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梭於寬闊場域的精彩即興《Invisible Architecture 無形建築 亞洲巡演-臺北站》
11月
27
2024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次瀏覽

文 孫秀蕙(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還記得是2022年的夏天,新冠肺炎的疫情緩和下來之時,來自香港的爵士吉他手關家傑(Alwan Kwan)來臺演出。他和臺灣樂手攜手合作,在臺北的女巫店、雅痞書店以及享象等表演場館,以不同的編制進行演出。作為長期關注本地演出動態的樂迷,當時的我,有一種「大旱之後望雲霓」的渴望,特別想看新的演出,所以對關家傑的演奏印象深刻。

在那一年的訪臺之旅中,關家傑演奏了自己的創作“Central Escalators”,它被收錄於2019年發行的第一張作品 Petrichor。這首曲子描寫的是位於香港中環,全世界最長的手扶梯,曾出現在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關家傑先是刷著輕快的和弦,旋即進入吉他獨奏,音樂描述的是手扶梯上上下下的人群熙攘,搭配舒適的節奏,呼應的是漫步於城市的輕鬆愉快。

這一次,關家傑為臺灣的樂迷帶來陣容完整的「無形建築」(Invisible Architecture)樂團表演。「無形建築」曾於2021年推出《逗號與句號之間》(Between Now and Never),隔年拿下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的榮譽,而得獎人關家傑(吉他)、Jordan Gheen(鍵盤與合成器)、Matt Young(鼓)都是「無形建築」此次亞洲巡演的核心成員。

「無形建築」樂團的成員結識於美國北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音樂學院,他們的創作靈感源自多元的文化價值和視覺想像,透過演奏創造空間感,呈現出一種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的聲音風景(soundscape),一開場的“Pulse”即為一例。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接下來是快節奏的“Chronicom Lighthouse”。在情緒激烈的演奏中,帶出關家傑、Jordan Gheen和Matt Young的輪流即興,特別是透過關家傑精湛的演奏,逐漸將音樂發展至聆聽高峰。在專輯同名曲〈逗號與句號之間〉中,Jordan Gheen處理合成器的手法成為聆聽焦點。他細膩地處理音色變化,層層堆疊、迴旋、纏繞,帶來一種奇幻聲響的體驗。這首曲子也展現了樂團的默契與創造力,並在合成器旋律的引導之下,「無形樂團」的演奏者進入下一首曲目“Pathway”;吉他的鬆弛、狂野的即興搭配Matt Young活力四射的演奏,樂器之間彼此交鋒對話、張力十足,是一首非常好聽的作品。

除了演奏金曲獎得獎專輯《逗號與句號之間》中的曲目,「無形建築」也演奏了一些新的創作,例如“Telepath”、“Heist”或“Asterism”等。特別是“Heist”一曲,不但突顯了Mike Luzecky的貝斯獨奏,關家傑的吉他旋律和電貝斯也交疊出很美的旋律。

“Ode To Common Things”可翻譯為〈平凡事物的頌歌〉,這首曲子是關家傑向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致敬的創作;聶魯達歌詠生活裡的平凡小事,他認為透過無數平凡小事的積累,終究可成就不凡,是一首旋律抒情、充滿即興細節的曲子。關家傑在2022年臺北的音樂會中曾經演奏過這首作品,在2024年新發行的吉他-鋼琴二重奏作品Liquid Sunshine中也收錄了本作,合作對象是日本鋼琴家林正樹。「無形建築」樂團以纖細且充滿情感的手法再度詮釋了這首創作,情感敏銳、意象豐富的演奏是最大亮點。

讓我印象同樣深刻的是鍵盤和吉他之間的即興對話,以及彼此傳遞思緒的默契,特別是在“Hyper Controller”一曲裡,Jordan Gheen和關家傑彼此仔細傾聽,一方面在即興中保持自我,也能與其他成員共融,營造出絕佳的聆聽氛圍。

不曉得是否受到科幻電影、動畫的影響,亦或是Jordan Gheen的合成器音色鮮明的關係?「無形建築」樂團的演奏好像是一艘太空船,帶領現場樂迷巡梭遼闊而神秘的宇宙。以強烈的律動為根基,搭配電子音效,「無形建築」建構了一個龐大的音樂空間,並且透過關家傑的獨奏,豐富了聽眾對於聲音的想像。很奇妙的是,環繞在關家傑周圍的聲響再怎麼時髦或怪奇,他的演奏思維卻絲毫不受影響,反而明確地彈出他想要的、好聽的聲音。

若聽過「無形建築」的專輯,再聽他們的現場演出,就更能體會即興演奏的奧妙之處。「無形建築」的音樂始於疫情期間,當時樂團成員僅能透過線上交換創作,最後作出《逗號與句號之間》專輯。疫情之後的演出,或許才是真正的重點吧!「無形建築」樂團成員於2023年重聚,在現場演出的路上,樂手們一直持續進化。和專輯相比,「無形建築」樂團的現場演出不僅有更長的即興,更好的延展性,最重要的是樂手們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意念,也更上一層樓了。

《Invisible Architecture 無形建築 亞洲巡演-臺北站》

演出|吉他:關家傑(Alan Kwan)、鍵盤與合成器:Jordan Gheen、電貝斯:Mike Luzecky、鼓:Matt Young
時間|2024/11/06 20:00
地點|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77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