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晝之光,夜色之深《不在場》
May
04
2017
不在場(稻草人現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9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和煦溫暖的假日黃昏,日常街景一樣繁忙卻單調。台南老爺行旅的透明旋轉門將我的肉體連同感官、意識、潛意識一起轉入七樓722、723、725客房中。

房門與牆壁俐落的白,乾淨極簡卻蒼白的很。在那一片雪花白的牆壁之後,隱藏著巨大秘密。房門開啟後,肉身進入私密之所。這處供肉身在世間旅行、漫遊的客房,雖然只有幾坪,卻充斥著不斷溢出的各種奇境夢幻、叨叨絮絮的囈語,猶如潘朵拉盒子開啟後,潛意識裡的「他者」不絕地飛躍而出。那些被理智、道德壓抑的情緒、行為,在安全隱蔽的空間中,扭曲變形且誇張地舞動著。房間經過特殊布置,擾動肉身感官系統。觸覺、視覺、聽覺在狹小的空間中更為敏銳。舞者在伸手可及之處行動、起舞。一切現象如此真實具體,卻又如此神秘陌生。感官經驗出席是為了與長期缺席的潛意識「他者」約會。「他者」,其實就是「自我」的一部分。潛意識在意識心下崗時奪門而出,透過舞作開啟魔鏡般的異域。

我的首站723房間,觀者緊鄰大床坐下,床上睡著旅人,在幽暗的光線下開啟她的夢境。被單、牆壁投影五光十色的絢爛色彩,隱約浮出飛龍圖像。旅人似乎被夢擾醒,在半夢半醒間,時而驚醒、時而睡下。床的前後牆壁出現巨大眼睛,觀眾的身影投射在牆上眼睛瞳孔中。幽暗的房間,我正在看,但也被看。不知道被誰、從哪裡看的恐懼,猶如被夢驚擾的旅人。她顫動的雙手與身體,觸摸著在場的觀眾,求救的身體訊息,讓人不得不信以為一切景象是如此之真實。直到夢中場景化為點點陰影,消散退去,旅人再度安靜睡去。倘若剛才發生的一切只是視覺幻影,包覆在我四周的影像怎會如此奇幻又令人緊張。或許,我曾是那個旅人,在生命之旅中的無數個黑夜,獨自經歷著數不清的驚嚇與恐慌。

我的次站是725房間。房間一片白,大張薄薄白紙鋪疊地板,踩上去發出嘶嘶聲響。牆邊擺了幾本封面、封底盡是白色的書,空白的封面下是密密麻麻的黑色字句。這些被關在白色盒中的字句彷彿在等待,等待書本被打開的瞬間,迫不急待爭奪飛躍而出,遊戲人間。幸運的是,這些書並未被打開;不幸的是,字句通過另一種方式進行擄人的綁架。

身穿黑色西裝的旅人,趴在桌上書寫。盡情、忘我、不間斷的書寫。她的身體被動地只能跟著她的手部書寫動作移動,猶如一隻趴在桌上的大蜥蜴。寫著寫著,從桌子寫到地板,甚至,整個人隱沒於地上白紙下。旅人的書寫沒有間斷、沒有猶豫、似乎也沒有反思,只是無法停筆的將受困身體、心裡、腦裡的一切化為文字。在密室裡書寫,沒有要與誰溝通。突然,那些文字意念聚合成一個「他」。「他」追趕擄獲旅人,扒下旅人的衣服穿戴在自己身上。旅人創造文字,反被文字吞噬。文字戰勝了創造「他」的人,而人卻只能靠文字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人把力量渡讓給文字,文字反過來毀滅了人。在慘白狹小的房間中,在自我封閉的心靈世界,人無處可逃。

我的末站是722房間。踏入房間即迷失在密如雨般的絲絲白色纖維垂掛裝置中。纖維垂掛如此之密,乃至近在咫尺的觀者都無法看見彼此,猶如進入迷霧森林。撥開纖維舉步維艱的前進,卻充滿捉迷藏嬉戲之快感。幾步的距離,在纖維的晃蕩撥弄中,猶如玩一場不知終點為何處的尋寶遊戲,又像深入某地的探險之旅。在一片白色晃蕩中,幾處手掌大的洞露出微黃光線。倚著洞口偷窺,牆壁的另一邊是一位黑衣神祕人,他不斷地想要控制那隻不聽使喚的手。那手卻不想被控制、不想要安靜,而想自由無顧忌的舞動。這好似一場催眠之旅,在層層剝開表面糖衣後,才得以撇見內心深處的痛苦。不斷衝撞、想要逃逸的慾望被層層封鎖在極深的私密角落。

結束房間內的表演,觀眾倚靠房間大窗,從7樓往中庭草地低望去,兩位穿著太空裝的舞者在建築物圍繞起的寬大草坪起舞,一抹殘留的淡紅雲彩劃過寶藍色的夜空,一旁鑲著皎潔的新月。剛才在狹小房間的緊張感,頓時被眼前寬廣安靜的景緻抹除。世界之廣大對照內心之深邃,宛如兩個不同世界。哪個才是真的?波濤洶湧、張牙舞爪的非理性衝動,戒備森嚴地被關在一個個狹小空間中,以便我們能生活在表象太平的日常規範中,名之為「正常」。尼采說「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不在場》引導我透過肉身感官的視、聽、觸覺,鮮明的體會到私人內心深處的幽暗深邃與綺麗魔幻。走出大廳旋轉門,感到一陣歡快,像似宣洩了壓抑多時情緒後的明朗,也像啟動了以肉身探索內在外在世界的能量。

微風徐徐的假日夜晚,日常街景一樣繁忙卻不再單調,因為每個角落都藏著魔幻神秘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體驗。

《不在場》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團
時間|2017/04/30 18:00
地點|台南老爺行旅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前寫實肉身的舞者,以為自己是身處夢魘之中的虛幻,面對虛幻的熟睡身影,強烈認為那是期待中的安穩現實,像是莊周夢蝶般的詭異,充滿了哲思詭辯。(鄭異凡)
May
08
2017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Oct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Oct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Oct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Oct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Oct
08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Oct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Oct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Sep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