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歷史,只有祖先《血漫》
11月
14
2017
血漫(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4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歷史的言說就彷彿那一顆顆鵝卵石,鋪墊在記憶的血海,出生在太平洋彼端的臺裔美籍女性藝術家,李怡欣(Cynthia Ling Lee),三十歲才獲知自己擁有臺灣島上的平埔族原住民血統。至此,她藉蒐集史料以重新追尋身份和認同,單人舞作《血漫》,彷彿是在她自己身上劃出一道道破口,試圖讓那些銘刻在基因裡的記憶顯現。

這是在美國首演的作品,表演一開始,觀眾被邀請進入舞台,左上舞台有座布置簡單的祭壇,在那裏我們被邀請寫一封信給自己的祖先;而李怡欣就坐在右下舞台的桌前,觀眾依序坐到她的面前,現場就像在排隊解籤詩算命。也許對於美國的觀眾而言,如此的舞台布置和互動形式都帶有濃厚的東方情調,卻同時是強加在李身上的東方印記;作為一名臺灣觀眾,舞台空間所營造的,仍是來自外國人的想像。由此,舞台空間被層層轉譯到更遙遠的東方,是個於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第三空間(霍米.巴巴語),這裡飄散著對想像的戲擬,一點點幽默,一點點疏離。「我屬雞。」身穿寶藍色披肩的李怡欣,操著些微生澀的美國口音華語,開始朗讀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所撰的〈原住民生肖圖〉當中,關於雞的詩文。

第三空間的祭儀開始的時候,李怡欣玩弄著筆墨和華語文字,「老外」腔調的華語和美國腔調的英文在她的身上交相輝映,消失的歷史記憶是李怡欣的鄉愁,她不斷探問著自己的姓氏究竟從何而來?在漢人移墾式的殖民之下,她的血液裡交混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基因,其實,她的肉體本該是第三空間的縮影,卻因為出生地與早已「漢化」的親族關係,平埔族後裔的身份和文化未曾進入她的生活。「祖先」這個集合名詞早就在已逝的時間當中,扁平成同一個神祇,那平埔族祖靈到哪裡去了呢?此時被遺忘的血緣又類似於空間中的氣壓,在她身上持續施加;「熟番」,這個三十歲復得了一個無意義身份,把她壓得氣喘吁吁,舉步維艱,紅色的筆墨、稻穀和灰燼不足以表述鄉愁,卻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她轉身向外,面向著觀眾的凝視,她看著眼前這群臺灣人,看著這塊故土,這些不斷湧現的疑惑,讓我們開始感覺到那隱隱作痛的事實:自己沒有歷史只有祖先。

當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存在同一個軀體,又被迫使不發一語,李怡欣問:「何時生存需要消失呢?」她從祭儀開始,面孔和身軀沾染血紅色墨水以後,又無視於祭儀,她依著殖民者的文字來尋找祖先的面孔,她要利用言說和書寫讓體內的兩個身份開始意識到,彼此緊緊挨著存在,根本不可分離。踩著自己鋪設的鵝卵石,雙臂張開以維持平衡,一步一步顛簸著,這趟返家的路原來是如此,這麼樣的虛構卻又真實,在極度的安全之下,又是極度的不穩定。於是她躺了下來,沒有耐心,沒有急躁,既不贊同,也不拒絕,是一動也不動的運動,觀眾再度上台,把鵝卵石鋪設在她的身上。乳房、胸廓和腹腔的脈動,彷彿是臺灣島上仍舊活躍的地殼運動,起起伏伏的循環。

影像中的太平洋彼岸,拂過一陣風,她喃喃唱著變調的高山青,澗水藍,帶著鎮靜確然,我們又再度被趕回那個想像的空間,在那裏,「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李怡欣的祭儀終究是一場空白,最後依然只能表達那無法被表達的,表達它的無法表達。尾聲我們來到了劇場之外焚燒開場時書寫給祖先的那封信,她口中的「親愛的祖先」只不過是想像,我甚至能聽見字面的空洞,祈求的禱詞無主,想念奔投四方,目前,還得不到回應

《血漫》

演出|李怡欣 Cynthia Ling Lee
時間|2017/10/27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 曼菲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