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甩盪之間奔馳的童趣《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
5月
05
2016
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0次瀏覽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如果人像衣服一樣,被掛在架子上飄蕩擺動,那會是什麼樣子呢?此具有童趣與想像力的單純想法,成為《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以下簡稱《所在》)的創作起點,這讓《所在》的一幕幕皆如同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般,逗趣、詼諧,同時也大膽、魔幻。

《所在》總共由五幕構成:〈房間〉、〈衣櫃〉、〈籠子〉、〈櫥窗〉、〈窗外〉,人的擬物化則是貫穿作品的核心。舞者在每一幕的片段裡,時而為人,時而為偶,時而是被人控制的衣服,時而是被衣服控制的人。人/偶、人/衣服的轉換皆發生在一立方體的空心框架之中,舞者在裡頭穿梭翻滾,也在其上爬行甩蕩,有時如衣架上的衣服般被人懸掛撥弄,有時則如你總是找不到的那件衣服般,在衣櫃內外奔馳逃脫。此簡潔的舞台裝置,為《所在》創造了豐富的空間意像,而在人與空間的關係變化中飛行跳躍的,則是創作者如夢的狂想。

狂想圍繞著的是對衣服動態的描繪:隨風飄蕩的衣角,在〈籠子〉中成為舞者動作甩蕩的動力,從舞者微幅的晃動到激烈的前手翻,不禁揣度著,這風大概是從微風變颱風了吧!此風不僅吹著方形框架持續翻動,也吹著舞者在此失重的空間上爬行,勇往直前地,動力沒有絲毫停留與猶豫。數度,那立方體幾乎要將舞者摔落,忽然,一個甩蕩與翻身,風又將她吹上去了。風抓住了你的呼吸,好似看著陽台快要被暴風雨吹走的衣服,激烈地在空中飛揚,隨後又輕輕緩緩地落下,倏地,又與其他衣服糾纏捲繞。動力的失衡與扭轉時而緊張刺激,時而鬆弛舒緩,而在一呼一吸之間,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編排這些動作時的膽大心細。

服裝並不總是在動,在百貨公司櫥窗裡陳列的靜態服裝擺設,便化為〈櫥窗〉中在方形框架上停格懸空、如同懸絲模特人偶的舞者們。聖歌響起、明暗轉換,時尚雜誌的圖像與文藝復興的宗教畫作,透過煞有其事且故作姿態的舞者們,竟一同浮現在眼前。「碰!」,拿著雨傘的舞者按下自動開關,瞬間撐張的傘面,讓時尚與宗教的畫面即刻地疊合又消散,這突如其來的節奏,是創作者的小小幽默,令人不禁噗哧一笑,想這人,應有個頑皮的心。

玩心不僅出現在〈櫥窗〉,也發生在〈衣櫃〉 :被衣架掛在方形框架上的舞者們,如同你我衣櫃裡那一件件等待主人青睞的服裝,鬆軟地疊在一起,任由其中一位舞者撥弄、推擠、壓縮。舞者們如偶的四肢掛在彼此身上,構成了群體的空間造型,也形成雙人的重量承載與轉移,當速度越來越快,撥弄衣物的舞者也被捲入其中,好似他整個人今天就繞在挑選衣服這件事上了。到底該穿哪件衣服出門呢?這還真的是個問題,〈衣櫃〉的敘事讓我想到湯姆貓和傑利鼠,在早期卡通裡很典型的結構,主角為了要解決一個簡單的問題而延伸出更多問題,就是那種在障礙中執著目標的笨拙,能夠逗得觀眾哈哈大笑、趣味盎然。

從衣服發展出的百般狂想,在舞作尾聲,則收束在舞作開頭曾經出現的服裝人偶上。一束燈光,靜靜地打在坐在舞台前方、一身文青式打扮的人偶,此類似日系品牌無印良品的服裝擺設,讓櫥窗的意象再度浮現,舞作裡彷彿具有自我意志的衣服們,也透過此幕,開始在記憶中一一被召喚。這讓《所在》就好像服裝版的博物館驚魂夜,每件衣服或許都擁有自己的生命,會爭吵,也會擁抱,而他們的碎嘴耳語,就發生在關門後的百貨公司,以及沈睡時分的房間與衣櫃,也許,更躲藏在小孩子的白日夢中,編織著狂放且奇幻的種種景象。

《所在—人與偶幻化的奇特空間》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6/ 04/23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間虛擬的咖啡廳,是四位舞者生命交會的空間。咖啡粉被細心勻配成圓,成為她們生命軌跡的視覺化呈現——那個圓,象徵著起點即是終點的循環。而這場演出最動人之處,正在於它將個人的身體史轉化為集體的記憶圖景。
11月
26
2025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