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時代告解《押解-菜鳥警察vs老扒手》
6月
26
2024
押解-菜鳥警察vs老扒手(綠光創藝提供/攝影張大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次瀏覽

文 黃星達(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從高雄到台北的火車行駛距離約371.5公里;該劇設定60年代場景,距今年代跨越六十年;該劇小說發表至改編戲劇橫跨三十多年;該劇自2015年改編為舞台劇,歷經九年再次於舞台上演,《押解》在生命的距離、情感的距離、尋根的距離等多重跨度中展現了時代的變遷與永恆不變的情感交織,不同的時空交錯提醒我們用另一種視角觀看本劇隱含的變與不變。

《押解》是一部可用公車電影(road movie)來理解的戲劇,故事主軸發生在從高雄往台北的路途上。菜鳥警察搭乘台鐵押解扒手北上出庭,車廂內的種種情節如同「台灣社會的小縮影」。這段路程看似扒手的同夥們因為情義而上演各種情境的「協助」,也反映了社會上所謂共犯成就共業的悲哀,表面看來是生命彼此連結的美好,實則建立在生存互惠的基礎上,這樣的生存哲學因為包覆著「人情味」而有討喜的戲劇效果,但在喜劇背後,實際上蘊藏著社會現實面的殘酷的社會現實與無奈。


押解-菜鳥警察vs老扒手(綠光創藝提供/攝影張大魯)

戲劇的敘事結構可從火車的幾個停靠點進行解析:嘉義站、彰化站、苗栗站,甚至火車出狀況的停頓都成為結構的切點。每一個切點透過不同的人與情境展現出扒手與其他人的關係,其他人是為了把扒手阿嬤的地址遞給他,菜鳥警察在這段過程卻成了其他人的對立面,現實生活中的正義角色在這一站站行進的過程卻是與其他人不同立場的唯一,某種程度可說表達出堅守正義的辛苦與孤獨。扒手的角色設定是討喜的,他乘載著人生的歷練、後悔、體悟、待人大方等特質,儘管是犯人卻很難被觀眾討厭,奉公守法的警察卻顯得不通人情而更像反派角色。這樣的衝突矛盾造就觀者觀看時的價值衡量互相干擾,也造就戲劇衝突與矛盾的張力,在觀眾心中成就了另一種衝突美學。

整段押解的過程,更像是尋根與探尋的歷程,菜鳥警察從中學習了平衡與通融的哲學,扒手也在其間一步步靠近阿嬤、卻更確定下一次可能難再見面,阿嬤身為失智患者,劇中不斷重複阿嬤記得過去的事,似乎也在提醒著在很多混沌的時代不要忘記尋根與記得自己的初心,警察尋找逃脫的扒手、阿嬤尋著過去的孫子、扒手尋找阿嬤新的住址、其他人尋著扒手到哪站……。大家都在尋找那似乎忘記、未知或不能忘記的根,其實所有人的情感或企盼都是相似的。


押解-菜鳥警察vs老扒手(綠光創藝提供/攝影張大魯)

公路電影形式的戲劇往往描述一段出走的旅程,一路上經歷種種事件,在這過程中反映出角色對於過去與未知的探索或改變,因真實感的強調,拍攝上多半採用實景,真實性的議題在《押解》亦是重要的分析切點。該劇經過九年後再搬上舞台,將實體車廂真實搬上舞台讓觀眾更易移情,在真實的樣貌引入觀眾投射之後,演員透過加入了即興台詞,如蘇丹紅、股票議題,甚至對台鐵近期民營化議題進行「預測未來」的情境設計,這些即興台詞讓觀眾會心一笑,但在用詞的年代真實性上則與劇中年代不符,因為加入現代台詞為觀眾帶來一定就年代感受疏離感,這種衝突反而製造了觀眾意識非真實的思考空間。同時,台鐵現任董事長加入戲劇演出,他曾為站長具備一定的說服力,在真實性命題上增加了一層,但觀眾清楚其並非劇中設定的現任站長,這種設定的真實與戲劇的虛構感產生了疏離感,提醒觀眾辨認現況並將反思的力道接續帶出。

《押解》透過扒手被押解的劇情,探討了時代的告解,包括人權議題、失智議題、公權力與人情味等多個層面。九年後再次搬上舞台,新增了一些新的處理手法,觀者也在不同年代經歷的淬鍊中重新理解該劇。除了感受小說或戲劇的隱含思想,我們要不斷自問的是:現在的社會還跟九年前一樣嗎?該劇向未知的旅途探問,也向過去的情感尋根,同時向每一個曾經歷、正經歷與將經歷的時代做了一次告解。

《押解-菜鳥警察vs老扒手》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24/05/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
最終,《暗房筆記》曝光了當代以「我」為核心價值的焦慮,其真身的顯影,從來不是那個只屬於「我」的暗房,而是使眾人得以對話的「劇場」。
6月
27
2024
若將重點放在舞台的布景、演員的表演形式如何渲染台詞,以達到戲劇中最大化的張力,矛盾與衝突帶給我們的訊息便顯而易見──既覺得聽覺被轟炸,又覺得多層次的音調引人傾聽;既覺得視覺被五顏六色的衣服與誇大化的肢體動作塞滿,又覺得舞蹈與特技備感有趣。
6月
26
2024
若實體劇場或展演的特性是一種「當下的交集」,一群人一同經歷這段故事,這段共同的經驗能將個人的故事轉化爲集體的記憶,尤其是本劇中舞台上的演出並不是希望去「留住」事件,而是成為「喚起」記憶的角色,因此,觀眾在當下能不能產生「共鳴」就相當重要。
6月
25
2024
若《強迫意念》有什麼深意,甚至是近乎奧義的,那應是與神同行的性戲耍,而不是性論(sexuality)或性意識的流動與多元性,因為那種設定過於簡單,也是當代社會日趨常規的議程,就像酷兒與性多元的社會議題是日益被接納,即使有淪為主流社會的窺奇之虞,也無礙於它被肯認的生命價值。
6月
20
2024
感受是濃烈的、先行的、帶有詭譎恐怖氛圍的,沈浸式的形式是成立的,而且因為劇院的大空間與神秘感,較真正的沈浸式演出距離上更為舒適,如果說劇名所呈現的概念是此次創作的核心,那這齣戲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的貼合主軸,唯有結尾若沒有一個真正的結束或謝幕,我方能更加舒暢的說出我剛剛在劇院中經歷了《幹!卡在中間》。
6月
20
2024
《乩身》故事內容企圖討論宮廟與乩童的碰撞、傳統民間信仰與媒體科技的火花,並將民間信仰在後疫情時代線上化、科技化所帶來的轉變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也希望可以帶著觀眾一起思考存在網路上的信仰與地域性守護的辯證關係。全劇強調「過去的神在天上,現在的神在手上」的思維,但不應忽略臺灣宮廟信仰長久盛行其背後隱含的意涵。
6月
07
2024
既是撇除也是延續「寫實」這個問題,《同棲時間》某種程度是將「BL」運用劇場實體化,所以目標觀眾吸引到一群腐女/男,特別是兄弟禁戀。《同棲時間》也過渡了更多議題進入BL情節,如刻意翻轉的性別刻板關係、政治不正確的性別發言等,看似豐富了劇場可能需求的藝術性與議題性,但每個點到為止的議題卻同時降低了BL的耽美想像——於是,《同棲時間》更可能因為相對用力得操作寫實,最後戳破了想像的泡泡,只剩耳中鬧哄哄的咆哮。
6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