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歷史,只有祖先《血漫》
11月
14
2017
血漫(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3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歷史的言說就彷彿那一顆顆鵝卵石,鋪墊在記憶的血海,出生在太平洋彼端的臺裔美籍女性藝術家,李怡欣(Cynthia Ling Lee),三十歲才獲知自己擁有臺灣島上的平埔族原住民血統。至此,她藉蒐集史料以重新追尋身份和認同,單人舞作《血漫》,彷彿是在她自己身上劃出一道道破口,試圖讓那些銘刻在基因裡的記憶顯現。

這是在美國首演的作品,表演一開始,觀眾被邀請進入舞台,左上舞台有座布置簡單的祭壇,在那裏我們被邀請寫一封信給自己的祖先;而李怡欣就坐在右下舞台的桌前,觀眾依序坐到她的面前,現場就像在排隊解籤詩算命。也許對於美國的觀眾而言,如此的舞台布置和互動形式都帶有濃厚的東方情調,卻同時是強加在李身上的東方印記;作為一名臺灣觀眾,舞台空間所營造的,仍是來自外國人的想像。由此,舞台空間被層層轉譯到更遙遠的東方,是個於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第三空間(霍米.巴巴語),這裡飄散著對想像的戲擬,一點點幽默,一點點疏離。「我屬雞。」身穿寶藍色披肩的李怡欣,操著些微生澀的美國口音華語,開始朗讀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所撰的〈原住民生肖圖〉當中,關於雞的詩文。

第三空間的祭儀開始的時候,李怡欣玩弄著筆墨和華語文字,「老外」腔調的華語和美國腔調的英文在她的身上交相輝映,消失的歷史記憶是李怡欣的鄉愁,她不斷探問著自己的姓氏究竟從何而來?在漢人移墾式的殖民之下,她的血液裡交混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基因,其實,她的肉體本該是第三空間的縮影,卻因為出生地與早已「漢化」的親族關係,平埔族後裔的身份和文化未曾進入她的生活。「祖先」這個集合名詞早就在已逝的時間當中,扁平成同一個神祇,那平埔族祖靈到哪裡去了呢?此時被遺忘的血緣又類似於空間中的氣壓,在她身上持續施加;「熟番」,這個三十歲復得了一個無意義身份,把她壓得氣喘吁吁,舉步維艱,紅色的筆墨、稻穀和灰燼不足以表述鄉愁,卻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她轉身向外,面向著觀眾的凝視,她看著眼前這群臺灣人,看著這塊故土,這些不斷湧現的疑惑,讓我們開始感覺到那隱隱作痛的事實:自己沒有歷史只有祖先。

當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存在同一個軀體,又被迫使不發一語,李怡欣問:「何時生存需要消失呢?」她從祭儀開始,面孔和身軀沾染血紅色墨水以後,又無視於祭儀,她依著殖民者的文字來尋找祖先的面孔,她要利用言說和書寫讓體內的兩個身份開始意識到,彼此緊緊挨著存在,根本不可分離。踩著自己鋪設的鵝卵石,雙臂張開以維持平衡,一步一步顛簸著,這趟返家的路原來是如此,這麼樣的虛構卻又真實,在極度的安全之下,又是極度的不穩定。於是她躺了下來,沒有耐心,沒有急躁,既不贊同,也不拒絕,是一動也不動的運動,觀眾再度上台,把鵝卵石鋪設在她的身上。乳房、胸廓和腹腔的脈動,彷彿是臺灣島上仍舊活躍的地殼運動,起起伏伏的循環。

影像中的太平洋彼岸,拂過一陣風,她喃喃唱著變調的高山青,澗水藍,帶著鎮靜確然,我們又再度被趕回那個想像的空間,在那裏,「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李怡欣的祭儀終究是一場空白,最後依然只能表達那無法被表達的,表達它的無法表達。尾聲我們來到了劇場之外焚燒開場時書寫給祖先的那封信,她口中的「親愛的祖先」只不過是想像,我甚至能聽見字面的空洞,祈求的禱詞無主,想念奔投四方,目前,還得不到回應

《血漫》

演出|李怡欣 Cynthia Ling Lee
時間|2017/10/27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 曼菲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