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織的時空、事物與你我《消逝之島》
9月
28
2020
消逝之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王勛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7次瀏覽
李宗興(專案評論人)

夏末的傍晚,黑壓壓的烏雲伴隨時不時的轟隆聲,為這一場社子島之旅拉開了序幕。當無法被編入作品也不能輕易重製的「天空」成為作品的一部份,地域限定的《消逝之島》便給予了觀眾傷感的詮釋方向。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為團址所在地區社子島製作的《消逝之島》,結合了南管、特技、觀眾參與和互動等元素,道出社子島的前世今生,也為社子島的住民們說出了在發展與懷鄉間糾結的惆悵。

消逝之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王勛達)

地域限定創作的特色就是與表演空間的緊密結合,使得空間本身成為編創的要素。《消逝之島》由踩著高翹的政客角色,一邊拜票,一邊解說社子島的歷史與現況,帶著觀眾走過河堤,穿過橋下。踩高翹本身不僅是特技演出的元素,同時也因高於一般人的位置,使得政客一角也成為帶團導遊,能夠順利領著觀眾穿梭於社子島空間。政客角色、高蹺與導遊功能的結合,成功地讓觀眾接受到社子島居民在政治與經濟中的掙扎。

社子島的另一個特色,便是由錯落低矮建築所構成的複雜空間。裝置藝術家理羅 ‧ 紐(Leeroy New)以束線帶所結構出的可穿戴裝置,以不同的裝置結構,構築出社子島複雜的空間紋理,將這些可穿戴裝置套在身上移動的表演者,變成架起社子島空間的巨人,扛著或圓或方的空間在橋下行進,又或者是擠壓空間的怪獸,在街道上張牙舞爪地展示力量。此外,當觀眾穿梭小巷之中,懸掛在巷牆上的裝置,使得觀眾必須擠壓裝置才能通過,更讓觀眾感受到空間的壓迫感。

消逝之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王勛達)

消逝之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王勛達)

儘管馬戲團的特技表演,在《消逝之島》中並未直接地成為觀看的全部重心,卻在特定的時間點上扮演了不同的功能。從一開始撐著杆子、飛簷走壁的表演者帶著觀眾開始移動,在四層樓高的鴿舍前,表演者架起的疊羅漢,宛若成為鐵架所構築的鳥籠結構,到後面在橋下休閒設施上翻滾、移動、抬舉,讓人提心吊膽的特技表演,搭配謝明諺的薩克斯風演奏,在對岸燈火通明、高樓聳立的背景映襯中,反應了社子島的藍領底層生態。

除了動作與空間的結合,如上所述,聲音在《消逝之島》也扮演了重要的地位。表演由曾薇熹現場南管演出開始,鄭各均則隨著演出場域移動時,將南管音樂以電子器材調動,呈現破碎而有距離感的背景音樂,讓觀眾遊走在社子島時,彷彿經歷舊時與現代的時光交錯,反映了因法令限制而無法開法,一直停留在舊式建築環境而經歷時間耗損的社子島空間。此外,當政客請觀眾拿起手上的水管一同敲打鼓譟,像是拜票遊街一般,透過互動讓觀眾融入了表演之中。鼓譟聲響,更吸引了路過民眾的注意,讓觀眾也成為被觀看的表演者。

在約莫一小時的演出中,FOCA成功將社子島化為劇場,讓觀者經歷時空的變化,進入劇場的幻境。儘管有別於一般概念中由表演者演出的表演,卻讓更多元素都成為表演的一部份,打開劇場更多的可能。這樣的作法在黑盒子劇場演出佔大多數的台灣,成為新的,並且是成功的嘗試。雖然因為元素眾多而有時會讓觀眾失焦,但演出團隊一開始便提醒觀眾,《消逝之島》沒有特定的觀看視角,讓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於是,我抬起頭看看灰暗的天空,看看燈光閃爍的河岸,看看發出新聞頻道聲響的電器行,看看慈制的花圈與禮儀服務的招牌,社子島的人、事、物,以及我,也都在表演之中了。

《消逝之島》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0/09/12 17:30
地點|社子島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聚落變遷正面臨生命財產安全與文化保存傳承的三叉路口,綠燈以後,除了往左或往右,會不會有一條一樣通往家的選擇是連在地人也鮮少轉入的小徑,暨能貫通左邊也能繞至右邊?就像社子島既有的街道紋理一樣,富有活力與人情味。既然身體在正常使用的範圍外,有馬戲延展的可能,那麼除了翻天覆地的區段徵收,有沒有依循土地機能與使用經驗逐漸優化的選項?(楊智翔)
9月
17
2020
承接整部作品的脈絡,觀眾已經從不同距離,或參與、或體驗、或成為、或稍微理解了社子島。這樣的經驗本身,在日常氛圍底下,亦將成為社子島的血肉。因此,當作品問著我們是誰?我們身在何方?該如何自我定位的同時,它也叩問著所有觀眾。(張敦智)
9月
16
2020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