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社會觀」《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
11月
25
2019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老子就是要吃海鮮(林蔚圻提供/攝影林蔚圻)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01次瀏覽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當劇場表演成為城市日常生活的文化娛樂選項之一,人們不免會在有限時間、經濟等綜合考慮下,選擇只看「聽說很厲害」的演出。而《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接續去年《我們來演國中生的劇本》,一字不改地採用國中生的劇本【1】,並由體制外「小劇場學校」【2】修業二至三年的學員擔任導、表演,擺明就不是能以「很厲害」去期待的演出。但頗意外地,三個流暢銜接的短劇,讓人看得聚精會神,是非同樂會式的認真演出。它雖未以「藝術品」的姿態呈展,卻素樸得令人重新反省「藝術」創作的必要。它並不是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而是人人都有表達生活意見的慾望,同時也有諦聽別人的慾望。

穿過曲折窄巷,走進小劇場學校所在的地下室,發現取票、寄物、等候的房間與表演空間是分開的,起初並不以為意,等進入劇場才發現「表演」早已開始,全體演員先進行一段無言的肢體劇,讓演員及觀眾共同暖場進入劇場狀態,緊接著劇情正式展開。舞台基調是黑膠地板和白背牆,僅左側圍著可以進出的布幕,偶爾搬出幾把木椅子做舞台調度。如此簡單空台,恰適合演員和物件的靈便走位,以應付如電視劇般頻繁換景和快速轉場,不至拖曳節奏。而燈光、音樂,都相當貼合劇情所需,達到適可而止的點睛之效。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開場肢體段落(由全體演員共同演出。林蔚圻提供/攝影林蔚圻)

或許因題材及敘事節奏的類似,三段戲雖由不同編劇、不同導演和演員組合,銜接起來卻毫無違和感。據說設定的共同主題是「社會事件」及「愛情」,但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彷彿無所不在的詐騙,騙財和騙色,猶如社會新聞的獵奇素材,快速剪接,行動迅速,像跑馬燈似奔跑的劇情,人物對話也簡單直接,沒有太曲折細膩的心理描繪。這些題材可能不是來自作者親身經驗,屬聽說瀏覽加想像,但看著看著卻發現其中隱藏一種「想要善良」的純真願樣,這或許正是飽經滄桑、看淡世事的成人們早已失落的願望。

第一段《人生如戲》從少女詐騙富二代的故事開始。富少交給女友存摺加印章當真愛證明,確實如同兒戲,而女友也果然立即投奔真男友,此時以牆上光影戲表現「暗通款曲」的線上對話。扮家家酒般的玩具車和氣球,詼諧有效率地交代富少騎車上街、「恰巧」撞見花枝招展的狗男女、一氣撞死女友而犯罪等有如社會新聞般的事件經過。接著搬出一圈椅子讓人面對面坐下,巧妙演繹出兒子入獄面對老爸、老媽請求原諒;以及富少出獄後成為公司高層、跟屬下開會的人際關係快速轉換(有錢人果然比一般人擁有更多「重新做人」的機會啊)。整體舞台調度頗具巧思而靈巧輕快,相當符合「如戲」的情調。富二代晉身黃金單身漢,受到年輕女員工的盲目仰慕,彷彿正要開啟一段愛情故事時,劇情急收而進入下一個。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人生如戲(林蔚圻提供/攝影林蔚圻)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上一代的欺騙,下一代的回報(林蔚圻提供/攝影林蔚圻)

《上一代的欺騙,下一代的回報》的故事設定也是常見的社會詐騙案:失意上班族想自行創業,「巧遇」算命仙預言他必定轉運,在一舉暴富的預期心理下拿出所有積蓄準備「投資」。不過故事急轉直下,主人翁因女友機智而被及時阻止,還將詐騙同夥咖啡女老闆也逮捕入獄(女友哥哥剛好是警察)。咖啡店老闆是一個單親媽媽,入獄後小孩頓失依靠,出獄後母子陷入貧困走上集體自殺,到此為止都不出社會新聞集錦的套路。奇妙的是主人翁一直縈迴於心頭的「內疚」感,他認為「加害人」的下一代是無辜的,從因果關係來自己卻也成了讓他們陷入不幸的「加害人」,劇終他決定領養倖存活下來的小孩。

《老子就是要吃海鮮》也是從社會詐騙案開始。吸毒青少年為騙錢勾搭被繼父性騷擾的少女,用旋轉燈和歌曲簡單交代廢青的調調,不料兩人擦出真情,少年劫財後並不劫色,但少女清醒後卻因心碎又得不到家庭支援而自殺;這使離開感化院後的少年感到萬分內疚。奇妙的是連偵辦警察也覺得「內疚」,對出院後的少年不離不棄,終於使青少年迷途知返,找到投考警察學校的人生方向(吃海鮮莫名成為「警察同伴」的代語)。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老子就是要吃海鮮(林蔚圻提供/攝影林蔚圻)

國中生的編劇技巧雖然稚嫩,對社會的認識傾向眼球化,彷彿照單全收一個貧富差距懸殊、人們必須汲汲營營於財富巧取和掠奪的世界;然在這種世界中,作者們仍試圖找到人可以善良的理由。在劇中表現為無由而起的「內疚」。「內疚」其實出於一種對他人命運的連結感,是人性善的本能。我不禁自問身為成年人,是否深深被自我負責的意識所支配,習慣將別人的不幸與自己的責任冷靜切割開來,所謂各人造業各人擔,畢竟與自己無關。這種無感,把我們分化為一個個孤立的絕緣體,且不自覺用堅固的冷漠和自私來「保護」自己。打破這種結界的,難道不能是這種素樸的內疚感?使我們在別人的不幸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受到大眾傳媒的影像,劇本充滿「光速」跳躍鏡頭語言,如何轉換成現場物質做象徵敘事的劇場語言,變成導演和演員們的最大挑戰。他們在有限的空間內,極簡地運用劇場元素,角色轉換也很清楚,因此流暢地完成其劇場敘事。演出者年紀比編劇們年紀大上一輪,但完全沒有批判或顛覆這些文本的意思,反而以無比誠懇的態度去「諦聽」劇作者想表現的意念,試圖準確地以劇場形式表現出來。就這一點,我不僅覺得,這群國中生甚至比藝術大學中主修編劇的大學生還要幸運,後者的編劇課習作,鮮少有被正式搬演的機會,儘管同校中各種大小製作不斷,絕大多數還是以經典劇作和當代知名劇作家的作品為本,而未給這些習作實驗性演作的機會,更別說一字一句不改的尊重了。

是否我們太習慣以仰慕的角度接受藝術?從學習到欣賞都是。往往一進劇院,就誠惶誠恐地「解讀」藝術家對生活或社會的詮釋,彷彿我們自己匱缺對生活的意見,萬一解讀不順還會產生自我焦慮,渾然忘了藝術本來是為了讓我們的感覺豐沛、奔流、活化,從情感的斷崖處重新生出連結的渡橋。《我們__國中生的劇本》中,沒人要講大道理,只有一方想好好表達一個故事,另一方用心諦聽一場別人的故事,而某種同感汨汨流淌其中,這似乎就是劇場存在最簡單的理由。當這種劇場交流的過程成立時,即使國中生的劇本,也是值得諦聽的。


註釋

1、《我們來演國中生的劇本》來自宜蘭礁溪國中三年級的三十六個學生,在表演藝術老師林文尹規劃下,各以社會新聞為題材,創作了十二個劇本的演出計畫。一次三個劇本,為期兩週,從2018年起已演出六個,筆者所看為「下半場」的前三個劇本。

2、「小劇場學校」為資深劇場人溫吉興發起、出資、組織的非營利團體。有別於一般學院系統強調劇場「專業」「人才」及「技術」培育,重在開發劇場「勞動者」的人格特質。參考官網https://ltschool.mjkc.tw/

《我們來__國中生的劇本》

演出|小劇場學校
時間|2019/11/16 14:30
地點|小劇場學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