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回憶被混為一談《憶像實驗室:離開時請關門》
1月
21
2017
憶像實驗室:離開時請關門(美好的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0次瀏覽
陳明緯(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美好的事劇團由一群年輕劇場工作者組成,於2016年3月甫立案,至今尚未滿周年,卻已有藝企合作的經驗,於去年年底在高雄ikea進行「客廳小劇場」的演出,實踐了劇團想將小劇場中的美好事物帶給大眾而不媚俗的理念,也持續將戲劇的力量和感動傳達給城市中的每個人,此次劇團一號作品之所以選擇在非傳統劇場空間演出也可從而得知。

《憶像實驗室:離開時請關門》由編導林禹緒改編自臺南文學獎舞台劇本獎優等作品《憶。像》,以「海馬迴記憶功能改造手術」為序幕,為了消除病人的心理疾病,在簽署手術同意書後,醫生進入病人的夢境(情感記憶)中進行重組和刪除,各個角色也開始變換關係。在第一場飾演醫生的演員(黃信衛飾)進入夢境後卻成為疑似介入病人(簡韋樵飾)情感的第三者,待夢境結束後,演員所飾演的角色關係又再次被顛覆,起初看到的病人(簡),其實是醫生對於過往記憶的投射,時空交錯、現實與夢境來回穿梭,如同劇情大綱中所提到的「所有記憶與回憶無限重疊……你/妳究竟是誰?而我到底又是誰?夢境故事越來越清晰但也越來越模糊……」

若針對故事中的人物關係與難題分析,本劇呈現了丈夫對於妻子精神異常的內疚與她過於愛子而產生嫉妒兩者矛盾的心理衝突、角色面對理想與感情之間的抉擇、朋友與情人關係的認定、面對親人離世的悲愴和心理創傷等問題。無論在夢境或現實生活中,這些都困擾著角色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也因此造成夢境/想像與真實的重疊,兒子的長相在夢中變成介入感情的第三者,而自己其實並不是夢境中的主角;現實生活中的故事是屬於病人的,身為醫生治療病患,卻因家庭因素也需要被治療……。將這些矛盾、衝突串成一個事件,觀眾看到最後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了解醫生與病人的身分在夢境中被交換,這讓筆者想起了電影《催眠大師》的劇情,從頭到尾心理醫生與病人的視角錯置,直到電影最後十五分鐘才揭開此伏筆,但比起《催》,本劇在觀賞完的當下也只能勉強將人物關係兜起來,更多對於支線故事的理解、同個演員扮演不同人物的安排等,是需要走出劇場後沉澱思考,方能抽絲剝繭,理出一套完整的劇情脈絡。

在空間的運用上,選在一個地下室不大的空間進行演出,帶給觀眾一股強烈的壓迫感,卻也建立了演員和觀眾的親密度,彷彿批上隱形斗篷進入劇中參與角色的生活,很容易感受到其情緒渲染。同場觀眾有人在看到母親因兒子過世而精神分裂時數度泛淚。觀眾席將舞台切分為兩個空間,演員藉由穿越觀眾席轉換夢境與現實的場景,但也因為此設置顯得觀眾席過於擁擠,建議每場約開放二十至二十五名觀眾較適合演出空間的大小。因為非正式劇場空間,使用簡易的軌道燈、傳統燈泡和自製燈罩來營造整體氛圍,可以看見其用心程度不因器材或經費而受限。而在演員的部分,多位演員皆為在學學生,也是首次參與售票演出,在這部角色關係交錯的作品中,飾演相同角色的不同演員能詮釋出角色因應不同時空、心理狀態的差異,實屬可貴,雖在演出中能見其因與觀眾距離太近而稍為緊張,仍不影響其表現,唯需注意說話時的舌尖後音(ㄓ、ㄔ、ㄕ、ㄖ),以免發生讓觀眾在感受劇情緊湊節奏中被迫出戲的遺憾。

如同宣傳海報上所下的小標語「臨床小劇場」,身為觀眾的我「臨床證實」《憶》一劇所帶來的魔幻寫實,實際參與了這場將回憶、想像和夢境重疊的實驗。對於美好的事劇團來說,一號作品有如此水準確實讓人期待未來的演出,也盼望劇團能將美好事物帶入更多人的生活。

《憶像實驗室:離開時請關門》

演出|美好的事劇團
時間|2017/01/15 19:30
地點|Eco Design Lab 永續設計實驗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