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表演美學創新裡的莎翁魅影《馬克白的悲劇》
10月
07
2019
馬克白的悲劇(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4次瀏覽

張敦智(特約評論人)


1982年三月,藉由新象藝術中心舉辦的第一屆亞洲戲劇節與會議,香港「進念.二十面體」來臺演出《龍舞》、《中國旅程五——香港台北》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為臺灣劇場投下一枚震撼彈。黃美序在第六屆華文戲劇節「華文戲劇百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即指出,臺灣在此前引進的許多大型戲劇,就算票房叫好,藝術手法上也少有突破,但該次演出中,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給台灣小劇場帶來的激發最大」【1】。此後,香港與臺灣的戲劇界漸行漸近,1988、1997年,「進念.二十面體」兩度與屏風表演班合作演出;2006年,演員梵谷、導演鄧樹榮皆曾到臺灣參與論文研討會;2012年,香港話劇團桂冠導演毛俊輝推動第一屆「香港週」,直到《馬克白的悲劇》演出的2019年,已是第八屆。此外,2017年起國際劇評人協會香港分會(IATC-HK)舉辦首屆「劇評人獎」,分別頒發年度演出、劇本、導演、演員、舞台科藝/美術四項獎項;而2018年,IATC-TW【2】首度舉辦的年度論壇也接連兩年邀請香港分會共同與會交流。這些經驗都顯示了香港戲劇界歷來蓬勃、遒勁的力量。綜觀整個過程,香港在戲劇發展與表現中,一直持續帶給臺灣刺激與養分,除了交流性質,身為位置鄰近、同樣渴望民主的社會,對臺灣劇場亦起著良性競爭的作用,《馬克白的悲劇》也不例外。

首先,在受到最多矚目的性別面向上,導演鄧樹榮打破了馬克白與馬夫人兩者的界線,讓生理男女性別的演員在宴會的場景中互換角色。為什麼這樣選擇?導演在演後座談中提到:每個人內在都應該有兩個性別。而宴會場景讓他想到結婚,一個男女性別切割非常清楚的場合,此時又有班柯鬼魂現身,幾種力量交織,讓他選擇最終在這裡交換性別。這樣生理男女特徵交融的作法,令人不禁回想2018年臺北藝穗節,周安迪導演的《令人討厭的白蘭琪的一生》。在《令》中,周安迪同樣讓生理男女性別的舞者分別扮演白蘭琪,破解白蘭琪一直以來固著的孱弱女性形象。【3】因此,在這一點上,鄧樹榮的嘗試在臺灣劇場不算首開先河,但也確實再度撼動了性別想像。這也反映,臺灣社會這方面的思考,還具有相當發展空間。不同劇本、不同題材裡性別角色的橫跨與翻轉,讓觀眾有機會以不同角度重新審思此問題。在此面向上,這齣作品激起了大量漣漪。

接著,在美學面向上,導演融合了中國文化的美學,不僅把服裝、道具、舞台都調整為東方的風格,連表演手法都加入許多傳統戲曲的寫意形式,大量吸收《馬克白》原著劇本搬演的困難度,使整體演出更加精簡、洗鍊,也部份克服了《馬克白》劇情廣為人知的條件下,重新觀看該劇的新鮮度問題。傳統戲曲手法在全劇中皆流暢地與現代戲劇形式接合、且互補,可見導演對兩造表演風格的理解之深,讓莎士比亞劇本有了被重新想像的空間。

然而以此為出發,進一步值得追問的是,既然這齣戲已經在各方面大量融入中國文化元素,甚至劇本上也用了近似《莊周夢蝶》手法,讓兩位主角似真亦假地,做夢成為馬克白夫婦,那麼,這齣核心旨在探討權力分配的劇本,其中屬於香港視野的權力觀察又在哪裡?2019年在臺上映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馬克白》中,導演魯弗斯・諾理斯(Rufus Norris)將舞台、服裝設定在世界大戰期間,試圖指出該劇本在當代社會的座落位置。反觀鄧樹榮版《馬克白的悲劇》,這個問題卻幾乎無所著墨。這也讓人無法不憶起,該作起初首演於2015年倫敦,為英國倫敦環球劇場及香港藝術節的委約作品,是否在該脈絡下,為了讓自己作品在西方容易「被看見」,而使《馬克白的悲劇》只在服裝與表演上具有十足東方氣息(當然這也不易),而在演出的精神核心層面卻完全不見「香港」的蹤影?這是否成為另一種西方框架底下的自我觀看,進而展現出的,來源自東方的東方主義?這是筆者在《馬克白的悲劇》的諸多突破與創造性裡,看見的遺憾。

整體而言《馬克白的悲劇》在綜合層面的成果仍不可否認,在性別議題上的開展,以及在表演方法上的融合,都帶給臺灣劇場耳目一新的效果。然而其在美學詮釋的突破,明顯高於精神與政治層次。這也使觀看該劇全程,對熟悉馬克白劇本的觀眾而言,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為什麼要在當代的東方重新觀看馬克白?除去形式外衣,背後留下的,仍是十六世紀莎士比亞的魅影。透過做夢的兩位主角穿著時裝進入《馬克白》故事,這種簡化手法,試圖拉近作品與當代的距離,反而如同兩人身上的西裝,顯現了作品在最核心處仍受困於西方框架。這也是後殖民與後冷戰氛圍下,所有東方作品共同面臨的結構與文化困境。當西方的鬼魅不斷現形,反觀在地,如何在各種翻譯作品裡照見自身?這齣作品在港臺戲劇交流史中再度刻上一筆的同時,也在一種比較嚴格的標準下,再度提醒了我們如何在反身性觀看裡,找到貫穿、剖析自身之力道的古老問題。


註釋

1、黃美序,〈台灣現代戲劇的發展〉,2006。

2、國際劇評人協會(臺灣分會)。

3、更多討論請見筆者拙作〈白蘭琪不是性別,白蘭琪是一種心境〉。原文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0662

《馬克白的悲劇》

演出|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9/09/21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劇在2014年獲英國環球劇院邀請創作的同時,以及在台北演出的此刻,香港社會都經歷了一些事,無論持守什麼樣的意見,任何一個對香港有愛的港人,看著眼前土地的動盪,應都會有所喟嘆,整個參與製作的劇團成員,可能都在以他們的角色對此回應。(王佳珺)
10月
01
2019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