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粹力度出發的深度可能《結晶體》
11月
28
2011
結晶體(陳逸書 攝,舞蹈生態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8次瀏覽
陳品秀

舞蹈生態系是個成軍不到三年的跨領域表演團體,作品以舞蹈為主體,結合影像、聲音等媒材,關注藝術與自然共生的題材展現。舞蹈生態系藝術總監彭筱茵,是農藝系、舞蹈創作研究所畢業,2009年的創團作便是探索植物的生長狀態與環境的《荒山蔓遊》,反映著她的學習背景。

今年,舞蹈生態系從有機生物轉進無機體,創作《結晶體》,以結晶現象為靈感,「延續了『蔓』系列見微知著的觀念」,「企圖建構更具整體性的宇宙觀」(節目單載)。當藝術企圖處理「結晶」這個看似不動、又無情緒的固態主體時,《結晶體》的演出,恰恰呈現了創作者在融合科學、科技與藝術的努力與矛盾。

一開場,地板上投影著陣陣灰白相間的波光,彷彿為躺在舞台中央的舞者提供動能。舞者轉頭扭肩,用不尋常的動作方式移動。接下來幾名舞者也跟她一樣,兩手支著弓箭步的膝蓋,用腳掌蟹行移動。《結晶體》有個非常具創意的開頭,透過非慣性的動作,有效破解觀眾對表演者是人的認知,建構一個異生物的行為模式。但可惜,這樣的動作模式卻沒有發展成為一整個作品的動作風格。

整體來看,《結晶體》從結晶的平衡、對稱、序列、重複、循環等結構特性著手,透過空間與方向性的對應,轉化成為「在空間中運動」的舞蹈。而凝聚成特殊結構(晶格)的因素,則透過動作的力的施作與移轉來呈現。

創作團隊對主題有深度的思考脈絡,使得《結晶體》非常有機會可以發展成具有力與美的舞蹈,但可惜當創作者對每一種對應都想表現而使得舞蹈的編織無法深化,且舞者的技巧尚待精練之時,便無法達成藝術純粹的抽象之美。再加上為了使段落之間的串連具有邏輯意義,而設定了一位主角,勉強的安排更凸顯了創作者在抽象與情節之間的擺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黃立捷演出,一段來自於探勘晶體時的X光「繞射」運動的獨舞。他以腰部(骨盤)為基點的上半身繞圓動作發展,到帶動整個身體的運轉動作,動力轉換毫無芥蒂。晶體的特性就在於只有乾淨重覆的結構,這段專注在一個動力形態的發展獨舞,動作去蕪存菁,正是整個演出最能體現晶體現象的部分。

出於對自然的理解與掌控欲望,人們探索天體和顯微世界的熱情千年不減。除了想解開自然法則中對稱規律結構的變化,就連繁複異變的花豹斑紋生長模式,都可以運用方程式,代入參數的變化模擬成功。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正好是發現「準晶」的以色列科學家夏赫曼。(準晶是介於晶體和非晶體之間的固體,具有晶體有秩序、具五重對稱性的特性,卻有不重複的結構),準晶繁複的結構層次有如藝術品,被形容為阿拉伯建築美麗的馬賽克。

《結晶體》的呈現有幾個困難度,除了論理冰冷的科技要和靈動稱奇的藝術聯姻,技術尚待克服(比方影像和真人互動),還有如何努力擁有精練的技術與純熟的技法,再現自然界美麗非凡的阿拉伯鑲嵌藝術。但以一個僅三年創作資歷的創作團隊來說,《結晶體》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也期待他們的下一個作品。

《結晶體》

演出|舞蹈生態系
時間|2011/11/26 14:30
地點|台北市竹圍工作室十二柱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