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甩盪之間奔馳的童趣《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
5月
05
2016
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5次瀏覽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如果人像衣服一樣,被掛在架子上飄蕩擺動,那會是什麼樣子呢?此具有童趣與想像力的單純想法,成為《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以下簡稱《所在》)的創作起點,這讓《所在》的一幕幕皆如同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般,逗趣、詼諧,同時也大膽、魔幻。

《所在》總共由五幕構成:〈房間〉、〈衣櫃〉、〈籠子〉、〈櫥窗〉、〈窗外〉,人的擬物化則是貫穿作品的核心。舞者在每一幕的片段裡,時而為人,時而為偶,時而是被人控制的衣服,時而是被衣服控制的人。人/偶、人/衣服的轉換皆發生在一立方體的空心框架之中,舞者在裡頭穿梭翻滾,也在其上爬行甩蕩,有時如衣架上的衣服般被人懸掛撥弄,有時則如你總是找不到的那件衣服般,在衣櫃內外奔馳逃脫。此簡潔的舞台裝置,為《所在》創造了豐富的空間意像,而在人與空間的關係變化中飛行跳躍的,則是創作者如夢的狂想。

狂想圍繞著的是對衣服動態的描繪:隨風飄蕩的衣角,在〈籠子〉中成為舞者動作甩蕩的動力,從舞者微幅的晃動到激烈的前手翻,不禁揣度著,這風大概是從微風變颱風了吧!此風不僅吹著方形框架持續翻動,也吹著舞者在此失重的空間上爬行,勇往直前地,動力沒有絲毫停留與猶豫。數度,那立方體幾乎要將舞者摔落,忽然,一個甩蕩與翻身,風又將她吹上去了。風抓住了你的呼吸,好似看著陽台快要被暴風雨吹走的衣服,激烈地在空中飛揚,隨後又輕輕緩緩地落下,倏地,又與其他衣服糾纏捲繞。動力的失衡與扭轉時而緊張刺激,時而鬆弛舒緩,而在一呼一吸之間,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編排這些動作時的膽大心細。

服裝並不總是在動,在百貨公司櫥窗裡陳列的靜態服裝擺設,便化為〈櫥窗〉中在方形框架上停格懸空、如同懸絲模特人偶的舞者們。聖歌響起、明暗轉換,時尚雜誌的圖像與文藝復興的宗教畫作,透過煞有其事且故作姿態的舞者們,竟一同浮現在眼前。「碰!」,拿著雨傘的舞者按下自動開關,瞬間撐張的傘面,讓時尚與宗教的畫面即刻地疊合又消散,這突如其來的節奏,是創作者的小小幽默,令人不禁噗哧一笑,想這人,應有個頑皮的心。

玩心不僅出現在〈櫥窗〉,也發生在〈衣櫃〉 :被衣架掛在方形框架上的舞者們,如同你我衣櫃裡那一件件等待主人青睞的服裝,鬆軟地疊在一起,任由其中一位舞者撥弄、推擠、壓縮。舞者們如偶的四肢掛在彼此身上,構成了群體的空間造型,也形成雙人的重量承載與轉移,當速度越來越快,撥弄衣物的舞者也被捲入其中,好似他整個人今天就繞在挑選衣服這件事上了。到底該穿哪件衣服出門呢?這還真的是個問題,〈衣櫃〉的敘事讓我想到湯姆貓和傑利鼠,在早期卡通裡很典型的結構,主角為了要解決一個簡單的問題而延伸出更多問題,就是那種在障礙中執著目標的笨拙,能夠逗得觀眾哈哈大笑、趣味盎然。

從衣服發展出的百般狂想,在舞作尾聲,則收束在舞作開頭曾經出現的服裝人偶上。一束燈光,靜靜地打在坐在舞台前方、一身文青式打扮的人偶,此類似日系品牌無印良品的服裝擺設,讓櫥窗的意象再度浮現,舞作裡彷彿具有自我意志的衣服們,也透過此幕,開始在記憶中一一被召喚。這讓《所在》就好像服裝版的博物館驚魂夜,每件衣服或許都擁有自己的生命,會爭吵,也會擁抱,而他們的碎嘴耳語,就發生在關門後的百貨公司,以及沈睡時分的房間與衣櫃,也許,更躲藏在小孩子的白日夢中,編織著狂放且奇幻的種種景象。

《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6/ 04/23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