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之間《真探葛歐》
3月
31
2023
評論台戲劇評論圖片(王景銘設計,感謝授權劇照團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7次瀏覽

文 劉維妮(臺大社會工作學系)

真探葛歐(The Real Inspector Hound)是一齣來自二十世紀中的戲劇作品,由英國籍劇作家湯姆・斯托帕德伯爵撰寫,如同劇作家的背景,劇作背景設定於二十世紀中的英國劇場當中,主要描述兩位戲劇評論家——中年古板又花心的伯布特、年輕自負又滿腹怨言的寫手沐恩,在觀賞一齣偵探推理劇的過程,從旁觀評論的角色成為劇中角色,並一步步陷入設局的險境中。

舞臺上的佈景設置了一個常見的鏡框式舞台,一邊是屬於劇場的全黑外框、另一邊是宛如老舊劇院的精緻花雕與斑駁的牆壁,藉由佈景質地的改變,另外在一側區分出了兩位劇評家所坐的觀眾區。劇作家安排劇中劇以及觀眾席兩個世界在舞台上的並置,為了能夠在一個舞台上同時呈現台上與台下兩個世界的故事走向,透過燈光的聚焦、切換,清楚的讓觀眾能適時的聚焦在兩個區塊各自的故事線和演出內容。儘管所有佈景皆沒有調動,然而透過劇中演員跨過觀眾席欄杆走上舞台的動作,使兩個原本平行且各自獨立的世界產生了交會線,不只是空間上的交會,更是情節、故事線的交會。

原本劇情走向上,觀眾彷彿被三頭馬車拉扯著,一下子跟著劇中劇的劇情推敲那瘋子與兇手的下落;一下子窺視了劇評家看似高尚的社會地位下對於演員的花心與權勢手段;一下子聽著一位次等寫手對於劇評界的怨懟與面對前輩的吹捧。當即將感到無法負荷、逐漸混沌之際,隨著伯布特衝上台的那一跨步、沙發下屍體身分的揭曉,所有劇情收束起來,伯布特成了劇中花心的瘋子,沐恩成了迷糊又仗義直言的葛歐探長,前段的鋪陳在重新演繹的過程中瞬間變得諷刺、荒誕又意外的契合。劇中劇的演員們重複著相同的台詞、相同的走位、相同的劇情,配上兩位劇作家不明所以的回應,卻又顯得怪異的合理。劇作家巧妙的運用兩個世界的共通點,讓觀眾看見舞台與台詞的多義性,同時呈現出語言有趣的雙關意涵。原來真實世界與戲劇是那麼地貼近,貼近到僅一步之遙,戲劇與現實的交界逐漸模糊,戲劇成了現實、現實又成了他人觀賞的一齣戲。

直到最終「真」探葛歐現身,死在舞台上的三個劇評家與最終存活的那位劇評家,一齣懸疑推理劇成了現實中劇評界相互廝殺、爭鬥的競技場,透過瘋狂之人的精心鋪陳與操弄,他玩弄人心於股掌,直搗各人的人性弱點,最終完成了他不可思議的謀殺計畫。出乎意料的劇情發展以及突如其來的結局讓人感到不知所措,然而細細回味卻發現當中確實充滿驚喜且富饒趣味。

《真探葛歐》

演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
時間|2023/03/24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