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舊如舊,一角二詮《求你騙騙我》
3月
30
2023
求你騙騙我(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鄭曜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58次瀏覽

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臺灣豫劇團以《求你騙騙我》一劇做為建團七十週年的製作,同時亦為當家小生朱海珊的退休公演。兩天的演出,先由林文瑋於2月18日演出主角金登科,朱海珊則於2月19日擔綱主演,一前一後,也標誌著臺灣豫劇團多年發展下,生行演員的養成與展露頭角。 

《求你騙騙我》本於中國編劇林戈明所編的漢劇《求騙記》,此劇於臺灣看似陌生,卻曾數度改編移植演出,如2001年蘭陽戲劇團《吉人天相》、2002年朱陸豪京劇團《求你騙騙我》、2011年國光劇團《神算記》皆本於此。演出內容大抵相同,均以主角金登科受妻子慫恿,以行騙假稱神算,因而造就名聲,一步步地走向神壇、進入宮廷,在無奈之中成為受萬人尊崇的對象。 

劇情簡單,且生活化,加之人物在行騙與求騙過程中的無奈、懦弱、機趣、詼諧,無論由何劇種演出,都受到觀眾歡迎,因為劇中的騙與謊言,何嘗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畢竟生活當中,總會有一些時刻,需要說些無傷大雅又無惡意的小謊,讓自己、也讓他人能有個台階下。因此全劇雖不譏諷,卻用一個古代時空背景的故事,勾出不分時代的生活情境,讓觀眾感同身受。 

而在形式上,原本漢劇在編創時,應已揉合了話劇的演出形式,此點可見於金妻一角。此角於第一場要金登科為尋牛人「指點迷津」、以及第二場金登科求雨時持鹽罐探望時有對手戲外,更多時候是擔任旁白或說書人的角色,說明金登科的心境,或是做為金登科夢中給予支持的幻影,並未有吃重的戲份,此點在京劇、豫劇演出時,皆保留原始設計。此種設計固然是為了讓整體演出更聚焦於金登科身上,卻反而將金妻塑造得較為平面,而難以看出演員對角色的創造有何不同,甚至是對後續情節推動的可能性。因此演出的編排雖然尊重原著,但劇種移植後,要與原著有何不同?除了音樂設計不同外,劇本的修整也是值得考量的一點。 

演出是「修舊」、也「如舊」,看點就在演員如何詮釋角色。朱海珊的詮釋確實呈現出金登科在行騙與妻子的推波助瀾下,逐步走向高位的懦弱與無奈,而當中則又帶了點世故與油滑──想要逃離被拱上高位的無助與尷尬,且又在危急中替自己解圍逃脫,甚至偶有嘲諷兼打趣的情節。但這份世故,更有一種為了生活或生存而不得不為的味道,反而少了行騙的手足無措與內心掙扎、擔心真相被揭穿的憂慮感。朱海珊的詮釋是「世故的無奈」,卻也不知過去演出較多是以溫厚詮釋為主的林文瑋會是如何詮釋金登科?或許會有別樣味道吧! 

整體而言,《求你騙騙我》並非唱功戲或做工戲,而是以其生活化的取材與演出為勝,當中的詼諧,作為團慶大戲自然可收到歡樂之效。然作為朱海珊的退休之作、同時也是林文瑋首次擔綱演出新編戲主角的製作,卻也讓人好奇:一般退休告別舞台的製作,大多是演員自己的拿手戲以饗戲迷;推出青年演員,也多會選擇功底吃重的劇目,讓觀眾看見演員的真本事,本次選擇用新編戲不知是何原因?或許,透過兩天的分演,一魚二吃,兼收兩種效果與功能,也讓觀眾比較兩位演員的角色詮釋,就是劇團的目的吧。 

《求你騙騙我》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3/2/19 14:30
地點|台江文化中心 台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豫劇團演出的《求你騙騙我》為老戲新製,在原有的劇情架構上以生活化的台詞貼近觀眾,值得一觀的是,演員們挑戰相異的行當以及彼此對戲的默契令人感受到誠意滿滿。豫劇團在台扎根七十年,王海玲與朱海珊皆擔負起傳承的重責
3月
09
2023
行當制作為戲曲美學之一,強調表演技術與類型化角色的連結性。戲曲觀眾依賴聲腔和程式化表演認可角色。換句話說,觀演關係因「技藝」而串連。本劇巧妙利用此框架,透過跨行當扮演的不精準缺陷製造疏離,打斷觀眾審美,反向增強喜感。有效穿透文化、政治、社會、語言隔閡,藉著歡笑從劇場延伸至觀眾心智,並打開思索的平行宇宙。
2月
18
2023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