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跟舞蹈相關的短篇《非關舞蹈二:舞塾》
4月
19
2012
非關舞蹈二(8213肢體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2次瀏覽
Jo Lee

第二屆「非關舞蹈」藝術節在沉寂了將近兩年,近期又於牯嶺街小劇場,再度出擊。

在觀眾陸續就座、主持人尚未出現時,舞者之一的詹天甄突然提著水桶和掃具,從台前冒出,開始清理。而清理的物件則一路從地板延伸到觀眾身上(除此之外,她還屢屢替觀眾調整姿勢),為接下來的表演埋下伏筆,也為開場增添了不少趣味性。而後在主持人(也是策展人)孫梲泰簡短的介紹下,表演正式開始。

首先上場的是詹天甄的《穿上美麗的長睡袍》,名稱看似浪漫旖旎,說的卻是近來全球矚目的議題──核災。穿著黑色睡袍的詹天甄,在一連串清理過程中,展現了人類試圖以科技重整自然、卻遭受到反撲後的手足無措。結尾瘋狂似的清理一路從舞者的手臂蔓延至上身,暗示人類洗刷不掉的罪惡。「1、2、3、4、5…14」口中反復不斷碎念的數字,除了是對《車諾比的悲鳴》的呼應,亦可視為面臨重大災變時,人類試圖對秩序的重整──縱然一切看來皆屬徒勞。

來自義大利的「貓肉先生」(Mauro Sacchi)頂替因故缺席的姚尚德上場。在節目單上,Sacchi引用了詩人T.S. Eliot在《四個四重奏》(Four Quartets)中的詩句,“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點出了作品《Perhaps》的主題。打赤膊的Sacchi先是站在黃色光圈下,隨後在舞臺四處遊走,雙手不時向上伸揚,連帶帶動上身,像在仰望又或抓取什麼。動作緩慢而流暢。最後黃色的光圈再次打下,但Sacchi卻站在周邊,僅只一步之遙的距離,似乎象徵著旅途仍未結束。

在《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情》,新生代的李治達先是站在舞臺左邊的角落,在觀眾的注目下,緩慢地將白襯衫、領帶、外套,一一穿起,讓人聯想到插畫家幾米的〈疲憊人生〉。由口袋掏出的名片散落一地,他看似勉力地將名片自地上撿起遞給觀眾後,順勢走了出去。燈暗。在一陣沉寂過後,燈光又突然大亮,他開始自不同的出入口進出,而隨著每次的入場,逐一抹去了臉上或身上的束縛。可惜進出場時間不夠緊湊,削弱了前半節堆疊起的情緒。最後,他獨自站在舞臺中央,猛力刷著「烏克麗麗」,喊叫,表現出人希冀「被聽見(/在乎)」甚或「回歸自我」的渴望。但有趣的是,因為舞臺的分割,觀者與表演者間存在一道清楚明確的距離,反倒使得整場表演卻更近似於內心的獨白,襯映出人與人間那道距離的巨大。

在中場休息過後,首先上場的是長年參與接觸即興的朱星朗的《舞塾陸講》(同場加演《失去之六分之一》)。配合這次「舞塾」的主題,朱星朗以師者的姿態,為下半場表演揭開序幕,也算作對主題一種有趣的呼應。在表演上半節,他談到空間及其與人的關係:空間如何影響觀者的觀感。下半節,他卸下師長的姿態,開始即興起舞:從舞臺後方,邊跳邊慢慢移動至舞臺前方,之後又做了一些高低上的變化。些許是因為剛「上完課」,對表演者身處的空間及其所營造出的氛圍,特別敏感,但相對的,舞作的主題「失去」,卻容易在這帶有些強迫性的觀察中,散失了焦點,實為可惜。

在傳統戲曲隨著時代、觀眾群的凋零,逐漸沒落之時,有些人嘗試在古今間,重新走出一條路,兆欣的《王紫稼》便是這樣的作品。京劇表演方式分「唱念做打」四種,彼此相輔相成,結合在一起,因此在傳統戲曲中,並沒有所謂「純舞蹈」的概念。兆欣的《王紫稼》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他結合了現代的燈光、音樂、服裝,還在身段上做了些改變,甚至在舞台上打上了「字幕」。雖然看在不熟悉傳統戲曲的觀眾眼中,除了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外,這樣的改變或許不夠明確,但無疑是傳統戲曲如何延續下去的,一個重要的開始。

最後壓軸的Casey Avaunt(方凱欣)的《你離開我的空間》。舞作中,她大量運用街舞popping(機械舞)和waving(電流舞)等技巧,製造出身體部位相離異又相互牽連的關係,技巧純熟,令人目不轉睛。舞作一開始,她先是背對觀眾自舞台後方走出,接著站在台中央,由腳底的震顫開始,隨著時間逐漸加大動作。最後音樂嘎然而止,她彷彿也回過神來,停止動作,緩步走出舞台。如同三月初才在台上映的《有機體》,街舞在這裡也被當作某種形式技巧,去掉其「反叛」精神,容納在舞作中。

延續第一屆「非關舞蹈」的主題,這次「非關舞蹈二:舞塾」仍不斷挑戰、嘗試打破大眾對「舞蹈」的制式想像──不管是在形式、風格,還是概念上。在舞蹈已然成為小眾關心的事之時,有趣的是,「非關舞蹈」卻不乏非舞蹈相關科系的觀眾。如何跳脫既往的表現方式,將會是未來舞蹈,最重要的課題。

《非關舞蹈二:舞塾》

演出|8213舞蹈劇場
時間|2012/03/17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群體的概念使肢體嫁接在彼此的肢體之上,在這裡鄭宗龍並沒有明確地刻畫動機,而是透過一連串的現象來回應無無明盡的意識觀想。這樣難以捕捉、不可視的質感,以筆者個人的直觀感受來說,同時結合編舞者自身人格與背景來進行梳理,《毛》有大部分的創作核心依舊是向其兒時的童年回憶「童乩」靠攏。然而無定向的身體路徑、見山是山的現象敘說,在許多舞者空靈甚至理性的面部表情底下,似乎蘊生不出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艋舺喧囂,對應到的是來自Sigur Rós其精靈般的夢境殘響,以及直入火山流質與冰冷空氣的地理風貌:自然現象,這恐怕是理解《毛》更好的方式,同時也是編舞者如冰晶般構築舞蹈肢體的其中一種可能也說不定。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