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斷裂與連續間的平衡感——《再會啦!黃昏發的尾班車》
7月
30
2024
再會啦!黃昏發的尾班車(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1次瀏覽

文 張宗坤(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雞屎藤舞蹈劇場二度搬演的《再會啦!黃昏發的尾班車》,是以「時空列車」的包裝,邀請觀眾步入熟悉的火車車廂,自晃蕩不定、近在眼前的展演中重返台灣史中的三個眾生相。這些個人的時代悲劇,同時也映照著特定時代的悲劇性格。值得探問的是,這三段切片及其演出形式,究竟存在什麼樣的內在關聯?三者共同說出了什麼樣的故事、構成什麼樣的歷史認識呢?

受限於車廂空間的大小以及電聯車的最低車廂數,觀眾被分為三組,穿梭體驗不同的時代:日治時代、終戰與九○年代。在每一段約十五至二十分鐘的演出結束之後,再以換乘的方式切換演出橋段。儘管車行自新營至斗六,僅在嘉義、斗六兩站停靠,其他的車站只是轉瞬即逝的風景。此外,演出的內容與這些車站、鄉鎮,並不存在實在的對應關係。雖然將火車車廂作為舞台,本劇更重視的是斜陽日照、田園殘影與時光流逝的「移動性」,勝過與具體地點的社會、文化或歷史相繫的「地方性」。


再會啦!黃昏發的尾班車(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為了在移動中的車廂演出,演員需要相當程度的緊繃和專注,保持平衡。然而,追求平衡的不只是身體,同時也是角色在劇情中脆弱的幸福。殘酷的是,這些幸福都僅止於勉強保持平衡的短暫時刻,幾乎都在失衡中墜入不幸的洪流。在日治時期的車廂,是一齣歌仔戲生旦白霞與夜雲的女女相戀。逃離宅院的末班車是她們通往自由的希望,月琴與唸歌聲起,兩人在車廂內以手路、腳步翩翩起舞。最終仍不巧讓家傭阿勇兄發現,兩人的戀曲在悲情的分手中告終。在終戰的車廂,是小學生Haruko與奶奶的告別、重遇與嬉戲。風琴聲中,奶奶唱起了一首又一首的日語童謠,兩人在海邊、在田裡都有遊戲的回憶。然而,一次空襲拆散了兩人的生命,陰陽相隔在夢境與現實的兩端,我們見證了戰爭如何讓孩子被迫長大。在九○年代的車廂,黑道陳武雄手握剛剛搶來的一百萬元,和久違的戀人淑芬偶然碰面。卻料不到後者突然掏出了手槍,脅迫、搶奪了這筆錢,開店的一場大夢頓時落空,落拓的陳武雄又消失在車廂盡頭。

為了將這些失衡刻劃為高潮,三個段落都引入了慢動作的演出:在阿勇兄「搶親」之際,在炮火拆散祖孫之際,也在阿芬槍擊武雄之際。呼應時空列車的底層敘事,當表演慢了下來,似乎也在邀請觀眾為這些角色祈求有不同的結局;然而,不出意料地、也一再重複地,悲劇並沒有結束,一個個故事在分手、死別和復仇中戛然而止。不啻是個諷刺:在這不斷向前飛馳,代表著現代性之輝煌的鐵道上,卻重演著迴圈般不可逆的歷史慘劇。

不論本劇是否能稱作「環境劇場」,從現代性與歷史迴圈的對比來看,環境確實發揮了加成的作用。就算現代性能夠掃除阻擋在其前方的一切障礙物,也無法顧慮到前進時所捲起的氣流,會把路旁的塵埃吹向何方。把現代性代換為「國家」,將塵埃代換為「庶民」,這句判斷也是能夠成立的——這也正是雞屎藤舞蹈劇場向來的創作關懷,同時也隱約表達了對無視於平民百姓生命經驗,只在乎達官顯貴與家國大事的線性進步史觀的一種抗拒。


再會啦!黃昏發的尾班車(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這項抗拒的方案,卻成了本劇的另一個弱點:這是三個沒有結果的告別、三個不能滿足的遺憾,更也是三個沒有內在關聯,只有空間的形式關聯的短篇。如前所述,因為技術條件的緣故,觀眾必須分為三組,輪流觀覽三個故事;但這不一定會導致敘事的斷裂,每次換車、換乘的「時空跳躍」,甚至可以帶來對於下一個故事的期待;倘若埋下了潛在的線索,觀眾也能從不同的觀賞順序中,貫串出屬於自己的歷史解釋。安排伏筆並不意味著對線性史觀的再肯定,也可以是凸顯點狀、跳躍的歷史復現,從而產生除魅或批判的可能。

但在本劇中,每個故事的收尾都過於開放,彼此的情節與角色都差異過大。我們很難想像相戀的女子在與戀人訣別後能夠誕下後代,孤獨地撫育她成人,自己則死在空襲砲火之中;我們也很難想像,當年的那個小學生經歷過最苦悶的時代後,竟成了一個槍不離身的惡女,隨時等待對男性復仇,一攫千金。這雖然都是可能的解釋,因為欠缺脈絡的佐證,卻也都是不可能的解釋。

雖然成就了不同調性、複雜多樣的表演,散裝的單元劇卻不能有效地批判線性史觀,更可能與拼裝、破碎等等線性史觀的變形相共謀。屆時,個人傳記將不再能有效地映射出歷史脈絡,反而淪為純粹的遺憾、悔恨等等可以輕鬆共情的心象景觀。縱使有這些危險,本劇仍是一次可喜的嘗試,包含製作團隊與台鐵公司協調的努力在內,火車上的環境表演實驗仍值得繼續進行下去;而在歷史斷裂與歷史連續的兩方之間,本劇也為劇場界創造了亟待平衡、值得繼續探索的空間。

《再會啦!黃昏發的尾班車》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4/07/21 15:00
地點|新營火車站→斗六火車站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何整體的框架是如此重要呢?問題不在於人物造型與交通方式是否考證史實,而是在於火車如何變成不同階層、族群的角色得以私奔、做夢或逃亡的技術物。坐火車的記憶,串連不同城鎮空間的殖民地「一體感」形成和象徵社會階級的車廂差別待遇,都可以是對現代性的批判。
7月
29
2024
正是需要簡介該團先前表演現場的「尷尬」,才能理解這次《再會啦!黃昏發的尾班車》設計的微幅調整,可能正在實質地拉近與觀眾的觀演距離。
8月
02
2023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