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東京的爵士情緣《薩克斯雙雄:楊曉恩與近藤和彦五重奏》
11月
07
2024
薩克斯雙雄:楊曉恩與近藤和彦五重奏(享象 Rhythmscape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6次瀏覽

文 孫秀蕙(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拜臺中爵士音樂節之賜,2024年是臺灣和日本的爵士樂手在疫情之後交流最密切的一年。還記得2018年風靡桃園管樂節的「東京藍調全明星爵士大樂團」(Blue Note Tokyo All-Star Jazz Orchestra)嗎?大樂團的中音薩克斯風首席近藤和彦後來在2019年10月偕同本地優秀的薩克斯風手楊曉恩,於臺北的文水藝文中心舉行了一場名為「中音薩克斯風高峰會」(“Alto Summit”)的演出。

當時近藤和彦選了幾首在臺灣不常聽到的精純咆勃(hard bop)曲目,例如小號手泰德.瓊斯(Thad Jones)的“Evol Deklaw Ni”(喬治.蓋西文[George Gershwin]寫的流行曲“Love Walked In”倒寫)、貝斯手查爾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的“Nostalgia in Times Square”。臺、日兩位薩克斯風手你來我往,近藤的音色犀利,楊曉恩的音色圓潤,時而互補、時而對抗,聽起來十分過癮。

此次近藤和彦再度訪臺,同樣是和楊曉恩合作,不過這次五重奏樂團的陣容有些異動,成員包括了曾於2017年宜蘭表演藝術中心參與「楊曉恩四重奏」音樂會的低音貝斯手安カ川大樹、鋼琴手田中菜緒子和鼓手坂本健志,這三位音樂家也都是日本人。除此之外,本次的演出也有一部份選曲出自宜蘭音樂會,包括“Memories of T”、“Blessings”和“Tokyo Image”等。這個五重奏先前已有合作經驗,所以整體演出格外流暢,稱得上是一場高水準的音樂會。

首先出場的是安カ川大樹的創作“Memories of T”,這是一首旋律優美、節奏輕快的搖擺曲,楊曉恩圓潤、明亮的薩克斯風音色特別引人入勝。接下來,樂團演奏的是田中菜緒子的創作“G Island”,這首曲子的聆聽亮點是近藤和彦鋒芒畢露的獨奏,而楊曉恩的回應也不遑多讓。田中菜緒子在演出後解釋:“G Island”中的“G”可以是很棒的(great),也可以是溫柔的(gentle)。兩位厲害的薩克斯風高手彼此過招,再加上為即興靈感增添柴火的一流伴奏,應該是最棒的事情了。

“Blessings”和“Tokyo Image”都是先前「楊曉恩四重奏」在宜蘭音樂會表演過的曲子,“Blessings”是一首Bossa Nova風格的曲子,相較於楊曉恩抒情而優美的樂句,近藤和彦的演奏以老練的咆勃樂(bebop)為主,而田中菜緒子細膩典雅的鋼琴即興同樣值得一聽。“Tokyo Image”是楊曉恩的創作,在輕快的節奏中登場的是薩克斯風和鋼琴輪流即興的內容,彷彿在愉快地述說東京旅行見聞。

近幾年來,楊曉恩在創作上作了一些新的嘗試;根據臺灣古老的曲調改編成爵士演奏版。我曾經在不同的演出裡聽過她改編自客家的〈萬枝調〉(也曾被改編為臺語歌謠〈鹽埕區長〉)。在這一場音樂會裡,五重奏演的是改編自屏東滿州民謠〈守牛調〉,傳唱的歌詞則有不同版本。透過楊曉恩的改編,原本古樸的曲調轉化成帶著靈魂爵士風格的演奏,聽起來特別有意思。

這場演出雖然沒有特別著重鼓手的獨奏,不過坂本健志也貢獻了一首有創意的改編,取自蓋西文兄弟寫的音樂劇《乞丐與蕩婦》中的名曲〈夏日時光〉(“Summertime”)。有趣的是,近藤和彦和楊曉恩在演奏旋律時,音調一低一高,似在模擬爵士歌手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和艾拉.費茲潔拉(Ella Fitzgerald)在Porgy and Bess專輯中的對唱。我特別喜歡近藤和彦肌理分明的獨奏,以及田中菜緒子全力釋放能量的演奏。她的鋼琴即興讓我聯想到美國爵士鋼琴名家布拉德.梅爾道(Brad Mehldau)融合古典、搖滾元素的音樂思維,表現極為出色。

最後登場的是近藤和彦的作品“Spontaneous Conversation”,這是一首快節奏的曲子,屬於超越主流演奏框架的“Out Jazz”風格,在技術上較有挑戰性。在這一首曲子裡,五位樂團成員輪流獨奏,施展看家本領,然而最精彩的一段是兩支薩克斯風的「對戰」(battle),呼應著「同時即興」的曲名,並且帶著這樣激昂的演奏情緒回到主旋律之後結束。

薩克斯雙雄:楊曉恩與近藤和彦五重奏(享象 Rhythmscape提供)

近年來臺灣與日本的爵士樂圈交流頻繁,無論是小編制或大樂團,傳統或前衛風格,彼此都曾攜手合作,同台演出,激盪出不少火花,甚至留下錄音作品,例如「楊曉恩四重奏」2017年在宜蘭的音樂會現場錄音,就曾發行過一張名為《給爸爸》(For Papa)的專輯。

聽過這場演出之後,我固然因先前的疫情影響交流而覺得遺憾,但另外一方面,我也看見了臺灣爵士樂的成長;如《PAR表演藝術》記者所言:先前「……適逢疫情,阻絕了外來的喧嘩,才驚覺臺灣樂手的能量已然豐沛,說著更熟悉的語言。」(李秋玫,2021年7月:頁20)【1】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注解

1、參見李秋玫(2021年7月)。〈尋找臺灣爵士樂〉,《PAR表演藝術》,340:20。

《薩克斯雙雄:楊曉恩與近藤和彦五重奏》

演出|中音薩克斯風:楊曉恩、近藤和彦;貝斯:安カ川大樹;鋼琴:田中菜緒子、鼓:坂本健志
時間|2024/10/16 19:30
地點|享象(臺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5號5樓之3)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3月
17
2025
其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肯定、並順從了當前的文本規範力量(即「作品概念」),先是遵循作品的完整性與權威性,再進行不同層面(內、外、間)的開掘。
3月
15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
蘇郁涵嘗試運用多層次的和聲色彩,打造稜角分明、緊湊且張力十足的音樂質感。她的音樂在近乎失控的邊緣,依然維持一定的控制力,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
3月
0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