

《灶腳》這齣戲顧名思義是發生在廚房裡的故事,更確切的說,是先由一個男孩在客廳看電視,媽媽來叫他吃飯,男孩看電視正著迷不想吃,抑或挑食不想吃,而後衍生出米粒逃離的夢境。前面的客廳場景,先以光影偶呈現,簡單的人物側影,和鏤空的電視螢幕,構成平行視角畫面,接著右上角出現媽媽的側影和食物,有意思的是這部分應用了漫畫式的對話框,頓時讓畫面增加視覺上的變化與動感。

隨後進入的夢境超現實幻想,米粒成了主角,故事敘事全圍繞著它的遭遇打轉。鍋碗瓢盆、刀叉湯匙……一個個廚房用具的現身,叉子幻作嚴厲守衛,阻擋米粒去路;湯匙翻過身變成溜滑梯,給米粒玩起遊戲;整個夢境偶見一絲絲緊張,

例如爐火燃燒,其餘多數時候,都瀰漫著一股和樂歡愉的氣息,因此夢境便毫無可怕之感,則場上的燈光似乎可以適當調整得更明亮一些更吻合氛圍。

戲最後收束於男孩夢醒了,依舊是微微暈黃的燈光,映照著物品已歸回原位的廚房,意喻著想像終止,回歸現實。這齣戲的敘事結構與情節就是這麼簡單,就是做夢到夢醒的短暫過程而已,但所有物品在兩位演員不慌不忙的操演下,全程無語言,觀眾的想像力必須如水龍頭扭開的水流不停,就會被戲的想像承接住,感受其小巧可愛。不過,我對於用夢境的開始和結束作為敘事架構,略覺有些多餘也老套了些,倘若是直接切入表演米粒在廚房,甚至離開廚房的超現實際遇,並不減損敘事之完整,反而更精簡俐落。換言之,若創作者能尋找超越於夢境的敘事,不要被夢境所束縛,以為一定要用進入夢中才好表現超現實幻想,把這層先設意識剝除,對想像與自由創造並無影響,可以再三思。

《灶腳》

演出|囝仔人
時間|2018/10/25 19:30
地點|桃園只是光影藝文小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你欲泅去佗位?》明白事件的艱難與沉重,但這裡之所以不存在墜機或降落的時刻,是因為它有關內在於現實中的精神之起飛,孤獨的老人/平凡的瑞奇在此意義下,方能超脫世界之重,詩意地遁入海流與天空。本劇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的人、偶關係,不只在於兩者的直接互動或劇情連結,……(洪姿宇)
9月
07
2020
【新出角】若作為一個「傳承」與「培育」的平台,也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之後的台江文化季該如何命題並延續臺南小戲節的在地想像?換句話說,台江文化季若成為每年例行之舉,意義該如何延伸?或許在新舊世代劇團的傳承意義下,給予年輕劇團一地發表與實驗的場域外,未來的命題能否不只是【新出角】,而是在策展意識下,建構一個更聚焦的脈絡命題,勾勒一幅更為精準/精緻的戲劇節圖像。(戴宇恆)
9月
01
2020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