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晝之光,夜色之深《不在場》
5月
04
2017
不在場(稻草人現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9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和煦溫暖的假日黃昏,日常街景一樣繁忙卻單調。台南老爺行旅的透明旋轉門將我的肉體連同感官、意識、潛意識一起轉入七樓722、723、725客房中。

房門與牆壁俐落的白,乾淨極簡卻蒼白的很。在那一片雪花白的牆壁之後,隱藏著巨大秘密。房門開啟後,肉身進入私密之所。這處供肉身在世間旅行、漫遊的客房,雖然只有幾坪,卻充斥著不斷溢出的各種奇境夢幻、叨叨絮絮的囈語,猶如潘朵拉盒子開啟後,潛意識裡的「他者」不絕地飛躍而出。那些被理智、道德壓抑的情緒、行為,在安全隱蔽的空間中,扭曲變形且誇張地舞動著。房間經過特殊布置,擾動肉身感官系統。觸覺、視覺、聽覺在狹小的空間中更為敏銳。舞者在伸手可及之處行動、起舞。一切現象如此真實具體,卻又如此神秘陌生。感官經驗出席是為了與長期缺席的潛意識「他者」約會。「他者」,其實就是「自我」的一部分。潛意識在意識心下崗時奪門而出,透過舞作開啟魔鏡般的異域。

我的首站723房間,觀者緊鄰大床坐下,床上睡著旅人,在幽暗的光線下開啟她的夢境。被單、牆壁投影五光十色的絢爛色彩,隱約浮出飛龍圖像。旅人似乎被夢擾醒,在半夢半醒間,時而驚醒、時而睡下。床的前後牆壁出現巨大眼睛,觀眾的身影投射在牆上眼睛瞳孔中。幽暗的房間,我正在看,但也被看。不知道被誰、從哪裡看的恐懼,猶如被夢驚擾的旅人。她顫動的雙手與身體,觸摸著在場的觀眾,求救的身體訊息,讓人不得不信以為一切景象是如此之真實。直到夢中場景化為點點陰影,消散退去,旅人再度安靜睡去。倘若剛才發生的一切只是視覺幻影,包覆在我四周的影像怎會如此奇幻又令人緊張。或許,我曾是那個旅人,在生命之旅中的無數個黑夜,獨自經歷著數不清的驚嚇與恐慌。

我的次站是725房間。房間一片白,大張薄薄白紙鋪疊地板,踩上去發出嘶嘶聲響。牆邊擺了幾本封面、封底盡是白色的書,空白的封面下是密密麻麻的黑色字句。這些被關在白色盒中的字句彷彿在等待,等待書本被打開的瞬間,迫不急待爭奪飛躍而出,遊戲人間。幸運的是,這些書並未被打開;不幸的是,字句通過另一種方式進行擄人的綁架。

身穿黑色西裝的旅人,趴在桌上書寫。盡情、忘我、不間斷的書寫。她的身體被動地只能跟著她的手部書寫動作移動,猶如一隻趴在桌上的大蜥蜴。寫著寫著,從桌子寫到地板,甚至,整個人隱沒於地上白紙下。旅人的書寫沒有間斷、沒有猶豫、似乎也沒有反思,只是無法停筆的將受困身體、心裡、腦裡的一切化為文字。在密室裡書寫,沒有要與誰溝通。突然,那些文字意念聚合成一個「他」。「他」追趕擄獲旅人,扒下旅人的衣服穿戴在自己身上。旅人創造文字,反被文字吞噬。文字戰勝了創造「他」的人,而人卻只能靠文字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人把力量渡讓給文字,文字反過來毀滅了人。在慘白狹小的房間中,在自我封閉的心靈世界,人無處可逃。

我的末站是722房間。踏入房間即迷失在密如雨般的絲絲白色纖維垂掛裝置中。纖維垂掛如此之密,乃至近在咫尺的觀者都無法看見彼此,猶如進入迷霧森林。撥開纖維舉步維艱的前進,卻充滿捉迷藏嬉戲之快感。幾步的距離,在纖維的晃蕩撥弄中,猶如玩一場不知終點為何處的尋寶遊戲,又像深入某地的探險之旅。在一片白色晃蕩中,幾處手掌大的洞露出微黃光線。倚著洞口偷窺,牆壁的另一邊是一位黑衣神祕人,他不斷地想要控制那隻不聽使喚的手。那手卻不想被控制、不想要安靜,而想自由無顧忌的舞動。這好似一場催眠之旅,在層層剝開表面糖衣後,才得以撇見內心深處的痛苦。不斷衝撞、想要逃逸的慾望被層層封鎖在極深的私密角落。

結束房間內的表演,觀眾倚靠房間大窗,從7樓往中庭草地低望去,兩位穿著太空裝的舞者在建築物圍繞起的寬大草坪起舞,一抹殘留的淡紅雲彩劃過寶藍色的夜空,一旁鑲著皎潔的新月。剛才在狹小房間的緊張感,頓時被眼前寬廣安靜的景緻抹除。世界之廣大對照內心之深邃,宛如兩個不同世界。哪個才是真的?波濤洶湧、張牙舞爪的非理性衝動,戒備森嚴地被關在一個個狹小空間中,以便我們能生活在表象太平的日常規範中,名之為「正常」。尼采說「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不在場》引導我透過肉身感官的視、聽、觸覺,鮮明的體會到私人內心深處的幽暗深邃與綺麗魔幻。走出大廳旋轉門,感到一陣歡快,像似宣洩了壓抑多時情緒後的明朗,也像啟動了以肉身探索內在外在世界的能量。

微風徐徐的假日夜晚,日常街景一樣繁忙卻不再單調,因為每個角落都藏著魔幻神秘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體驗。

《不在場》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團
時間|2017/04/30 18:00
地點|台南老爺行旅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前寫實肉身的舞者,以為自己是身處夢魘之中的虛幻,面對虛幻的熟睡身影,強烈認為那是期待中的安穩現實,像是莊周夢蝶般的詭異,充滿了哲思詭辯。(鄭異凡)
5月
08
2017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