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濁lo̍h lô》之舞:靈魂深處的呼喚
12月
10
2024
落濁lo̍h lô(日日製作舞團提供/攝影jaomas photo studio 商業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94次瀏覽

文 李昀珊(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學生)

主題表達從高處「落」至低處時,是放進還是加入?這原本不屬於我們的地方,原住的你是否會用那疑惑的眼神投射在不屬於這裡的人身上。而那一潭清澈的水,加入了新事物後,原本清澈的水也變得混「濁」了。

這次舞作的演出場地,並不是以往大家所熟悉的台上演出,而是將整部作品移到更親近於觀眾的舞台下,整體的觀賞感官因此被放大,更能體會到所有細節的描述與肢體細微的變化。舞作的開始,是一位穿著西裝的中性男子拿著一箱行李,步伐穩重的走向舞台,箱子內是好幾顆大小不一的石頭混雜擺放著。在一片安靜的舞台上,沒有其他多餘的雜音,只聽見他拿起行李內石頭那清脆的撞擊聲,依序將這些石頭各自擺放在各個角落後,他開始自在地在屬於他的世界內,旋轉、跳躍、漫步⋯⋯那極為絲滑流暢的肢體線條,像是極長的溜滑梯般,一路順滑到底,直到音樂驟變。這時舞台上漸漸從清晰可見的明亮轉換成看不清的昏暗,而他手上手電筒的光芒在昏暗的環境下,顯得特別突出。所有在這窄光下運行的人、事、物,隨著這束光的運行,觀眾們的視線也逐漸聚焦在被這束光照射到的東西上,不論被照到的是石頭、地板、舞者的四肢⋯⋯都讓物件顯得如此神秘且難以觸及。

落濁lo̍h lô(日日製作舞團提供/攝影jaomas photo studio 商業攝影)

第二段,由三位女舞者以中低姿態建構成一條似毛毛蟲的連體物,緩慢且不被察覺的走進昏暗的舞台上。三位舞者的身體彷彿輸送帶般,接續承接著前一個人的身體流動曲線,每一步都踩的扎實且沉重。走到舞台中間,第一位舞者開始向地板融化,完美詮釋了與地心引力抵抗的過程,而後接續的第二位與第三位舞者則是跨過第一位舞者繼續向前行,在第一位舞者與其餘兩位舞者漸行漸遠後,第一位舞者開始了自己的邂逅,高速且篤定的身體讓我看的又驚又喜,動作非常流暢,一拍頓點停住的特色就像瞬間的呼吸被掐住一般,令人窒息但又像流水般繼續流動,力道反覆的放出與迅速收回,感覺要傳達一個本該流順的水流無止盡的被侵襲、干擾,甚至即將瀕臨乾枯的悲劇。這段收放自如的表演模式,在身體細節的處理上需要非常謹慎,對自身身體的了解也要非常透徹,可見編舞者在舞者的編排下用盡心思與技巧。

第二位舞者的柔韌性相對較高,對比前一位舞者的收放自如,流暢不帶重拍的身體彷彿像被解脫般自由扭擺,此段的視覺感官較明亮,舞者藉由無限放大的肢體,表現出無拘無束、自由奔放的感官,解脫束縛的情感投射讓身為觀賞者的我看得特別過癮。緊接著第三位舞者,將角落的石頭聚集成一個小半圓,以四肢著地的方式踩在石頭上漫步行走,好像小孩在溪邊踩著石頭歡樂的玩耍般那樣的愜意,但對比其餘兩位舞者,在石頭周圍不斷干擾第三位舞者築起的石頭路,此場面顯得如此對立和嚴肅,完美扣回主題所想表達「侵入」與「歸屬」的兩大特色。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落濁lo̍h lô(日日製作舞團提供/攝影jaomas photo studio 商業攝影)

雖然舞者人數較少,總共只有三位女舞者與一位男舞者,但整場演出的張力是非常大的,舞者用身體呈現出的線條感非常清晰肯定,能動能靜的身體質感讓我在近距離的觀賞下特別有感。在長達60分鐘的舞作裡,雖然三位女舞者在舞台上的部分佔比有三分之二,但在編舞者巧妙的編排下,不會讓整場演出顯得毫無看點和視覺疲乏。三位舞者依序呈現不同的肢體質地與變化,能分別感受到三個不同情緒的轉折,在同個畫面和燈光情境下,真的不會覺得無聊或沒看點,整場演出非常的飽滿且厚實。在非常近距離的觀舞距離下,舞者的身體運用和肌肉線條被觀眾看的一清二楚,如此細膩的工作身體的每一個關節和肌肉,是同樣熱愛跳舞的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落濁lo̍h lô》

演出|日日製作舞團
時間|2024/10/26 19:30
地點|彰化縣文化局員林演藝廳 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