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傻傻分不清!?《Puccini vs. Puccini - 公主的逆襲 普契尼徹夜未眠》
10月
04
2024
授權公版圖片 / 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1次瀏覽

文 林鄉雨(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首先筆者要向女高音羅明芳致敬,我想台灣應該沒有其他的女高音,能夠「為了藝術,為了愛」,這樣毫不保留地在短短的九十分鐘的節目裡,把普契尼(G. Puccini, 1858~1924)歌劇的幾個大角色,誠意十足地為觀眾原汁原味地詮釋。不愧是東方美聲代表朱苔麗老師的得意門生,羅明芳功夫深厚的技巧,完成了令筆者肅然起敬的演出。

而林健吉的乾淨音色和細膩演唱,則掩蓋了他在戲劇表演上的不足,可惜的是當他在演唱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1904)的男主角平克頓時,卻在觀眾屏息期待的高音上出現了破音。更可惜的是,在演唱歌劇《波西米亞人》(La Bohème, 1896)中,男主角魯道夫與女主角咪咪經典的愛情二重唱,林健吉最後的高音也沒有照傳統唱上去。儘管明顯地不完美,但算是聰明之舉。因為鮮少見到一個在舞台上有這麼多台詞的男高音,中間還要連續演唱普契尼這麼多首份量驚人的詠嘆調。看到這樣因劇情需求對男高音歌手的安排,筆者感到十分驚訝,不敢想像要克服多少心理跟生理的壓力才能上台演出。對角色吃重的羅明芳和林健吉而言,這場就是拿出搏命般的力氣和意志力在演唱。

然而卻有一位形同擺設的說書人,在舞台上沒有盡其訴說故事的功能來幫忙襯托歌手,反倒是令人摸不著頭緒地以歌手之姿演唱了起來?雖然說以素人來看,表現得還算差強人意,但與其他聲樂家在聲音上的落差,則顯得有些突兀了。這些在音樂上有趣的安排,倒也真的「逆襲」了筆者腦海中對普契尼的認識。

其實普契尼的歌劇故事中,那些看不見的潛台詞、角色動機,是要透過音樂中的和聲、節奏……等作曲手法,才能明白作曲家所欲表達的真正意涵。而這夜觀眾卻不見得會專注在他音樂中細膩的戲劇深度,而更像是看八卦新聞般地透過歌劇中的幾個橋段,去看到他現實生活中和幾個女人之間的情感拉扯。如果這個製作要讓觀眾認識的普契尼,就是這樣一個愛競爭、愛比較,一個始亂終棄、隨時亂撒情種的渣男,那麼今天這個演出也算是成功了。作曲家如同一個罪人,活生生地被攤在觀眾面前公審,借此告諸大衆:其實音樂家跟一般人也沒什麼兩樣,甚至更糟。

而整體製作中唯一讓筆者感到清新氣息的設計,是服裝統籌陳玉玫,她若非深諳這幾齣義大利經典歌劇的重要精隨,定無法在這樣有限的條件下,利用服裝創造出令人一目了然的角色性格特徵。尤其是她在配件上畫龍點睛的搭配,既理解歌手演唱時的需要,又能夠符合故事發展的走向,這樣的巧思值得讚賞與學習。反觀燈光和影像設計,就顯得雜亂繁複。筆者可以理解,他們希望藉由影像去補強在短時間內演示超過四部以上的歌劇故事,還要很順便地講完普契尼的一生的需要。不過在中山堂這種繁複巴洛克式的建築結構中,過多的色彩與塞滿空間的投影,只會讓人眼花撩亂失去焦點。

整個製作中讓筆者最為感動的戲劇環節,是小男孩騎車環繞全場的開場,最終再由飾演普契尼的林健吉騎單車環繞全場作結。這個前後呼應的橋段,是最具有詩意的畫面。樂興之時和導演鴻鴻的勇敢實驗精神,似乎為台下眾多樂興之時的樂迷,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夜晚。然而在激情過後,在解構了普契尼的歌劇之後,我們還是得思考一下:普契尼音樂中純粹的藝術性崩解後,就像時興的分子料理一樣,巧思之後究竟還剩下什麼?讓我們傻傻分不清的:究竟是誰逆襲了普契尼,讓他徹夜未眠呢?

《Puccini vs. Puccini - 公主的逆襲 普契尼徹夜未眠》

演出|樂興之時管絃樂團
時間|2024/09/13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場音樂會中清晰可見巴赫清唱劇中所存在的手法和素材上的多樣性。更能聽到音樂中存著新教聖詠曲與天主教複音音樂的作曲手法,在音樂形式上也隱含了義大利的協奏(唱)奏鳴曲中的重現段落形式(Ritornello form),以及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三個聲部對位線條的處理。
10月
14
2024
此時此刻,誰能說沈默不語的凝神傾聽,就算它是最好的方式,是古典音樂唯一的欣賞方式?
10月
12
2024
北市交今年的年度歌劇自己獨挑大梁,自製的《波希米亞人》讓樂迷得以欣賞該劇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新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導演使否能帶領製作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針對在地觀眾)的獨到見解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反之則僅限視覺上的耳目一新。
10月
11
2024
《桃花謎》並未直面同性議題,韓沖突然接受湘雲之愛意、二人互有情意之轉折讓劇情回歸傳統生旦愛情戲,實以性別霸凌議題為主體,輕輕地觸碰到同性情誼邊界。
10月
10
2024
他用他男低音特有的音色來詮釋,更能感受到旋律中所埋藏的詩意,對生命、對記憶的那種深刻的呼喊,也為今天的這些音樂中的兒女情長和生離死別,做了最好的註解。
10月
04
2024
在這個製作版本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舞台場景的設計與呈現。這種呈現方式讓觀眾隨著四幕劇情的發展,在視覺上彷彿參與了一場藝術史上的名畫饗宴。
9月
25
2024
當代箏樂的異域風潮的形成,卻是始自於中國作曲家們企圖以未受到西化影響、純粹的民族音樂作為素材,發展出具有東亞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
9月
25
2024
透過效果器,吉他不再是吉他,如同黑膠唱盤也不再是黑膠唱盤,這些「樂器」不但是打造實驗之聲的管道(channel),更進一步促成了全新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
9月
25
2024
原本僅僅是被動操控的樂器/物件,變成了能即時運算、回饋、甚至主宰聲響的能動者(agent)。音樂演奏從「演奏者→物」的單一關係,變成了「演奏者→物→演奏者→⋯⋯」的無盡雙向對話。
9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