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幻的震撼感人與勵志冒險《龍騎士》
11月
18
2015
龍騎士(蘋果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6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台灣兒童劇有一些很奇怪,也很可怕的「傳統」,這些「傳統」包括刻意互動、尖叫追逐、演員故意跌倒、故意裝傻左右不分、明明人站眼前卻故意假裝看不見……,這些看似滑稽搞笑,實則是愚昧耍笨的低級表演,卻是許多兒童劇未進化的致命傷。很不幸的,《龍騎士》這齣戲,除了沒有互動之外,其他幾乎都具備了。

不過這齣戲更明顯,也是注定失敗的缺失,就是它的劇本,先天殘缺不全,邏輯不通,情節跳躍無一貫性,人物塑造模糊簡略,縱使導演努力想幫它化妝遮掩,可也力有未逮。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在一個王國裡,士兵撿回一顆魔龍的蛋,可是卻把它當寶石守護。一個生物學家突然跑出來,告訴壞蛋皮老大和他兩個跟班,傳說這是一顆可以許願的寶石,導致新生貪婪的皮老大他們決定去偷蛋。偷得蛋之後,不久蛋破裂,小魔龍冒出來,皮老大手下之一的小冰冰,意外發現只要抱住小魔龍,小魔龍就會不吵不鬧乖乖聽話。皮老大利用小魔龍在王國裡大肆破壞,國王束手無策之時,皮老大心懷不軌的獻策,請國王頒布命令徵召勇士組成「抓龍特攻隊」打敗小魔龍,勝者可獲封「龍騎士」榮譽,並娶得美麗的大公主。小魔龍現身的混亂中,小魔龍媽媽亦出現,皮老大的詭計被識破落荒而逃,愛慕公主的旅人迪芬多英勇上前卻不敵小魔龍媽媽,此時另有一個神秘的勇者挺身而出馴服了小魔龍媽媽,這個勇者竟然是小公主假扮的,最後迪芬多被封為「龍騎士」,也贏得小公主芳心。

仔細思考這個故事哪裡出錯,首先是編劇不知該說是太過天真,或者是在愚弄孩子,竟一廂情願的把魔龍蛋和寶石連結起來,內在的邏輯是什麼?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而且魔龍蛋是偶然被撿回,怎麼就被賦予了好像存在已久,所以有可以許願的傳說,如果真有這種傳說,魔龍蛋豈不是早被其他人撿走了!這些情節思維不周一路牽強延續,沒想到還無來由冒出一個生物學家,她莫名其妙地去跟皮老大他們說魔龍蛋的秘密,角色行動動機,在這裡完全無法讓人信服她為何這麼做。而後,這個生物學家沒甚麼台詞與戲分,淪為像跑龍套的角色,只是在「抓龍特攻隊」裡負責尖叫逃跑而已。

還有一個很多餘,也不知其所以然的角色是地質學家。這個地質學家也是突然冒出來,跟皮老大他們解釋地震來臨的防震知識,接下來他的功能也跟生物學家一樣,連當一個花瓶都稱不上。這齣戲插入這段防震知識,但情節前後的因果,沒有任何線索貫穿,就是硬套,完全破壞戲的節奏。

故事往下推演至「抓龍特攻隊」的歷險,本以為會有一點點刺激精彩的過程,怎知卻是用略顯粗糙的動畫迅速帶過,一行人在影像前走過沙漠、高山,然後掉入湖底,又上岸,之後紮營,小魔龍和牠媽媽便接續出現。這實在是自廢武功,把這個故事中可以好好經營設計的冒險情節都消除了,看來便覺索然無味。

最後小公主挺身而出解危,翻轉童話故事中女性總被刻畫成柔弱被救援的窠臼,這部分值得讚許一下,可是前面對於小公主為何有此勇氣,少了鋪陳伏筆,轉變得太匆忙無條理。但旅人奧利安這個角色,其個性看不出是陰柔的,不知為何演員在詮釋上讓他變得女性化嬌嗲,不該翻轉的又亂翻轉,用意不明便顯得造作,甚至是在醜化女性化的男子了。

列舉了諸多劇本失手的地方後,再說一個可惜之處,不同於小魔龍是由人套上偶衣扮演,小魔龍媽媽是大型的充氣偶,初登場時,是很有氣勢壯觀沒錯,然而它也只能定在原位,和「抓龍特攻隊」的搏鬥,只有音效配合,呆板無法動作,劇場的假定性於此建構不出觀眾的審美幻覺,怎麼看都覺得是種大而無當的巨型物擋在前方。

整齣戲看完,再看節目手冊封面的文宣「最震撼感人的勵志冒險歌舞劇」,唉!真是抱歉,恕我直言,我只能感受到這齣戲符合「歌舞劇」,但「最震撼感人的勵志冒險」,則像華而不實的口號,是虛幻的影子而已。

《龍騎士》

演出|蘋果劇團
時間|2015/11/07 19:30
地點|中壢藝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