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梭於寬闊場域的精彩即興《Invisible Architecture 無形建築 亞洲巡演-臺北站》
11月
27
2024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3次瀏覽

文 孫秀蕙(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還記得是2022年的夏天,新冠肺炎的疫情緩和下來之時,來自香港的爵士吉他手關家傑(Alwan Kwan)來臺演出。他和臺灣樂手攜手合作,在臺北的女巫店、雅痞書店以及享象等表演場館,以不同的編制進行演出。作為長期關注本地演出動態的樂迷,當時的我,有一種「大旱之後望雲霓」的渴望,特別想看新的演出,所以對關家傑的演奏印象深刻。

在那一年的訪臺之旅中,關家傑演奏了自己的創作“Central Escalators”,它被收錄於2019年發行的第一張作品 Petrichor。這首曲子描寫的是位於香港中環,全世界最長的手扶梯,曾出現在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關家傑先是刷著輕快的和弦,旋即進入吉他獨奏,音樂描述的是手扶梯上上下下的人群熙攘,搭配舒適的節奏,呼應的是漫步於城市的輕鬆愉快。

這一次,關家傑為臺灣的樂迷帶來陣容完整的「無形建築」(Invisible Architecture)樂團表演。「無形建築」曾於2021年推出《逗號與句號之間》(Between Now and Never),隔年拿下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的榮譽,而得獎人關家傑(吉他)、Jordan Gheen(鍵盤與合成器)、Matt Young(鼓)都是「無形建築」此次亞洲巡演的核心成員。

「無形建築」樂團的成員結識於美國北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音樂學院,他們的創作靈感源自多元的文化價值和視覺想像,透過演奏創造空間感,呈現出一種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的聲音風景(soundscape),一開場的“Pulse”即為一例。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接下來是快節奏的“Chronicom Lighthouse”。在情緒激烈的演奏中,帶出關家傑、Jordan Gheen和Matt Young的輪流即興,特別是透過關家傑精湛的演奏,逐漸將音樂發展至聆聽高峰。在專輯同名曲〈逗號與句號之間〉中,Jordan Gheen處理合成器的手法成為聆聽焦點。他細膩地處理音色變化,層層堆疊、迴旋、纏繞,帶來一種奇幻聲響的體驗。這首曲子也展現了樂團的默契與創造力,並在合成器旋律的引導之下,「無形樂團」的演奏者進入下一首曲目“Pathway”;吉他的鬆弛、狂野的即興搭配Matt Young活力四射的演奏,樂器之間彼此交鋒對話、張力十足,是一首非常好聽的作品。

除了演奏金曲獎得獎專輯《逗號與句號之間》中的曲目,「無形建築」也演奏了一些新的創作,例如“Telepath”、“Heist”或“Asterism”等。特別是“Heist”一曲,不但突顯了Mike Luzecky的貝斯獨奏,關家傑的吉他旋律和電貝斯也交疊出很美的旋律。

“Ode To Common Things”可翻譯為〈平凡事物的頌歌〉,這首曲子是關家傑向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致敬的創作;聶魯達歌詠生活裡的平凡小事,他認為透過無數平凡小事的積累,終究可成就不凡,是一首旋律抒情、充滿即興細節的曲子。關家傑在2022年臺北的音樂會中曾經演奏過這首作品,在2024年新發行的吉他-鋼琴二重奏作品Liquid Sunshine中也收錄了本作,合作對象是日本鋼琴家林正樹。「無形建築」樂團以纖細且充滿情感的手法再度詮釋了這首創作,情感敏銳、意象豐富的演奏是最大亮點。

讓我印象同樣深刻的是鍵盤和吉他之間的即興對話,以及彼此傳遞思緒的默契,特別是在“Hyper Controller”一曲裡,Jordan Gheen和關家傑彼此仔細傾聽,一方面在即興中保持自我,也能與其他成員共融,營造出絕佳的聆聽氛圍。

不曉得是否受到科幻電影、動畫的影響,亦或是Jordan Gheen的合成器音色鮮明的關係?「無形建築」樂團的演奏好像是一艘太空船,帶領現場樂迷巡梭遼闊而神秘的宇宙。以強烈的律動為根基,搭配電子音效,「無形建築」建構了一個龐大的音樂空間,並且透過關家傑的獨奏,豐富了聽眾對於聲音的想像。很奇妙的是,環繞在關家傑周圍的聲響再怎麼時髦或怪奇,他的演奏思維卻絲毫不受影響,反而明確地彈出他想要的、好聽的聲音。

若聽過「無形建築」的專輯,再聽他們的現場演出,就更能體會即興演奏的奧妙之處。「無形建築」的音樂始於疫情期間,當時樂團成員僅能透過線上交換創作,最後作出《逗號與句號之間》專輯。疫情之後的演出,或許才是真正的重點吧!「無形建築」樂團成員於2023年重聚,在現場演出的路上,樂手們一直持續進化。和專輯相比,「無形建築」樂團的現場演出不僅有更長的即興,更好的延展性,最重要的是樂手們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意念,也更上一層樓了。

《Invisible Architecture 無形建築 亞洲巡演-臺北站》

演出|吉他:關家傑(Alan Kwan)、鍵盤與合成器:Jordan Gheen、電貝斯:Mike Luzecky、鼓:Matt Young
時間|2024/11/06 20:00
地點|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77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3月
17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
其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肯定、並順從了當前的文本規範力量(即「作品概念」),先是遵循作品的完整性與權威性,再進行不同層面(內、外、間)的開掘。
3月
15
2025
蘇郁涵嘗試運用多層次的和聲色彩,打造稜角分明、緊湊且張力十足的音樂質感。她的音樂在近乎失控的邊緣,依然維持一定的控制力,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
3月
06
2025
整場演出展現了陳子彰在曲名發想、音樂主題、編曲與即興演奏上的獨特風格。無論音樂如何充滿挑戰性,他總能保持浪漫情懷與鮮明的旋律感。透過充滿情感的演奏,陳子彰掌握了音樂架構與情緒流動
2月
2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