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追月華流照君》為高雄師範大學追月國樂社創社五十週年紀念音樂會,樂團成員除了在校學生,也包括了多名校友,此場音樂會也特邀青年演奏家協奏演出,並透過導聆講述樂曲背後的故事。
人生自是有情痴,這場以「愛」為主題的音樂會,由不同樂器分別詮釋愛情、親情及憂國情懷。《樂記》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無論是詩詞、樂曲、舞蹈等,皆是心有所感,感受中釀出想法,而後將想法譜成曲,或是寫成故事。若只談樂曲,在筆者看來,雖然作曲者已然賦予了樂曲故事性,演奏者的詮釋卻一樣重要;而演奏者除需有熟練的技巧,了解琴的音色是否符合樂曲也是基本,更需要在演奏時,察覺音符的流動,鑑此,演奏者是否拿捏到樂曲想表達的情感,則影響甚大。
上半場的琵琶協奏曲〈雲想‧花想〉為近年熱門的琵琶樂曲,由中國當代國樂作曲家王丹紅作曲,此曲經常出現於各大比賽、演奏會上,樂曲的創作靈感來自李白著名詩作《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自樂曲一開始,就可聽見王丹紅針對氣氛鋪陳的著墨,鋼片琴輕緩的琴聲如遠方傳來微微的風鈴聲,而笙隨後加入,則是將場景緩緩拉近,接著讓主奏琵琶娓娓道來這段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
就筆者觀察,此曲對協奏者范家瑋(此次特邀之琵琶演奏家)來說是遊刃有餘,不論是緩板的柔美憂傷,或是與陣陣鼓聲搭配的急奏,都很能讓觀眾投入樂曲,然而,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此琴的亮度不足,若能選擇聲音更加清脆透亮的琴來演奏,整體的聽覺呈現將會更好。
下半場的揚琴協奏曲〈春夜喜雨〉代表憂國憂民的情懷,樂曲為複三段體,以主題「春雨」貫穿全曲。胡琴與彈撥聲部互相襯托,揚琴清亮的琴聲仿若雨絲,翩翩落入土壤中滋潤了乾枯已久的土地。作曲者徐景新將揚琴的多種特殊演奏手法安排進樂曲中,豐富了聲音呈現,而樂曲裡大量的半音階進行也考驗演奏者的功力,不僅要注意準確度,更要恰切搭配主旋律。協奏者朱奕勳的演奏,雖偶有小差錯,可整體音色很是愜意平和,令人放鬆,是筆者在整場音樂會中最喜愛的一首樂曲。
除了導聆,主辦單位也準備了投影,內容合乎樂曲的起承轉合,觀眾可以一邊欣賞音樂,一邊觀看故事,然而,因螢幕位於舞台兩側,且字幕字級相對偏小,對於坐在後頭或是二樓的觀眾來說,看得較為吃力,若下次演出再使用投影,建議稍作調整。
或許可以說,愛樂者都是某種程度的情癡,即使畢業多年,仍想為社團盡一份心,為回應心中不止的音樂,號召一群愛樂者與社團學弟妹共同舉辦。人生在世不過百年,又有誰能無憾過完一生?看完整場演出,讓筆者佩服的是追月國樂社對傳承國樂的努力,他們一定曾經面臨人數過少或是團員忙於課業而無暇顧及社團的情況,然而,在每一屆社長的帶領下,不同世代的他們卻和追月國樂社一起走到了第五十年,未來,相信他們仍會繼續茁壯,將心中美好的音樂分享給大眾。
《願追月華流照君》
演出|高雄師範大學追月國樂社
時間|2019/01/05 19:30
地點|高雄師範大學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