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表演美學創新裡的莎翁魅影《馬克白的悲劇》
10月
07
2019
馬克白的悲劇(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4次瀏覽

張敦智(特約評論人)


1982年三月,藉由新象藝術中心舉辦的第一屆亞洲戲劇節與會議,香港「進念.二十面體」來臺演出《龍舞》、《中國旅程五——香港台北》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為臺灣劇場投下一枚震撼彈。黃美序在第六屆華文戲劇節「華文戲劇百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即指出,臺灣在此前引進的許多大型戲劇,就算票房叫好,藝術手法上也少有突破,但該次演出中,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給台灣小劇場帶來的激發最大」【1】。此後,香港與臺灣的戲劇界漸行漸近,1988、1997年,「進念.二十面體」兩度與屏風表演班合作演出;2006年,演員梵谷、導演鄧樹榮皆曾到臺灣參與論文研討會;2012年,香港話劇團桂冠導演毛俊輝推動第一屆「香港週」,直到《馬克白的悲劇》演出的2019年,已是第八屆。此外,2017年起國際劇評人協會香港分會(IATC-HK)舉辦首屆「劇評人獎」,分別頒發年度演出、劇本、導演、演員、舞台科藝/美術四項獎項;而2018年,IATC-TW【2】首度舉辦的年度論壇也接連兩年邀請香港分會共同與會交流。這些經驗都顯示了香港戲劇界歷來蓬勃、遒勁的力量。綜觀整個過程,香港在戲劇發展與表現中,一直持續帶給臺灣刺激與養分,除了交流性質,身為位置鄰近、同樣渴望民主的社會,對臺灣劇場亦起著良性競爭的作用,《馬克白的悲劇》也不例外。

首先,在受到最多矚目的性別面向上,導演鄧樹榮打破了馬克白與馬夫人兩者的界線,讓生理男女性別的演員在宴會的場景中互換角色。為什麼這樣選擇?導演在演後座談中提到:每個人內在都應該有兩個性別。而宴會場景讓他想到結婚,一個男女性別切割非常清楚的場合,此時又有班柯鬼魂現身,幾種力量交織,讓他選擇最終在這裡交換性別。這樣生理男女特徵交融的作法,令人不禁回想2018年臺北藝穗節,周安迪導演的《令人討厭的白蘭琪的一生》。在《令》中,周安迪同樣讓生理男女性別的舞者分別扮演白蘭琪,破解白蘭琪一直以來固著的孱弱女性形象。【3】因此,在這一點上,鄧樹榮的嘗試在臺灣劇場不算首開先河,但也確實再度撼動了性別想像。這也反映,臺灣社會這方面的思考,還具有相當發展空間。不同劇本、不同題材裡性別角色的橫跨與翻轉,讓觀眾有機會以不同角度重新審思此問題。在此面向上,這齣作品激起了大量漣漪。

接著,在美學面向上,導演融合了中國文化的美學,不僅把服裝、道具、舞台都調整為東方的風格,連表演手法都加入許多傳統戲曲的寫意形式,大量吸收《馬克白》原著劇本搬演的困難度,使整體演出更加精簡、洗鍊,也部份克服了《馬克白》劇情廣為人知的條件下,重新觀看該劇的新鮮度問題。傳統戲曲手法在全劇中皆流暢地與現代戲劇形式接合、且互補,可見導演對兩造表演風格的理解之深,讓莎士比亞劇本有了被重新想像的空間。

然而以此為出發,進一步值得追問的是,既然這齣戲已經在各方面大量融入中國文化元素,甚至劇本上也用了近似《莊周夢蝶》手法,讓兩位主角似真亦假地,做夢成為馬克白夫婦,那麼,這齣核心旨在探討權力分配的劇本,其中屬於香港視野的權力觀察又在哪裡?2019年在臺上映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馬克白》中,導演魯弗斯・諾理斯(Rufus Norris)將舞台、服裝設定在世界大戰期間,試圖指出該劇本在當代社會的座落位置。反觀鄧樹榮版《馬克白的悲劇》,這個問題卻幾乎無所著墨。這也讓人無法不憶起,該作起初首演於2015年倫敦,為英國倫敦環球劇場及香港藝術節的委約作品,是否在該脈絡下,為了讓自己作品在西方容易「被看見」,而使《馬克白的悲劇》只在服裝與表演上具有十足東方氣息(當然這也不易),而在演出的精神核心層面卻完全不見「香港」的蹤影?這是否成為另一種西方框架底下的自我觀看,進而展現出的,來源自東方的東方主義?這是筆者在《馬克白的悲劇》的諸多突破與創造性裡,看見的遺憾。

整體而言《馬克白的悲劇》在綜合層面的成果仍不可否認,在性別議題上的開展,以及在表演方法上的融合,都帶給臺灣劇場耳目一新的效果。然而其在美學詮釋的突破,明顯高於精神與政治層次。這也使觀看該劇全程,對熟悉馬克白劇本的觀眾而言,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為什麼要在當代的東方重新觀看馬克白?除去形式外衣,背後留下的,仍是十六世紀莎士比亞的魅影。透過做夢的兩位主角穿著時裝進入《馬克白》故事,這種簡化手法,試圖拉近作品與當代的距離,反而如同兩人身上的西裝,顯現了作品在最核心處仍受困於西方框架。這也是後殖民與後冷戰氛圍下,所有東方作品共同面臨的結構與文化困境。當西方的鬼魅不斷現形,反觀在地,如何在各種翻譯作品裡照見自身?這齣作品在港臺戲劇交流史中再度刻上一筆的同時,也在一種比較嚴格的標準下,再度提醒了我們如何在反身性觀看裡,找到貫穿、剖析自身之力道的古老問題。


註釋

1、黃美序,〈台灣現代戲劇的發展〉,2006。

2、國際劇評人協會(臺灣分會)。

3、更多討論請見筆者拙作〈白蘭琪不是性別,白蘭琪是一種心境〉。原文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0662

《馬克白的悲劇》

演出|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9/09/21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劇在2014年獲英國環球劇院邀請創作的同時,以及在台北演出的此刻,香港社會都經歷了一些事,無論持守什麼樣的意見,任何一個對香港有愛的港人,看著眼前土地的動盪,應都會有所喟嘆,整個參與製作的劇團成員,可能都在以他們的角色對此回應。(王佳珺)
10月
01
2019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