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類之軀,展現靈魂的色彩《炫彩重奏.爛漫蒙太奇》
6月
07
2024
炫彩重奏.爛漫蒙太奇(誠品表演廳提供/攝影林敬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3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熄燈之後,舞台以鋼琴為中心點,在牆壁折射出三道金芒,早已暗示三位音樂家一踏上舞台,即讓聽眾臣服在音樂所到之處。《炫彩重奏.爛漫蒙太奇》由鋼琴家王佩瑤、小提琴家李宜錦和單簧管家賴俊諺組合而成,曲目份量龐大、如同馬拉松式的演出,不僅對音樂家們的專注力提出挑戰,也考驗著他們對聲音的細膩掌控與演繹,勾勒音樂家們合作的成熟與非凡特質。

莫札特《舞曲組曲》(阿曼德.羅素改編)(Dance Suite, arr. by Armand Russell)一共收錄五首小品。王佩瑤利用扎實卻不厚重的音色,呼朋引伴,佈置眼前的康莊大道;賴俊諺吹奏單簧管的氣息雖是往下傳送,音色卻優雅地向上托高,他腳上生翅、步履輕盈,吐息充填琴槌敲擊琴弦之間的縫隙,使柔美的旋律在你我之間恣意流動;李宜錦承接夥伴之間輕盈的步伐,軟化弓弦拉奏的銳角,靈巧地增強鋼琴家的和聲織度,並在掌中握有對音樂去向的主導權時,更成為那股推動團隊前進的動力。

單簧管家頻繁注視小提琴家的肢體語言,雙耳傾聽鋼琴家的聲音訊號。在芬妮.孟德爾頌(F. Hensel-Mendelssohn)《三首小品》(阿曼德.羅素改編)(Three Pieces, arr. by Armand Russell)中,倘若小提琴的聲響過於拘謹方正,與隨性自然的鋼琴岔開話題,賴俊諺立即撫以平順音色,均衡兩者營造的氛圍;碰上處理前一複雜樂段而耗盡能量的鋼琴家,他以長音延展吹奏的弧線,讓聲響凝滯在空中,待王佩瑤的氣息和緩降落、平復脈搏後,再同時開創一則新的音樂篇章。第三首〈優美的小快板〉(Allegretto Grazioso)更貼合李宜錦的頻率,藉由管身的擺盪,調節彼此的氣息,散發其從容優雅的一面。

當一個人全神貫注的時候,只聽得到想聽的聲音而已。

而所有人屏氣凝神的時候,音樂彷彿成為了他們生存、享受和交流的唯一媒介。

雖然巴爾托克(B. Bartok)《對比》(Contrast),小提琴家開頭的撥奏似乎過於嬌弱,藏匿在所有的聲部之間,但這停滯不前的張力經由層層堆疊,與單簧管家的嘶吼聲結合,營造出一種置身於昏暗之中的壓迫感,當鋼琴家將複雜的升降記號和弦分解成清晰的音符時,顆粒化的觸鍵、輕薄的踏板揭開了那份寂靜,解放的快感撲面而來。李宜錦狂亂激情的獨奏片段在〈賽比什〉(Sebes)中成為全場焦點:她精算所有音符的時長,拋開對小提琴技巧的掌控,不顧極限地向前狂奔,如宗教儀式般令人著魔。原始激情的慾望持續燃燒,尚費爾德(P. Schoenfield)《給單簧管、小提琴與鋼琴的三重奏》(Trio for Clarinet, Violin, and Piano)以激進的節拍、豪邁的滑音令人血脈賁張,〈進行曲〉(March)帶有的即興風格,如同喝醉的人在街道上自信地高歌、昂首闊步。音樂家們不停地緊密對話,脫離各自樂器的框架,漸漸地,界線消融,僅剩你我專注聆聽,分享彼此的悸動和音樂的輪廓。

最後一曲,李翰威的《爛漫蒙太奇,為單簧管、小提琴與鋼琴》讓演出者在旋律拼接和重組的過程中釋放身心。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合作金庫銀行藝文饗宴─2024誠品室內樂節】《炫彩重奏.爛漫蒙太奇》

演出|小提琴:李宜錦、鋼琴:王佩瑤、單簧管:賴俊諺
時間|2024/05/26 14:30
地點|誠品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
值得一提的是,陳含章在安可曲“Days of Wines and Roses”中嘗試演奏了幾段不常見的大跨步(stride)的樂曲。在演出結束之後,我笑著跟她說,上一回聽stride風格的現場演奏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候爵士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來臺北演出,就曾經演過這種走紅於1930年代的老派鋼琴音樂。
7月
21
2024
整體來看,今年的《玫瑰騎士》和過往幾年相比,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它有著編導的介入,因此不能和單純的音樂會形式(opera in concert)相比;然而作為半舞台歌劇(semi-stage),它缺乏導演的個人觀點或美學統合,也無形式上的鋪排呈現,一切平穩保守,毫無冒險,是又一次的「歌劇音樂會」,散發著定期音樂會般的秩序與例行公事之感。
7月
20
2024
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
7月
10
2024
但在造境與敘境的同時,要思考的不僅只是透過科技媒材觸發觀眾感官經驗這件事。在透過光線、影像、與聲音交錯下的技術設計僅是佈局手段,沈浸式感官的詮釋僅能創造單次性高潮,直觀表象的刺激有其限制性,若能試圖在團體藝術個性展現上多著墨、強化集體特色創造具目的性強的敘事語言、以及深化科技媒材運用的論述,將能成為具代表性的科技藝術團體。
7月
09
2024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
6月
26
2024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獨奏音樂會,由於沒有其他樂器的陪伴與襯托,雖演奏上能夠自由地展現,然在樂曲細節與樂段流暢掌控上,與現代作品中難以掌握的演奏技法,對於演奏家的要求更為細緻;而高木綾子在此場獨奏音樂會的表現,除將作品完整演繹外,更是在每個音符中展現自我特色,在樂曲演奏的樂音與呼吸間,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十足。
6月
07
2024
不論是樂器間彼此模仿,或是強調自身特質的行為,都為音樂賦予了各種不同的個性。在庫勞(F. Kuhlau)的《給雙長笛與鋼琴的三重奏,作品119號,第一樂章》(Trio for 2 Flutes & Piano, op.119, 1st mov.)中,三位音樂家把每一顆音符都雕琢得像圓潤的珍珠一樣,當它們碰撞在一起時,彷彿激起了清脆悅耳的對話。
6月
0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