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步伐,百態人生《Rest In Peace》
7月
01
2013
Rest in Peace(風格涉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7次瀏覽
余岱融(社會人士)

在校期間就曾以「風格社」名義發表作品的李銘宸,是近年新生代創作者中頗值得觀察的對象。在一個「集體即興」已不再顯得新穎的時代,從北藝大地下美術館的《堃》,到藝穗節作品《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及《不萬能的喜劇》等,李銘宸善於以此技法,發展出時間較長的片段作為組織作品的基本單位,營造綿延的時間感,常令人驚呼其大刀闊斧,又細細佈局的編導風格。雖然受的是體制內的藝術教育,但卻沒有學院氣息的累贅,其作品富實驗性與遊戲性,內在卻常是與社會和生活的對話。

「Rest In Peace」 簡稱「R.I.P」,常見於BBS社群中,眾聲喧嘩「推文」,展現一致性地簡化式哀悼,在這三個字母背後反而不禁令人猜想眾生各異的面貌。節目單從封面開始,由單一字母佔據一整個頁面,分別是「R」、「e」、 「s」、 「t」、 「I」、 「n」 ,理當是「Rest In Peace」的組合,但這本屬Peace之位,卻由人們日常活動的黑白影像佔據:首先是教堂的照片(還頗有「Peace」之感),但緊接而來的是橋墩、浴室、水塔、停車場、插管的病人、肉攤、垃圾堆、鎮暴警察、大賣場的結帳隊伍、麻將桌……。願死者安息的生者,繼續在這世界,不得安寧。

走進華山烏梅酒廠,建築物的樑柱曝露出來,舞台空間十分開闊,由四根柱子將空間分成如九宮格般的舞台上,散落著日常的物件:一台閃著雙黃燈的汽車,四、五輛機車停在遠處的上舞台,一輛機車倒在柱子旁,車廂內的物品散出,舞台兩側有著數張樣式各異的椅子,還有隨意擺放的雨衣、雨傘、立燈等日用品,燈具和音響器材也毫不掩飾地置於台上,整個舞台彷彿是我們生活世界的縮影。

表演者簡莉穎的announce和舞台同樣「日常」,刻意地以閒散的語氣,碎動、略顯焦慮的肢體說明演出須知,甚至以同觀眾閒聊之姿,提醒大家如果覺得待會的演出「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不要把智慧型手機拿出來,「一起無聊一下嘛,好不好?」隨後,她將車子從右下舞台的鐵捲門駛出,表演者們在昏暗的燈光下,一一從暗處往下舞台走,最後在觀眾席前方站成一排,眼神穿越觀眾,凝視著前方,慢慢地,一一將身上的裝備、配件及衣物褪去,露出高矮胖瘦、黝黑或白皙、光滑或佈滿毛髮的身軀。展示肉身的同時,是進食的表演。演出適逢毒澱粉事件爆發,看著表演者在台上吃著布丁、喝珍珠奶茶,很難不冒出「食物─安全/中毒─死亡」的聯想。

在儀式般的開場後,眾人隨著原本微弱,逐漸變大的節奏恣意擺動身體,慢慢略往上舞台退去,最終到達眾人一致的二拍舞步:帶點輕鬆卻整齊劃一、俐落卻不令人感到緊繃。眾人退去背向觀眾,剩背著背包的男子(楊彬飾)獨舞,他所演繹的是一段停不下來、在駛向失控中仍高度控制的場景,在快速旋轉,停下後仰,疲憊至極,又重新開始狂舞的循環裡,背包內的碎紙片不斷散落。在看似幾乎要負荷不來、喘不過氣的表演中,表演者的生理極限毫不掩飾地顯露,遍佈的紙屑是舞動的足跡,失去重量的背包最後在快速的舞動中被甩出身外,而他仍奮力挽救,不讓它落地。

劇末長段的尾聲,一名表演者以「咻、咻……」的聲音代替語言,雙手撐地,幼獸般以頭部撥弄平躺的肉體們,無奈地呼喚。遠處一盞燈泡緩緩上升,直到所有的光源只剩下鐵捲門上方逃生指示極度微弱的光線。一名女子輕巧地撿拾開場時眾人褪去的衣物,不斷喃喃自語,又像是輕聲講電話,令人瞳孔集度擴張的光度下,數名表演者回到開場的位置,刷牙、漱口後離開。對我而言,刷牙是對「終結」的強烈暗示,亦是對生者的慰藉與提醒:吃完東西刷了牙,上床睡前刷了牙,日子仍舊繼續下去。

我幾乎就要這麼說了:《Rest In Peace》的主題句就是這一套舞步,眾人開場一致的二拍舞與男子的獨舞,均屬同一旋律,在不斷變奏與分解、再現──例如後來以口訣帶舞,或加速版等──中,與其他副主題並排或交織──例如一段男女雙人舞穿插在段落或舞群之中──包覆於儀式性、象徵性的開場與尾聲之間。沒有任何對話的100分鐘裡,眾表演者如幽魂出入於空間,展陳的是生活的哀愁、甜蜜以及一切細碎之事物,毫不止歇的步調踏過,疲憊中眾生不間斷的掙扎百態。最後不禁令人思索:這個空間究竟是甚麼?這些表演者又是誰?

《Rest In Peace》是一個十分沉靜的作品,節奏緩和而綿長,中間偶爾閃現較為明亮、活潑的段落,不但沒有破壞整體結構與氛圍,反而更將作品此一特質襯托出來。男子獨舞片段時,適逢與烏梅酒廠一步道之隔的Legacy開場,電Bass低音與爵士鼓聲穿過斑駁牆面,意料之外的干擾更顯得現場氛圍的凝聚。《Rest In Peace》充滿流動的意象,表演/行動的象徵若有似無,很難以單一詮釋框限,演出卻處處帶動觀者的想像。

在表演藝術領域內,「劇場」一詞幾乎已無所不包,《Rest In Peace》雖無意挑戰「藝術」或「作品」之定義,換言之,仍舊是一個美學體制架構內的作品,但它毫無疑問地展現當代劇場作品的難以歸類,特別是在戲劇/舞蹈間所可能跨據的灰色地帶,這灰色地帶是近代劇場史中,許多表演實踐者與理論家夢想的目的地,也是當代劇場極欲開拓、玩耍得最開心的新天地。對於一個十七位演員,幾乎都是戲劇相關科系畢業不到兩年,或猶為在學學生的演出團隊而言,能夠共同展現這般劇場景緻,私以為十分值得記上一筆。

《Rest In Peace》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13/05/31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