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織的時空、事物與你我《消逝之島》
9月
28
2020
消逝之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王勛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24次瀏覽
李宗興(專案評論人)

夏末的傍晚,黑壓壓的烏雲伴隨時不時的轟隆聲,為這一場社子島之旅拉開了序幕。當無法被編入作品也不能輕易重製的「天空」成為作品的一部份,地域限定的《消逝之島》便給予了觀眾傷感的詮釋方向。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為團址所在地區社子島製作的《消逝之島》,結合了南管、特技、觀眾參與和互動等元素,道出社子島的前世今生,也為社子島的住民們說出了在發展與懷鄉間糾結的惆悵。

消逝之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王勛達)

地域限定創作的特色就是與表演空間的緊密結合,使得空間本身成為編創的要素。《消逝之島》由踩著高翹的政客角色,一邊拜票,一邊解說社子島的歷史與現況,帶著觀眾走過河堤,穿過橋下。踩高翹本身不僅是特技演出的元素,同時也因高於一般人的位置,使得政客一角也成為帶團導遊,能夠順利領著觀眾穿梭於社子島空間。政客角色、高蹺與導遊功能的結合,成功地讓觀眾接受到社子島居民在政治與經濟中的掙扎。

社子島的另一個特色,便是由錯落低矮建築所構成的複雜空間。裝置藝術家理羅 ‧ 紐(Leeroy New)以束線帶所結構出的可穿戴裝置,以不同的裝置結構,構築出社子島複雜的空間紋理,將這些可穿戴裝置套在身上移動的表演者,變成架起社子島空間的巨人,扛著或圓或方的空間在橋下行進,又或者是擠壓空間的怪獸,在街道上張牙舞爪地展示力量。此外,當觀眾穿梭小巷之中,懸掛在巷牆上的裝置,使得觀眾必須擠壓裝置才能通過,更讓觀眾感受到空間的壓迫感。

消逝之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王勛達)

消逝之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王勛達)

儘管馬戲團的特技表演,在《消逝之島》中並未直接地成為觀看的全部重心,卻在特定的時間點上扮演了不同的功能。從一開始撐著杆子、飛簷走壁的表演者帶著觀眾開始移動,在四層樓高的鴿舍前,表演者架起的疊羅漢,宛若成為鐵架所構築的鳥籠結構,到後面在橋下休閒設施上翻滾、移動、抬舉,讓人提心吊膽的特技表演,搭配謝明諺的薩克斯風演奏,在對岸燈火通明、高樓聳立的背景映襯中,反應了社子島的藍領底層生態。

除了動作與空間的結合,如上所述,聲音在《消逝之島》也扮演了重要的地位。表演由曾薇熹現場南管演出開始,鄭各均則隨著演出場域移動時,將南管音樂以電子器材調動,呈現破碎而有距離感的背景音樂,讓觀眾遊走在社子島時,彷彿經歷舊時與現代的時光交錯,反映了因法令限制而無法開法,一直停留在舊式建築環境而經歷時間耗損的社子島空間。此外,當政客請觀眾拿起手上的水管一同敲打鼓譟,像是拜票遊街一般,透過互動讓觀眾融入了表演之中。鼓譟聲響,更吸引了路過民眾的注意,讓觀眾也成為被觀看的表演者。

在約莫一小時的演出中,FOCA成功將社子島化為劇場,讓觀者經歷時空的變化,進入劇場的幻境。儘管有別於一般概念中由表演者演出的表演,卻讓更多元素都成為表演的一部份,打開劇場更多的可能。這樣的作法在黑盒子劇場演出佔大多數的台灣,成為新的,並且是成功的嘗試。雖然因為元素眾多而有時會讓觀眾失焦,但演出團隊一開始便提醒觀眾,《消逝之島》沒有特定的觀看視角,讓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於是,我抬起頭看看灰暗的天空,看看燈光閃爍的河岸,看看發出新聞頻道聲響的電器行,看看慈制的花圈與禮儀服務的招牌,社子島的人、事、物,以及我,也都在表演之中了。

《消逝之島》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0/09/12 17:30
地點|社子島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聚落變遷正面臨生命財產安全與文化保存傳承的三叉路口,綠燈以後,除了往左或往右,會不會有一條一樣通往家的選擇是連在地人也鮮少轉入的小徑,暨能貫通左邊也能繞至右邊?就像社子島既有的街道紋理一樣,富有活力與人情味。既然身體在正常使用的範圍外,有馬戲延展的可能,那麼除了翻天覆地的區段徵收,有沒有依循土地機能與使用經驗逐漸優化的選項?(楊智翔)
9月
17
2020
承接整部作品的脈絡,觀眾已經從不同距離,或參與、或體驗、或成為、或稍微理解了社子島。這樣的經驗本身,在日常氛圍底下,亦將成為社子島的血肉。因此,當作品問著我們是誰?我們身在何方?該如何自我定位的同時,它也叩問著所有觀眾。(張敦智)
9月
16
2020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