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傻傻分不清!?《Puccini vs. Puccini - 公主的逆襲 普契尼徹夜未眠》
10月
04
2024
授權公版圖片 / 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1次瀏覽

文 林鄉雨(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首先筆者要向女高音羅明芳致敬,我想台灣應該沒有其他的女高音,能夠「為了藝術,為了愛」,這樣毫不保留地在短短的九十分鐘的節目裡,把普契尼(G. Puccini, 1858~1924)歌劇的幾個大角色,誠意十足地為觀眾原汁原味地詮釋。不愧是東方美聲代表朱苔麗老師的得意門生,羅明芳功夫深厚的技巧,完成了令筆者肅然起敬的演出。

而林健吉的乾淨音色和細膩演唱,則掩蓋了他在戲劇表演上的不足,可惜的是當他在演唱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1904)的男主角平克頓時,卻在觀眾屏息期待的高音上出現了破音。更可惜的是,在演唱歌劇《波西米亞人》(La Bohème, 1896)中,男主角魯道夫與女主角咪咪經典的愛情二重唱,林健吉最後的高音也沒有照傳統唱上去。儘管明顯地不完美,但算是聰明之舉。因為鮮少見到一個在舞台上有這麼多台詞的男高音,中間還要連續演唱普契尼這麼多首份量驚人的詠嘆調。看到這樣因劇情需求對男高音歌手的安排,筆者感到十分驚訝,不敢想像要克服多少心理跟生理的壓力才能上台演出。對角色吃重的羅明芳和林健吉而言,這場就是拿出搏命般的力氣和意志力在演唱。

然而卻有一位形同擺設的說書人,在舞台上沒有盡其訴說故事的功能來幫忙襯托歌手,反倒是令人摸不著頭緒地以歌手之姿演唱了起來?雖然說以素人來看,表現得還算差強人意,但與其他聲樂家在聲音上的落差,則顯得有些突兀了。這些在音樂上有趣的安排,倒也真的「逆襲」了筆者腦海中對普契尼的認識。

其實普契尼的歌劇故事中,那些看不見的潛台詞、角色動機,是要透過音樂中的和聲、節奏……等作曲手法,才能明白作曲家所欲表達的真正意涵。而這夜觀眾卻不見得會專注在他音樂中細膩的戲劇深度,而更像是看八卦新聞般地透過歌劇中的幾個橋段,去看到他現實生活中和幾個女人之間的情感拉扯。如果這個製作要讓觀眾認識的普契尼,就是這樣一個愛競爭、愛比較,一個始亂終棄、隨時亂撒情種的渣男,那麼今天這個演出也算是成功了。作曲家如同一個罪人,活生生地被攤在觀眾面前公審,借此告諸大衆:其實音樂家跟一般人也沒什麼兩樣,甚至更糟。

而整體製作中唯一讓筆者感到清新氣息的設計,是服裝統籌陳玉玫,她若非深諳這幾齣義大利經典歌劇的重要精隨,定無法在這樣有限的條件下,利用服裝創造出令人一目了然的角色性格特徵。尤其是她在配件上畫龍點睛的搭配,既理解歌手演唱時的需要,又能夠符合故事發展的走向,這樣的巧思值得讚賞與學習。反觀燈光和影像設計,就顯得雜亂繁複。筆者可以理解,他們希望藉由影像去補強在短時間內演示超過四部以上的歌劇故事,還要很順便地講完普契尼的一生的需要。不過在中山堂這種繁複巴洛克式的建築結構中,過多的色彩與塞滿空間的投影,只會讓人眼花撩亂失去焦點。

整個製作中讓筆者最為感動的戲劇環節,是小男孩騎車環繞全場的開場,最終再由飾演普契尼的林健吉騎單車環繞全場作結。這個前後呼應的橋段,是最具有詩意的畫面。樂興之時和導演鴻鴻的勇敢實驗精神,似乎為台下眾多樂興之時的樂迷,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夜晚。然而在激情過後,在解構了普契尼的歌劇之後,我們還是得思考一下:普契尼音樂中純粹的藝術性崩解後,就像時興的分子料理一樣,巧思之後究竟還剩下什麼?讓我們傻傻分不清的:究竟是誰逆襲了普契尼,讓他徹夜未眠呢?

《Puccini vs. Puccini - 公主的逆襲 普契尼徹夜未眠》

演出|樂興之時管絃樂團
時間|2024/09/13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
10月
03
2025
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
9月
22
2025
長笛演奏家洪健鈞以此畫為靈感,舉辦了《忘憂宮巡禮》長笛協奏曲音樂會,並使畫中場景,化為真實的聲音體驗,而此場音樂會策劃其獨特之處在於
9月
22
2025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