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歷史,只有祖先《血漫》
11月
14
2017
血漫(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0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歷史的言說就彷彿那一顆顆鵝卵石,鋪墊在記憶的血海,出生在太平洋彼端的臺裔美籍女性藝術家,李怡欣(Cynthia Ling Lee),三十歲才獲知自己擁有臺灣島上的平埔族原住民血統。至此,她藉蒐集史料以重新追尋身份和認同,單人舞作《血漫》,彷彿是在她自己身上劃出一道道破口,試圖讓那些銘刻在基因裡的記憶顯現。

這是在美國首演的作品,表演一開始,觀眾被邀請進入舞台,左上舞台有座布置簡單的祭壇,在那裏我們被邀請寫一封信給自己的祖先;而李怡欣就坐在右下舞台的桌前,觀眾依序坐到她的面前,現場就像在排隊解籤詩算命。也許對於美國的觀眾而言,如此的舞台布置和互動形式都帶有濃厚的東方情調,卻同時是強加在李身上的東方印記;作為一名臺灣觀眾,舞台空間所營造的,仍是來自外國人的想像。由此,舞台空間被層層轉譯到更遙遠的東方,是個於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第三空間(霍米.巴巴語),這裡飄散著對想像的戲擬,一點點幽默,一點點疏離。「我屬雞。」身穿寶藍色披肩的李怡欣,操著些微生澀的美國口音華語,開始朗讀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所撰的〈原住民生肖圖〉當中,關於雞的詩文。

第三空間的祭儀開始的時候,李怡欣玩弄著筆墨和華語文字,「老外」腔調的華語和美國腔調的英文在她的身上交相輝映,消失的歷史記憶是李怡欣的鄉愁,她不斷探問著自己的姓氏究竟從何而來?在漢人移墾式的殖民之下,她的血液裡交混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基因,其實,她的肉體本該是第三空間的縮影,卻因為出生地與早已「漢化」的親族關係,平埔族後裔的身份和文化未曾進入她的生活。「祖先」這個集合名詞早就在已逝的時間當中,扁平成同一個神祇,那平埔族祖靈到哪裡去了呢?此時被遺忘的血緣又類似於空間中的氣壓,在她身上持續施加;「熟番」,這個三十歲復得了一個無意義身份,把她壓得氣喘吁吁,舉步維艱,紅色的筆墨、稻穀和灰燼不足以表述鄉愁,卻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她轉身向外,面向著觀眾的凝視,她看著眼前這群臺灣人,看著這塊故土,這些不斷湧現的疑惑,讓我們開始感覺到那隱隱作痛的事實:自己沒有歷史只有祖先。

當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存在同一個軀體,又被迫使不發一語,李怡欣問:「何時生存需要消失呢?」她從祭儀開始,面孔和身軀沾染血紅色墨水以後,又無視於祭儀,她依著殖民者的文字來尋找祖先的面孔,她要利用言說和書寫讓體內的兩個身份開始意識到,彼此緊緊挨著存在,根本不可分離。踩著自己鋪設的鵝卵石,雙臂張開以維持平衡,一步一步顛簸著,這趟返家的路原來是如此,這麼樣的虛構卻又真實,在極度的安全之下,又是極度的不穩定。於是她躺了下來,沒有耐心,沒有急躁,既不贊同,也不拒絕,是一動也不動的運動,觀眾再度上台,把鵝卵石鋪設在她的身上。乳房、胸廓和腹腔的脈動,彷彿是臺灣島上仍舊活躍的地殼運動,起起伏伏的循環。

影像中的太平洋彼岸,拂過一陣風,她喃喃唱著變調的高山青,澗水藍,帶著鎮靜確然,我們又再度被趕回那個想像的空間,在那裏,「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李怡欣的祭儀終究是一場空白,最後依然只能表達那無法被表達的,表達它的無法表達。尾聲我們來到了劇場之外焚燒開場時書寫給祖先的那封信,她口中的「親愛的祖先」只不過是想像,我甚至能聽見字面的空洞,祈求的禱詞無主,想念奔投四方,目前,還得不到回應

《血漫》

演出|李怡欣 Cynthia Ling Lee
時間|2017/10/27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 曼菲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