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粹力度出發的深度可能《結晶體》
11月
28
2011
結晶體(陳逸書 攝,舞蹈生態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7次瀏覽
陳品秀

舞蹈生態系是個成軍不到三年的跨領域表演團體,作品以舞蹈為主體,結合影像、聲音等媒材,關注藝術與自然共生的題材展現。舞蹈生態系藝術總監彭筱茵,是農藝系、舞蹈創作研究所畢業,2009年的創團作便是探索植物的生長狀態與環境的《荒山蔓遊》,反映著她的學習背景。

今年,舞蹈生態系從有機生物轉進無機體,創作《結晶體》,以結晶現象為靈感,「延續了『蔓』系列見微知著的觀念」,「企圖建構更具整體性的宇宙觀」(節目單載)。當藝術企圖處理「結晶」這個看似不動、又無情緒的固態主體時,《結晶體》的演出,恰恰呈現了創作者在融合科學、科技與藝術的努力與矛盾。

一開場,地板上投影著陣陣灰白相間的波光,彷彿為躺在舞台中央的舞者提供動能。舞者轉頭扭肩,用不尋常的動作方式移動。接下來幾名舞者也跟她一樣,兩手支著弓箭步的膝蓋,用腳掌蟹行移動。《結晶體》有個非常具創意的開頭,透過非慣性的動作,有效破解觀眾對表演者是人的認知,建構一個異生物的行為模式。但可惜,這樣的動作模式卻沒有發展成為一整個作品的動作風格。

整體來看,《結晶體》從結晶的平衡、對稱、序列、重複、循環等結構特性著手,透過空間與方向性的對應,轉化成為「在空間中運動」的舞蹈。而凝聚成特殊結構(晶格)的因素,則透過動作的力的施作與移轉來呈現。

創作團隊對主題有深度的思考脈絡,使得《結晶體》非常有機會可以發展成具有力與美的舞蹈,但可惜當創作者對每一種對應都想表現而使得舞蹈的編織無法深化,且舞者的技巧尚待精練之時,便無法達成藝術純粹的抽象之美。再加上為了使段落之間的串連具有邏輯意義,而設定了一位主角,勉強的安排更凸顯了創作者在抽象與情節之間的擺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黃立捷演出,一段來自於探勘晶體時的X光「繞射」運動的獨舞。他以腰部(骨盤)為基點的上半身繞圓動作發展,到帶動整個身體的運轉動作,動力轉換毫無芥蒂。晶體的特性就在於只有乾淨重覆的結構,這段專注在一個動力形態的發展獨舞,動作去蕪存菁,正是整個演出最能體現晶體現象的部分。

出於對自然的理解與掌控欲望,人們探索天體和顯微世界的熱情千年不減。除了想解開自然法則中對稱規律結構的變化,就連繁複異變的花豹斑紋生長模式,都可以運用方程式,代入參數的變化模擬成功。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正好是發現「準晶」的以色列科學家夏赫曼。(準晶是介於晶體和非晶體之間的固體,具有晶體有秩序、具五重對稱性的特性,卻有不重複的結構),準晶繁複的結構層次有如藝術品,被形容為阿拉伯建築美麗的馬賽克。

《結晶體》的呈現有幾個困難度,除了論理冰冷的科技要和靈動稱奇的藝術聯姻,技術尚待克服(比方影像和真人互動),還有如何努力擁有精練的技術與純熟的技法,再現自然界美麗非凡的阿拉伯鑲嵌藝術。但以一個僅三年創作資歷的創作團隊來說,《結晶體》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也期待他們的下一個作品。

《結晶體》

演出|舞蹈生態系
時間|2011/11/26 14:30
地點|台北市竹圍工作室十二柱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