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調和——評男中音丁一憲獨唱會《冬之旅》
4月
14
2022
冬之旅(丁一憲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9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享譽歌劇界的男中音丁一憲,今年首度在臺灣舉辦聲樂獨唱會,演唱舒伯特的連篇歌曲《冬之旅》(Winterreise, D. 911)。伴著鋼琴家徐嘉琪的琴音,眾人一齊在廳內讀著主辦方發放的德中歌詞本,翻頁聲齊響齊落,一同漫步於這場冷冽、哀傷卻又充滿神秘色彩的紛紛大雪。

為《冬之旅》帶來溫暖的渾厚嗓音

《冬之旅》全曲以「陌生」(Fremd)一字起頭,僅僅一個詞便道盡主人公被愛人拋棄、流浪遠方的悲懷;而丁一憲從第一個音起,便緊緊揪住了聽眾的心。

初聽丁一憲的演唱,最鮮明的印象是他那渾厚且沈穩的嗓音、以及每個音符覆滿空間的溫暖感受。繼續聽下去,會驚豔於他細膩的處理:在音色上,他隨著詩詞情緒的不同,細膩地變換著泛音共鳴;在樂曲細節上,每個表情記號、音符時值、力度與速度變化,他毫無一處馬虎(例如,誰會如此細心照料〈菩提樹〉每句當中的微小休止符?),卻不帶一絲刻意。徐嘉琪也不甘心成為淪為背景伴奏,在緊緊契合聲樂旋律之餘,許多段落都勾勒出鮮明的畫面感。

雖然丁一憲全場維持著莊肅(且單調)的挺立身姿,可他的詮釋有許多新奇之處。第一首〈晚安〉起始的速度比常見詮釋還慢、第六首〈洪水〉末句的「那就是我愛人的家」唱得激烈,使人震顫;以大量短音符構成的第八首〈回顧〉則唱成了費加洛〈好事者之歌〉般的超技樂段,而第十四首〈白頭〉則有歌劇詠嘆調般的濃烈氛圍。這些特點,在一般藝術歌曲的演唱中並不常見,想必與他長年的歌劇演唱經驗,有著深厚的關聯。

以上種種的「沈穩」、「溫暖」、「超技」等印象,是純粹關注聲音的表象,不涉及《冬之旅》詩句內容而言。進一步的問題是,這種「溫暖」,和《冬之旅》本身的內容有著怎樣的關係?丁一憲的詮釋,又構成了哪些和眾多名家錄音不同的樂曲解讀?

 冬之旅(丁一憲提供)


冬之旅,一場心理的獨角戲

在深入探索丁一憲與徐嘉琪描繪的冬日風景前,有必要先了解《冬之旅》本身的種種特點。

和同時代的作品相比,《冬之旅》無疑是個異端之作。其晦澀且獨到之處在於:它是一齣徹頭徹尾的心理獨角戲(monodrama),猶如二十世紀表現主義音樂——最知名者為荀貝格的《期待》(Erwartung, Op.17),由發瘋女人無數囈語構成的獨幕歌劇——的先驅。【1】

在這種「獨角戲」下,觀眾一切所聞只有流浪者私密的內心獨白,連其旅途與經歷都蒙上了他那悲傷且破碎的心理濾鏡,毫無客觀事實可依。《冬之旅》雖穿插夜晚、白晝、村莊、墓地等時空場景,但我們難以確定,從離開愛人到遇見風琴師,之間到底經過了幾個月?幾週?還是短短一天?流浪者到底漂泊到了離愛人之家多遠的地方?唱到第二十三首時,真有兩個幻日高掛天空嗎?——會不會,流浪者早已悲慟至深,以至於幻覺頻發,甚至瀕近死亡邊緣?聽著〈菩提樹〉簌簌的樹葉聲,那無疑是死神的召喚⋯⋯。

因此,死亡、癲狂、夢、幻覺等元素,是構成《冬之旅》詩作的基調,也是詮釋者無可迴避的課題。歌者要不竭力地描繪那精神官能症般的心理狀態(如知名的許萊亞 Peter Schreier/李赫特 Sviatoslav Richter 版本的詮釋)、要不唯美主義式地耽溺於幻象之中(如當紅男高音博斯崔吉 Ian Bostridge 的詮釋)、要不以大無畏的堅定與溫暖包覆凜冬(如 1970-80 年代初的費雪—狄斯考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的詮釋)。費雪—狄斯考的演唱雖為萬世經典,然而如博斯崔吉、古樂風格等詮釋也在當今樂壇蔚為風潮,代表一種以美學逃離現實,「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傾向的盛行。

如此看來,丁一憲的詮釋可說是取得了唯美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平衡。唯美之處在於他歌劇演唱般的詮釋取徑,現實之處則在於他既沈浸幻象、又堅定地回絕幻象。從舒伯特的譜曲手法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於大調/小調轉換的強調——大調代表幻境與美好回憶、小調代表殘酷現實的逆襲,而丁一憲面對這兩者時,都是毫豪不猶豫的:他既能徜徉於輕柔夢幻的琴音,唱出綿延甜美的旋律,又能適時粗暴怒吼,在快速的小調曲段裡掀起一陣暴風雨。在這個意義上,他是超越費雪—狄斯考,又與博斯崔吉的理念適度調和的。我們不妨將之視為他貼近舒伯特作曲理念的方式,也是他對於當今種種詮釋主流的回應。

你永遠不必獨行

《冬之旅》的最後一大公案是,主人公最終到底是生是死?結局到底是絕望還是希望?有一說終曲的「風琴師」(Leiermann)為死神化身(好比馬勒《第四號交響曲》或聖桑《骷髏之舞》勾勒出小提琴為死神的形象),召喚著心碎垂死的旅人;另有者主張風琴師為流浪者的形象映射(Doppelgänger),代表浪漫主義時代藝術家嚮往的孤高形象⋯⋯等。無論如何,在那高度異質化、鋼琴揮發奇異聲響的〈風琴師〉曲段中,一切充滿謎團,學界至今也爭論不休。

那麼,丁一憲與徐嘉琪又是如何思考、理解這個結局?僅僅聽其音樂詮釋,當然很難參透他們的心思。不過,他們在謝幕後演唱的安可曲,給了我們一絲線索——那是音樂劇《天上人間》(Carousel)的知名插曲〈You’ll Never Walk Alone〉。演唱此曲時,丁一憲洋溢著舒暢的笑容,唱出這樣溫暖的歌詞:

「繼續走下去/永懷希望/你永遠不必獨行。」

也許,這是《冬之旅》演唱史上,對於結局最圓滿的理解。


註釋:

1、Susan Youens: Retracing a Winter's Journey: Franz Schubert's" Winterreis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52-53.

《冬之旅》

演出|丁一憲、徐嘉琪
時間|2022/4/3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賴聲川細緻地調度了事件與走位;每一次的僵局與無法釋然,或是對歷史的無法澄清,總是困鎖在左右舞台獨立本位而又傷痕累累的空間。然而,中間長板凳,在左右之間、海峽之間(?)、或絕對之間的「翻譯空間」才是攤開歷史、清理傷口、檢視倖存、撫慰不堪的位置。(汪俊彥)
6月
20
2016
《冬之旅》中陳其驤一句引自尼采的台詞:「不要俯視深淵,深淵會向你回望。」這些經由水的意象所串連起來對生命的反芻,究竟是要選擇記憶或者遺忘,都在於對於生命永無止盡的扣問,亦是此劇所要彰顯向觀眾表達的意涵。 (葉根泉)
6月
13
2016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