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蘭琪不是性別,白蘭琪是一種心境《令人討厭的白蘭琪的一生》
8月
09
2018
令人討厭的白蘭琪的一生(臺北藝穗節提供/攝影黃謙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1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1947年首演於百老匯的《慾望街車》,在1948年獲普立茲獎,描述了人性中的幻想、謊言、渴望愛、以及性所帶來的暴力與誘惑。1991年,美國開襠褲劇團(Split Britches)以變裝皇后、踢、婆等「新性別」打散原先劇本,重新建構出新世代性別認同的《慾望街車》作品。而2015年,導演許芃正式在台南人劇團的「春天戲水」節目裡,將該劇本搬上台灣舞台。《慾望街車》經典文本的地位,使得其中性別角色限縮的現象,已成為當代面對此作品難以忽視的拷問:如果喜歡此劇作、或有所認同,那麼如何處理當代性別多元化的現象?周安迪所改編舞作《令人討厭的白蘭琪的一生》(以下簡稱《厭》),罕見地在模糊化(而非徹底對抗)原劇本性別設定之餘,重新將內心矛盾放進當代社會。

周安迪以「表演性」為軸心重新詮釋這部劇本,讓作品獲得著力點。觀眾入場時,女舞者(陳彥樺)扮演的白蘭琪在通道末端搭配肢體語言,疑神疑鬼檢視所有入場觀眾。在此,白蘭琪的表演性在第一時間已經對觀眾開放。他的幻想、他的夢幻王國,因此不再是遙遠文本裡,經過對舊時代語言的隔閡、再經過性別刻板印象的隔閡,位於框架的框架中,那模糊、對當代社會難以觸及的心情。觀眾很容易在短暫的一瞥察覺(甚至驚嚇),白蘭琪洪水般的暴露慾。他竟不迂迴,他對他者的渴望/防衛,竟如此直接。作品破除時間、文本、角色之於觀眾隔閡的同時,也搭起作品與當代社會的橋樑。

延續對「暴露」的展現,在空間使用上,台北國際藝術村頂樓開放的表演空間,跟原劇本私密空間的落差,並沒有成為周安迪創作《厭》的絆腳石。文本合理性的轉化,透過原劇本的白蘭琪對他人關注便是貪婪無比的,除了周旋眾多年輕男子,甚至連來家中賣花的男孩都不放過。此慾望轉化為舞蹈語言後,在開放空間裡對所有觀眾開放、展現出來;頂樓、城市、天空、以及現場所有觀眾,都成了白蘭琪慾望投射的對象。空間與表演的運用,共同服務了作品欲呈現的主題。

在當代面對《慾望街車》無法迴避的性別面向上,周安迪改編劇情,讓男舞者(張智一)在模仿、嘲笑、哀悼另一位白蘭琪之死的同時,漸漸將自己內心與白蘭琪相同部分挖掘出來。往後大片段落,他本身已經成為第二位白蘭琪。因此,原劇本以史丹利暴力襯托白蘭琪迂迴心境的結構,成功被精簡至,可以僅存後者本身,如博物館陳列物般,單獨展現出來。當《慾望街車》角色上的經典已不需要另一名故事的舉球員便能單獨清晰表達,迂迴的表演性便能不再被桎梏任何形象中。白蘭琪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男的。甚至白蘭琪是中性的,白蘭琪沒有固定的形體,白蘭琪是種心境。就這一點思考,周安迪已經超越意圖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時容易建立起的自我牢籠。意即,敘事上針對一概念清楚、嚴肅、專一的銷毀意圖,經常伴隨非彼即此的二元後果。此思考層面在《慾望街車》被對抗的歷史間,或能發展為另一階段的起點也說不定。

然而幾項良好的元素,在作品裡並未完全舒展開來。首先,由於兩天演出場次包含18:15、19:15,以及16:45、17:45、18:45,正好橫跨台灣夏季的日落期間。在戶外空間裡,每場燈光條件皆有所不同。為了入夜場次考量,在有限燈具內,舞者無法將表演擴及至整座頂樓。因此上述將城市全景納入白蘭琪慾望版圖的設計,在實際運用上,大多仍侷限在觀眾席兩側夾起的表演區。無法將表演空間放大的效果,使得編導安排上可以大致讀出創作思維,但未形成清楚的效果。然而在有限經費與場地限制條件下,也已不可責難地,竭盡其設計空間。

然而另一點,則與作品思考本身相互矛盾地。在意圖使白蘭琪成為多性別存在的嘗試下,《厭》並沒有脫離《慾望街車》太多。在女舞者與男舞者各自扮演白蘭琪的篇幅裡,女舞者仍佔了約四分之三,並陳彥樺所飾演的白蘭琪以將慾望往外投射為目的,經常穿梭於觀眾席,如同原作裡白蘭琪的舉止:「經常與不同人發生關係」。然而張智一並未擔綱此任務,在他成為白蘭琪期間,台詞、情感的投射對象中規中矩地僅存女舞者、以及拋往虛空跟自己的對話。作品最末,性別建構上也恢復成原劇本性別秩序,由生理男追逐生理女作終。由於《厭》全作架構仍附著於原劇本,因此方才的置換與模糊的片段彷彿靈光一現,隨即消失於結尾。作品的新詮釋還需要更大膽才能完整。那多重性的展開,可能是《厭》建立起白蘭琪充滿表演性、貪心、且渴望被看見的當代形象後,最難以捕捉、卻也一度成功描繪出的事物。如果不依循原作的設計與結局,表演性、暴露、偽裝,這些事在當代何去何從?不同性別角色間會磨出怎樣的關係與火花?新故事如何結局?這些則是留待創作者自己去想出的答案。

受限於臺北藝穗節場地時間限制,包含拆裝台時間下,這只能是齣約四十五分鐘的舞作。介紹說解構,其實是濃縮混入些許改編。對不熟悉原作的觀眾而言,可能不好親近,而熟悉者,也難以在致敬、翻新與打破間,理清作品重心。儘管如此,裡頭確實埋藏許多好種子,若不是非得低於四十五分鐘,而能將篇幅發展至七十(必要的話,九十),不知道會是什麼面貌?去除場地嚴苛限制(從時間連動到硬體設置)後,對《慾望街車》確有熱情的周安迪,屆時將給觀眾什麼理解跟回答?

《令人討厭的白蘭琪的一生》

演出|周先生與演員們
時間|2018/08/04 19:15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頂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