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傍晚,黑壓壓的烏雲伴隨時不時的轟隆聲,為這一場社子島之旅拉開了序幕。當無法被編入作品也不能輕易重製的「天空」成為作品的一部份,地域限定的《消逝之島》便給予了觀眾傷感的詮釋方向。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為團址所在地區社子島製作的《消逝之島》,結合了南管、特技、觀眾參與和互動等元素,道出社子島的前世今生,也為社子島的住民們說出了在發展與懷鄉間糾結的惆悵。
地域限定創作的特色就是與表演空間的緊密結合,使得空間本身成為編創的要素。《消逝之島》由踩著高翹的政客角色,一邊拜票,一邊解說社子島的歷史與現況,帶著觀眾走過河堤,穿過橋下。踩高翹本身不僅是特技演出的元素,同時也因高於一般人的位置,使得政客一角也成為帶團導遊,能夠順利領著觀眾穿梭於社子島空間。政客角色、高蹺與導遊功能的結合,成功地讓觀眾接受到社子島居民在政治與經濟中的掙扎。
社子島的另一個特色,便是由錯落低矮建築所構成的複雜空間。裝置藝術家理羅 ‧ 紐(Leeroy New)以束線帶所結構出的可穿戴裝置,以不同的裝置結構,構築出社子島複雜的空間紋理,將這些可穿戴裝置套在身上移動的表演者,變成架起社子島空間的巨人,扛著或圓或方的空間在橋下行進,又或者是擠壓空間的怪獸,在街道上張牙舞爪地展示力量。此外,當觀眾穿梭小巷之中,懸掛在巷牆上的裝置,使得觀眾必須擠壓裝置才能通過,更讓觀眾感受到空間的壓迫感。
儘管馬戲團的特技表演,在《消逝之島》中並未直接地成為觀看的全部重心,卻在特定的時間點上扮演了不同的功能。從一開始撐著杆子、飛簷走壁的表演者帶著觀眾開始移動,在四層樓高的鴿舍前,表演者架起的疊羅漢,宛若成為鐵架所構築的鳥籠結構,到後面在橋下休閒設施上翻滾、移動、抬舉,讓人提心吊膽的特技表演,搭配謝明諺的薩克斯風演奏,在對岸燈火通明、高樓聳立的背景映襯中,反應了社子島的藍領底層生態。
除了動作與空間的結合,如上所述,聲音在《消逝之島》也扮演了重要的地位。表演由曾薇熹現場南管演出開始,鄭各均則隨著演出場域移動時,將南管音樂以電子器材調動,呈現破碎而有距離感的背景音樂,讓觀眾遊走在社子島時,彷彿經歷舊時與現代的時光交錯,反映了因法令限制而無法開法,一直停留在舊式建築環境而經歷時間耗損的社子島空間。此外,當政客請觀眾拿起手上的水管一同敲打鼓譟,像是拜票遊街一般,透過互動讓觀眾融入了表演之中。鼓譟聲響,更吸引了路過民眾的注意,讓觀眾也成為被觀看的表演者。
在約莫一小時的演出中,FOCA成功將社子島化為劇場,讓觀者經歷時空的變化,進入劇場的幻境。儘管有別於一般概念中由表演者演出的表演,卻讓更多元素都成為表演的一部份,打開劇場更多的可能。這樣的作法在黑盒子劇場演出佔大多數的台灣,成為新的,並且是成功的嘗試。雖然因為元素眾多而有時會讓觀眾失焦,但演出團隊一開始便提醒觀眾,《消逝之島》沒有特定的觀看視角,讓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於是,我抬起頭看看灰暗的天空,看看燈光閃爍的河岸,看看發出新聞頻道聲響的電器行,看看慈制的花圈與禮儀服務的招牌,社子島的人、事、物,以及我,也都在表演之中了。
《消逝之島》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0/09/12 17:30
地點|社子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