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吾胖以及人之胖 《胖節》第二週
3月
06
2014
胖節/憂鬱少年PI的奇胖漂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3次瀏覽
薛西(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胖節」的DM上,打著「一塊錢也是錢,胖子也是人」的口號,從前置的網路宣傳來看,亦充滿融合時尚、拼貼的消費、視覺感,「胖節」做為在「以瘦為尊」的時代的一種概念反制的小型主題戲劇節,著實有為「胖」去汙名化的企圖與意義。

但在DM上一段較長的文案,我們又讀到從「相對於」的框架,要觀眾在進場前先想想瘦與胖是如何比較出來的?這段文案寫著:

跟糖葫蘆比的話,牛番茄是比較胖的。

跟涮涮鍋比的話,壽喜燒是比較胖的。

跟龍部長比的話,五十元硬幣是比較胖的。

跟郝市長比的話,一間早餐店奶茶杯蓋上的笑話是比較胖的。

跟一公斤的鐵比的話,一公斤的棉花是比較胖的。

這些刻意把比較基準拉寬,甚至基準各不相同,帶點新世代無厘頭邏輯的比較句,而且不做特定時空脈絡的策展設定,反映「胖節」的策展仍是在「創作者自由發揮」的平面上進行,因而多元、寬度是為主軸,至於深度有無,仍憑眾創作者本事。可即便如此,由於「胖」終究被搬上檯面(抑或被壓上砧板?),因而創作者究竟討論了什麼樣「相對於XX的胖」,又能否在作品表現的時間裡自證,依然是可以檢視的標準。

陶維均《憂鬱pi少年鬥陣的奇胖漂流》雖然名之為脫口秀,但是帶有戲劇的性質,有角色,也有場面調度。這使我想起他在「2013公寓聯展:事情是這樣的」(再拒劇團主辦)使用過類似的手法,但當時策展人蔣韜參照電影史上著名的〈逗馬宣言〉,訂定了更細密的創作規則,包括不可以改變公寓現貌、不能裝台、必須使用現有光源、不可使用配樂式的音樂、不可裝潢、不可移動須兩人以上才能搬動的大型物體、不可製造幻覺,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這裡、不能換景等,由於這些規則在前,使得陶維均當時的作品〈請聊聊你自己〉,「在演出排序與呼應策展人蔣韜逗馬宣言式演出原則的層面上,具有某種特定性,氛圍輕鬆,巧取且也豪奪,發揮了對公寓這個空間,一定的想像」。(引自拙作〈觀演關係,日常,空間誌異──《2013公寓聯展:事情是這樣的》〉)

到了「胖節」,沒有規則在前,只能回到文本如何結構與自證。我們進一步讀到《憂鬱pi》是由四個環節所構成;陶維均與表演者們環繞著「胖」的言說、叫餅乾的女生因為懷孕出國去紐約散心的故事、互動情境裡的觀眾即時回應,以及觀眾必須戴上眼罩閱聽文本的感官佈置。眼罩讓觀眾更願意與表演者互動,也具備觀賞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亦可做為「去汙名化」的「去」這個動作本身的象徵連結。

只是,前三個環節形構的關係實為鬆散;諸如餅乾的故事與「胖」的關係,觀眾的回應與「胖」的連結,都沒有轉化為嚴密的即場文本,就讓人不明白這些內容究竟與「胖」何干?但是陶維均這名創作者,確有其獨特的風格與魅力,我寧願拿開脫口秀的框架,將他的作品看成具備一種即場混合觀眾與表演者、紀實與虛構的可能性,可是這樣的可能性要怎麼在往後發酵,這就超過我的本分。

回過頭來,由於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關係並未被縝密地結構化,即使最後表演者穿越觀眾,從二樓走下,可是對我而言,第四面牆早在之前的種種自述與對話便已拆除(最晚最晚,也在眼罩拿下時便已破解),此舉只是重覆與強調。這樣的重覆與強調,最終也未能力挽狂瀾文本結構的鬆散。

黃郁晴導演的《心頭肉》,則巧用了日韓流行音樂明星以及粉色系的夢幻房間,讓我們看見一個胖女孩的寂寞是如何在青春活潑的場面裡,被襯托出來。她在有限的空間與資源裡,善用技術(主要是影像)強化的能力,也顯得可貴,而且用得活潑與準確。借一句之前訪問姚立群館長時,他從「技術劇場」角度回覆某個問題的說法,回應這般的可貴:「那種從科技的運用變成製作的結構性思考,不是只看著大劇場做或要等進了大劇場才做,而是,在小劇場就可演練。作品不在於大跟小,而是作品必須是完整的」。

胖女孩其實是一個瘦女孩,她穿上一具大一號的偶服裝,所有吃零食、脫褲子的動作都因為體態臃腫而遲鈍、頓拍,這些遲鈍、頓拍轉瞬化為表演效果,同時,也是在這種扭曲化的扮演姿態裡,使我們想起胖子的世俗處境。然後又出現一個瘦女孩,我不太確定她們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的複身,但因為第二人進場了,便開始有了更多對話,而(做為交往對象的)男性自始至終未曾現身,也讓情節推進的任務完全交由女性,可是兩個人能透過對話講到什麼程度去呢?

原來,決定性的角色於此時出現,而她一登場的時候,是歌聲先行,然後浴室簾幕拉開以後,我們看到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胖女孩(在「胖節」的架構裡,我必須趕快說,這樣講沒有惡意),可是她充滿自信,她在我們面前把腿抬到茶几上,塗抹保養品,自信讓她性感。這一組混合聽覺與視覺的表演圖像,是整場演出最讓人平靜的時分。然後,胖女孩餵她們吃零食,怕胖的她們從婉拒到吃光;最後,預備就寢的胖女孩,邀請她們一齊擠入偶頭,也意味著她們對「胖」的重新認識與接受。於是,主旨又回到「自信」。誠然,相較於前兩位女孩透過網路社交、吃、撫慰等動作擴增「胖」的被窺看資料庫,但到了第三位女孩出現以後,對於「胖」的詮釋與辯論,層次變得單薄,這樣的收尾雖然溫暖,卻也厚度稍減,使得結局稍嫌保守地在一種通義上與「胖」共舞。

《胖節》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黃郁晴《心頭肉》.陶維均《憂鬱少年Pi的奇胖漂流》
時間|2014/03/02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實驗劇場與2F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使「胖節」的創作策劃群已設法採用更新異的手法,甚至多元利用了牯嶺街小劇場一、二樓的表演空間──其中幾招還是有後繼無力的窘態。唯一的缺點,或說缺陷,仍是無法更新觀眾的觀演(互動)模式,以對應新的創作概念。(傅裕惠)
3月
10
2014
《心頭肉》指怪我們的腦子胡思亂想,而《憂鬱少年Pi的奇胖漂流》則責難我們的眼睛。這兩齣「拐著彎」表述概念的作品,都試圖跳脫戲劇的框架,但又受限於劇場表演空間的想像,演出行徑稍嫌蹣跚裹足,然而多少都顯現了編導「突圍」的創作企圖。(傅裕惠)
3月
03
2014
我以為「胖節」是一種另類的節慶與觀念的反撲。我以為「胖節」是另外一種身體的展現和發聲。我期待的是,先別急著罵我們(觀眾),也許先讓這些不同身材、不同身體的表演者,按照他們的所想所望發聲,讓胖節是胖節,而不是符號或工具。(傅裕惠)
2月
27
2014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