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回憶被混為一談《憶像實驗室:離開時請關門》
1月
21
2017
憶像實驗室:離開時請關門(美好的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4次瀏覽
陳明緯(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美好的事劇團由一群年輕劇場工作者組成,於2016年3月甫立案,至今尚未滿周年,卻已有藝企合作的經驗,於去年年底在高雄ikea進行「客廳小劇場」的演出,實踐了劇團想將小劇場中的美好事物帶給大眾而不媚俗的理念,也持續將戲劇的力量和感動傳達給城市中的每個人,此次劇團一號作品之所以選擇在非傳統劇場空間演出也可從而得知。

《憶像實驗室:離開時請關門》由編導林禹緒改編自臺南文學獎舞台劇本獎優等作品《憶。像》,以「海馬迴記憶功能改造手術」為序幕,為了消除病人的心理疾病,在簽署手術同意書後,醫生進入病人的夢境(情感記憶)中進行重組和刪除,各個角色也開始變換關係。在第一場飾演醫生的演員(黃信衛飾)進入夢境後卻成為疑似介入病人(簡韋樵飾)情感的第三者,待夢境結束後,演員所飾演的角色關係又再次被顛覆,起初看到的病人(簡),其實是醫生對於過往記憶的投射,時空交錯、現實與夢境來回穿梭,如同劇情大綱中所提到的「所有記憶與回憶無限重疊……你/妳究竟是誰?而我到底又是誰?夢境故事越來越清晰但也越來越模糊……」

若針對故事中的人物關係與難題分析,本劇呈現了丈夫對於妻子精神異常的內疚與她過於愛子而產生嫉妒兩者矛盾的心理衝突、角色面對理想與感情之間的抉擇、朋友與情人關係的認定、面對親人離世的悲愴和心理創傷等問題。無論在夢境或現實生活中,這些都困擾著角色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也因此造成夢境/想像與真實的重疊,兒子的長相在夢中變成介入感情的第三者,而自己其實並不是夢境中的主角;現實生活中的故事是屬於病人的,身為醫生治療病患,卻因家庭因素也需要被治療……。將這些矛盾、衝突串成一個事件,觀眾看到最後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了解醫生與病人的身分在夢境中被交換,這讓筆者想起了電影《催眠大師》的劇情,從頭到尾心理醫生與病人的視角錯置,直到電影最後十五分鐘才揭開此伏筆,但比起《催》,本劇在觀賞完的當下也只能勉強將人物關係兜起來,更多對於支線故事的理解、同個演員扮演不同人物的安排等,是需要走出劇場後沉澱思考,方能抽絲剝繭,理出一套完整的劇情脈絡。

在空間的運用上,選在一個地下室不大的空間進行演出,帶給觀眾一股強烈的壓迫感,卻也建立了演員和觀眾的親密度,彷彿批上隱形斗篷進入劇中參與角色的生活,很容易感受到其情緒渲染。同場觀眾有人在看到母親因兒子過世而精神分裂時數度泛淚。觀眾席將舞台切分為兩個空間,演員藉由穿越觀眾席轉換夢境與現實的場景,但也因為此設置顯得觀眾席過於擁擠,建議每場約開放二十至二十五名觀眾較適合演出空間的大小。因為非正式劇場空間,使用簡易的軌道燈、傳統燈泡和自製燈罩來營造整體氛圍,可以看見其用心程度不因器材或經費而受限。而在演員的部分,多位演員皆為在學學生,也是首次參與售票演出,在這部角色關係交錯的作品中,飾演相同角色的不同演員能詮釋出角色因應不同時空、心理狀態的差異,實屬可貴,雖在演出中能見其因與觀眾距離太近而稍為緊張,仍不影響其表現,唯需注意說話時的舌尖後音(ㄓ、ㄔ、ㄕ、ㄖ),以免發生讓觀眾在感受劇情緊湊節奏中被迫出戲的遺憾。

如同宣傳海報上所下的小標語「臨床小劇場」,身為觀眾的我「臨床證實」《憶》一劇所帶來的魔幻寫實,實際參與了這場將回憶、想像和夢境重疊的實驗。對於美好的事劇團來說,一號作品有如此水準確實讓人期待未來的演出,也盼望劇團能將美好事物帶入更多人的生活。

《憶像實驗室:離開時請關門》

演出|美好的事劇團
時間|2017/01/15 19:30
地點|Eco Design Lab 永續設計實驗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