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幻的震撼感人與勵志冒險《龍騎士》
11月
18
2015
龍騎士(蘋果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8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台灣兒童劇有一些很奇怪,也很可怕的「傳統」,這些「傳統」包括刻意互動、尖叫追逐、演員故意跌倒、故意裝傻左右不分、明明人站眼前卻故意假裝看不見……,這些看似滑稽搞笑,實則是愚昧耍笨的低級表演,卻是許多兒童劇未進化的致命傷。很不幸的,《龍騎士》這齣戲,除了沒有互動之外,其他幾乎都具備了。

不過這齣戲更明顯,也是注定失敗的缺失,就是它的劇本,先天殘缺不全,邏輯不通,情節跳躍無一貫性,人物塑造模糊簡略,縱使導演努力想幫它化妝遮掩,可也力有未逮。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在一個王國裡,士兵撿回一顆魔龍的蛋,可是卻把它當寶石守護。一個生物學家突然跑出來,告訴壞蛋皮老大和他兩個跟班,傳說這是一顆可以許願的寶石,導致新生貪婪的皮老大他們決定去偷蛋。偷得蛋之後,不久蛋破裂,小魔龍冒出來,皮老大手下之一的小冰冰,意外發現只要抱住小魔龍,小魔龍就會不吵不鬧乖乖聽話。皮老大利用小魔龍在王國裡大肆破壞,國王束手無策之時,皮老大心懷不軌的獻策,請國王頒布命令徵召勇士組成「抓龍特攻隊」打敗小魔龍,勝者可獲封「龍騎士」榮譽,並娶得美麗的大公主。小魔龍現身的混亂中,小魔龍媽媽亦出現,皮老大的詭計被識破落荒而逃,愛慕公主的旅人迪芬多英勇上前卻不敵小魔龍媽媽,此時另有一個神秘的勇者挺身而出馴服了小魔龍媽媽,這個勇者竟然是小公主假扮的,最後迪芬多被封為「龍騎士」,也贏得小公主芳心。

仔細思考這個故事哪裡出錯,首先是編劇不知該說是太過天真,或者是在愚弄孩子,竟一廂情願的把魔龍蛋和寶石連結起來,內在的邏輯是什麼?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而且魔龍蛋是偶然被撿回,怎麼就被賦予了好像存在已久,所以有可以許願的傳說,如果真有這種傳說,魔龍蛋豈不是早被其他人撿走了!這些情節思維不周一路牽強延續,沒想到還無來由冒出一個生物學家,她莫名其妙地去跟皮老大他們說魔龍蛋的秘密,角色行動動機,在這裡完全無法讓人信服她為何這麼做。而後,這個生物學家沒甚麼台詞與戲分,淪為像跑龍套的角色,只是在「抓龍特攻隊」裡負責尖叫逃跑而已。

還有一個很多餘,也不知其所以然的角色是地質學家。這個地質學家也是突然冒出來,跟皮老大他們解釋地震來臨的防震知識,接下來他的功能也跟生物學家一樣,連當一個花瓶都稱不上。這齣戲插入這段防震知識,但情節前後的因果,沒有任何線索貫穿,就是硬套,完全破壞戲的節奏。

故事往下推演至「抓龍特攻隊」的歷險,本以為會有一點點刺激精彩的過程,怎知卻是用略顯粗糙的動畫迅速帶過,一行人在影像前走過沙漠、高山,然後掉入湖底,又上岸,之後紮營,小魔龍和牠媽媽便接續出現。這實在是自廢武功,把這個故事中可以好好經營設計的冒險情節都消除了,看來便覺索然無味。

最後小公主挺身而出解危,翻轉童話故事中女性總被刻畫成柔弱被救援的窠臼,這部分值得讚許一下,可是前面對於小公主為何有此勇氣,少了鋪陳伏筆,轉變得太匆忙無條理。但旅人奧利安這個角色,其個性看不出是陰柔的,不知為何演員在詮釋上讓他變得女性化嬌嗲,不該翻轉的又亂翻轉,用意不明便顯得造作,甚至是在醜化女性化的男子了。

列舉了諸多劇本失手的地方後,再說一個可惜之處,不同於小魔龍是由人套上偶衣扮演,小魔龍媽媽是大型的充氣偶,初登場時,是很有氣勢壯觀沒錯,然而它也只能定在原位,和「抓龍特攻隊」的搏鬥,只有音效配合,呆板無法動作,劇場的假定性於此建構不出觀眾的審美幻覺,怎麼看都覺得是種大而無當的巨型物擋在前方。

整齣戲看完,再看節目手冊封面的文宣「最震撼感人的勵志冒險歌舞劇」,唉!真是抱歉,恕我直言,我只能感受到這齣戲符合「歌舞劇」,但「最震撼感人的勵志冒險」,則像華而不實的口號,是虛幻的影子而已。

《龍騎士》

演出|蘋果劇團
時間|2015/11/07 19:30
地點|中壢藝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