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甩盪之間奔馳的童趣《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
5月
05
2016
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8次瀏覽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如果人像衣服一樣,被掛在架子上飄蕩擺動,那會是什麼樣子呢?此具有童趣與想像力的單純想法,成為《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以下簡稱《所在》)的創作起點,這讓《所在》的一幕幕皆如同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般,逗趣、詼諧,同時也大膽、魔幻。

《所在》總共由五幕構成:〈房間〉、〈衣櫃〉、〈籠子〉、〈櫥窗〉、〈窗外〉,人的擬物化則是貫穿作品的核心。舞者在每一幕的片段裡,時而為人,時而為偶,時而是被人控制的衣服,時而是被衣服控制的人。人/偶、人/衣服的轉換皆發生在一立方體的空心框架之中,舞者在裡頭穿梭翻滾,也在其上爬行甩蕩,有時如衣架上的衣服般被人懸掛撥弄,有時則如你總是找不到的那件衣服般,在衣櫃內外奔馳逃脫。此簡潔的舞台裝置,為《所在》創造了豐富的空間意像,而在人與空間的關係變化中飛行跳躍的,則是創作者如夢的狂想。

狂想圍繞著的是對衣服動態的描繪:隨風飄蕩的衣角,在〈籠子〉中成為舞者動作甩蕩的動力,從舞者微幅的晃動到激烈的前手翻,不禁揣度著,這風大概是從微風變颱風了吧!此風不僅吹著方形框架持續翻動,也吹著舞者在此失重的空間上爬行,勇往直前地,動力沒有絲毫停留與猶豫。數度,那立方體幾乎要將舞者摔落,忽然,一個甩蕩與翻身,風又將她吹上去了。風抓住了你的呼吸,好似看著陽台快要被暴風雨吹走的衣服,激烈地在空中飛揚,隨後又輕輕緩緩地落下,倏地,又與其他衣服糾纏捲繞。動力的失衡與扭轉時而緊張刺激,時而鬆弛舒緩,而在一呼一吸之間,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編排這些動作時的膽大心細。

服裝並不總是在動,在百貨公司櫥窗裡陳列的靜態服裝擺設,便化為〈櫥窗〉中在方形框架上停格懸空、如同懸絲模特人偶的舞者們。聖歌響起、明暗轉換,時尚雜誌的圖像與文藝復興的宗教畫作,透過煞有其事且故作姿態的舞者們,竟一同浮現在眼前。「碰!」,拿著雨傘的舞者按下自動開關,瞬間撐張的傘面,讓時尚與宗教的畫面即刻地疊合又消散,這突如其來的節奏,是創作者的小小幽默,令人不禁噗哧一笑,想這人,應有個頑皮的心。

玩心不僅出現在〈櫥窗〉,也發生在〈衣櫃〉 :被衣架掛在方形框架上的舞者們,如同你我衣櫃裡那一件件等待主人青睞的服裝,鬆軟地疊在一起,任由其中一位舞者撥弄、推擠、壓縮。舞者們如偶的四肢掛在彼此身上,構成了群體的空間造型,也形成雙人的重量承載與轉移,當速度越來越快,撥弄衣物的舞者也被捲入其中,好似他整個人今天就繞在挑選衣服這件事上了。到底該穿哪件衣服出門呢?這還真的是個問題,〈衣櫃〉的敘事讓我想到湯姆貓和傑利鼠,在早期卡通裡很典型的結構,主角為了要解決一個簡單的問題而延伸出更多問題,就是那種在障礙中執著目標的笨拙,能夠逗得觀眾哈哈大笑、趣味盎然。

從衣服發展出的百般狂想,在舞作尾聲,則收束在舞作開頭曾經出現的服裝人偶上。一束燈光,靜靜地打在坐在舞台前方、一身文青式打扮的人偶,此類似日系品牌無印良品的服裝擺設,讓櫥窗的意象再度浮現,舞作裡彷彿具有自我意志的衣服們,也透過此幕,開始在記憶中一一被召喚。這讓《所在》就好像服裝版的博物館驚魂夜,每件衣服或許都擁有自己的生命,會爭吵,也會擁抱,而他們的碎嘴耳語,就發生在關門後的百貨公司,以及沈睡時分的房間與衣櫃,也許,更躲藏在小孩子的白日夢中,編織著狂放且奇幻的種種景象。

《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6/ 04/23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