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創造觀眾的深刻記憶《竹韻新音‧經典傳承》
11月
18
2020
竹韻新音・經典傳承(民權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91次瀏覽
劉祐誠(專案評論人)

歷經內台、賣藥、廣播、外台等表演類型的民權歌劇團,在林竹岸、王束花等人的辛苦經營下,邁向第五十個年頭。以慶賀劇團五十週年作為《竹韻新音‧經典傳承》的創作前提,其意義不只是一齣劇作,除要讓觀眾見其新意,更重要的是邀請觀眾一同感受民權歌劇團的歷史。更確切地說,作為劇團重要紀年的紀念演出,既要讓新觀眾感受到民權歌劇團的表演功底,還要讓常年陪伴劇團的老戲迷,透過演出勾勒他們過往的看戲時光。

不同於一般的歌仔戲演出,《竹韻新音‧經典傳承》的演出內容不是個強調情節首尾完整的劇作,其以劇作家(趙美齡飾)準備為民權歌劇團寫戲,讓歌仔戲的兩大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陳三五娘》中的銀心(楊秋萍飾)、益春(翁麗玲飾),前來詢問劇作家哪齣戲才是經典,作為此次演出的敘事基底。許多常年在戶外經營外台戲的歌仔戲劇團,進入到表演場館的演出作品,往往會積極力求作品敘事完整,但《竹韻新音‧經典傳承》卻不實行這樣的演出走向。民權歌劇團的演出將大量不具備推動情節功能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和《陳三五娘》的經典「站頭」(tsām thâu)置放於劇中。觀眾可藉由陳三(王蘭花飾)、黃五娘(林美香飾),或是祝英台(林嬋娟飾)與梁山伯(陳麗紅飾)的表演,帶領觀眾進入兩齣經典劇目的愛情世界。

竹韻新音・經典傳承(民權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但是,又不同於以往的歌仔戲站頭呈現,製作團隊透過戲中飾演的劇作家評比愛情的三項標準(生旦情感的建立、女子追求愛情的主動權與愛情中的阻礙),以孰優孰劣成為劇作的敘事架構。這些經典站頭的揀選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樓台會〉、〈哭墓〉;《陳三五娘》中的〈五娘相思〉與〈益春留傘〉皆別有用心。民權歌劇團的兩個重要靈魂人物,一是負責後場的林竹岸先生,另位則是演員王束花女士,製作團隊挑選歌仔戲愛情經典劇目站頭的方式,是從藝術總監王束花當年的拿手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陳三五娘》入手,並選擇兩齣劇目經常被觀眾回憶的段落進行演出。另一方面,此次演出的後場音樂,雖然添加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替後場音樂增添更多層次,但也用【七字調】、【都馬調】等歌仔戲常用曲調,向文場出身的林竹岸表達敬意。

與許多民權歌劇團的老戲迷坐在此處欣賞演出,他們除了見到陪伴大家多年的演員登台會投以熱烈掌聲,偶爾劇中角色的對白──對筆者來說,僅是句平常台詞──更能讓許多觀眾不約而同地會心一笑。藉由觀眾的共同細微反應,處處展現民權歌劇團與觀眾長期互動下,已形塑集體經驗。

竹韻新音・經典傳承(民權歌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常年推出現代戲劇作品的製作團隊,三面台並不是件新穎的舞台技術,但這樣的舞台設置,對於外台戲為主的演員應是鮮少的舞台經驗。外台歌仔戲的演出並無第四面牆的概念,演員很容易與觀眾互動;此次的表演過程中,某些熱情的觀眾偶爾在演員亮相時,還是會靜靜的舉手向演員示意。演員除了要繼續維持演出節奏外,還要盡力習慣三個方向的觀眾。不可避免的是,演出中演員面對正前方觀眾的時間當然會比左右兩側更多。但是,若仔細觀察演員的轉身,都會比原本在外台戲演出時慢上許多,或是會比平常演出有更多看向左右兩側觀眾的亮相動作,以便多注重舞台兩側的觀戲感受。

這樣的舞台設計應與導演傅裕惠有相當關係。類似於「Y」字形的舞台,雖然無法添置諸多座位,但是觀眾們幾乎都能仔細觀察舞台上表演的舉動。除此之外,「Y」字形的舞台走道,導演多次設計讓演員從走道中登場,不同於一般戲曲直接從後台登台亮相,演員每次的登場都需要比平常增加更多時間,在這短暫的移動過程,除了讓觀眾欣賞演員更多的亮相動作,也讓後場音樂增添更多的表演功能。全劇結尾也運用這樣的設計,讓劇團創辦人林竹岸先生,從舞台一側的走道出場,走至舞台中央,一同接受觀眾的熱烈掌聲。唯一可惜的是,或許是筆者坐的位置在觀眾席的側方,上舞台設立的投影於演出中幾近難以發現,唯獨在開演前及謝幕時不斷的放送劇團曾經經歷過的照片才發現其用處。

許多辛勤經營的歌仔戲戲班,都苦心嘗試新的跨界合作,希望讓自己戲班的演出生命繼續維持。此次民權歌劇團的合作,創作團隊盡力為眾多民權歌劇團的演員凸顯他們擅長的表演特點,相當值得肯定。當沒有習慣欣賞歌仔戲的觀眾,認真體會歌仔戲的表演長處,觀眾的既定想像才會被開放。同樣地,讓常年習慣欣賞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在專業的表演場館見到他們曾經於其他處見到的演出段落,並能用諸多舞台技術烘托這些經典段落,觀眾才會願意持續購票進場,與製作團隊探索歌仔戲新的可能。

《竹韻新音‧經典傳承》

演出|民權歌劇團
時間|2020/10/3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目前的《千年幻戀》仍讓觀眾彷彿霧裡看花,對於自己所接收到的大量資訊有些消化不良。但《千年幻戀》絕非不可行之作,相信經過改良,各種元素交織出的網能嚴而密且實,並支撐起《千年幻戀》頗具質量的奇幻故事。
9月
26
2023
從來沒有人要求先具有一種名為京戲或歌仔戲的資格時,演員才能夠驅動身體,即使這樣的身體可能不受到國家的青睞,卻無法阻止表演一再地捲土重來。
9月
25
2023
都像是來自許栢昂的自嘲一般說著的「說獨白和中華文化沒關係」、「劇校的身體意義在於復興中華文化」這些台詞一般,使得自由的概念始終在他們藝術的實踐中充斥著割裂感與矛盾感。
9月
18
2023
在《相聲,Move On!》劇中看見的卻是一種由外而內的自我懷疑和焦慮,在迷惘之中揣度步伐、如履薄冰。
9月
11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關於以戲帶功,劇藝其後潛藏費解的歌仔戲傳承命題。面對演員斷層,適時且有系統整合無形文化資產,作為傳承母體的經典是迫切的。另一方面,多變是歌仔戲特質之一,以戲帶功並非劇藝的終點,而是創造的起點。
8月
30
2023
並非所有的嶄新元素加入作品中就能夠讓一門表演藝術生存,而是需要思考這些元素的進入與整合是基於何種目的與效果,而後為之,才能真正看見傳統的本質、以及可以從中開展的可能性在何處。
8月
29
2023
才是真正地從戲曲程式回歸到現實生活的日常。或許,《紅喙鬚的少女》正是從現代看似自由的環境中,看出無論是性別、或是政治中仍然受到壓抑的那一面,並且鼓勵看見自己的真實樣貌,並走出來。唯獨現實中,又有哪個人有像鬚鬚一樣的陪伴者,能夠尖銳真實、且又溫暖地指出真相?
8月
28
2023
「警察不動,我們不動」的標語從她口中喊出,終究表達《斷橋》本就無心於《白蛇傳》,也不該叫做《斷橋》,卻又在劇情末端讓白蛇、許仙與法海如揮之不散的怨靈現身,徒留囈語。
8月
2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