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創造觀眾的深刻記憶《竹韻新音‧經典傳承》
11月
18
2020
竹韻新音・經典傳承(民權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32次瀏覽
劉祐誠(專案評論人)

歷經內台、賣藥、廣播、外台等表演類型的民權歌劇團,在林竹岸、王束花等人的辛苦經營下,邁向第五十個年頭。以慶賀劇團五十週年作為《竹韻新音‧經典傳承》的創作前提,其意義不只是一齣劇作,除要讓觀眾見其新意,更重要的是邀請觀眾一同感受民權歌劇團的歷史。更確切地說,作為劇團重要紀年的紀念演出,既要讓新觀眾感受到民權歌劇團的表演功底,還要讓常年陪伴劇團的老戲迷,透過演出勾勒他們過往的看戲時光。

不同於一般的歌仔戲演出,《竹韻新音‧經典傳承》的演出內容不是個強調情節首尾完整的劇作,其以劇作家(趙美齡飾)準備為民權歌劇團寫戲,讓歌仔戲的兩大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陳三五娘》中的銀心(楊秋萍飾)、益春(翁麗玲飾),前來詢問劇作家哪齣戲才是經典,作為此次演出的敘事基底。許多常年在戶外經營外台戲的歌仔戲劇團,進入到表演場館的演出作品,往往會積極力求作品敘事完整,但《竹韻新音‧經典傳承》卻不實行這樣的演出走向。民權歌劇團的演出將大量不具備推動情節功能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和《陳三五娘》的經典「站頭」(tsām thâu)置放於劇中。觀眾可藉由陳三(王蘭花飾)、黃五娘(林美香飾),或是祝英台(林嬋娟飾)與梁山伯(陳麗紅飾)的表演,帶領觀眾進入兩齣經典劇目的愛情世界。

竹韻新音・經典傳承(民權歌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但是,又不同於以往的歌仔戲站頭呈現,製作團隊透過戲中飾演的劇作家評比愛情的三項標準(生旦情感的建立、女子追求愛情的主動權與愛情中的阻礙),以孰優孰劣成為劇作的敘事架構。這些經典站頭的揀選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樓台會〉、〈哭墓〉;《陳三五娘》中的〈五娘相思〉與〈益春留傘〉皆別有用心。民權歌劇團的兩個重要靈魂人物,一是負責後場的林竹岸先生,另位則是演員王束花女士,製作團隊挑選歌仔戲愛情經典劇目站頭的方式,是從藝術總監王束花當年的拿手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陳三五娘》入手,並選擇兩齣劇目經常被觀眾回憶的段落進行演出。另一方面,此次演出的後場音樂,雖然添加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替後場音樂增添更多層次,但也用【七字調】、【都馬調】等歌仔戲常用曲調,向文場出身的林竹岸表達敬意。

與許多民權歌劇團的老戲迷坐在此處欣賞演出,他們除了見到陪伴大家多年的演員登台會投以熱烈掌聲,偶爾劇中角色的對白──對筆者來說,僅是句平常台詞──更能讓許多觀眾不約而同地會心一笑。藉由觀眾的共同細微反應,處處展現民權歌劇團與觀眾長期互動下,已形塑集體經驗。

竹韻新音・經典傳承(民權歌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常年推出現代戲劇作品的製作團隊,三面台並不是件新穎的舞台技術,但這樣的舞台設置,對於外台戲為主的演員應是鮮少的舞台經驗。外台歌仔戲的演出並無第四面牆的概念,演員很容易與觀眾互動;此次的表演過程中,某些熱情的觀眾偶爾在演員亮相時,還是會靜靜的舉手向演員示意。演員除了要繼續維持演出節奏外,還要盡力習慣三個方向的觀眾。不可避免的是,演出中演員面對正前方觀眾的時間當然會比左右兩側更多。但是,若仔細觀察演員的轉身,都會比原本在外台戲演出時慢上許多,或是會比平常演出有更多看向左右兩側觀眾的亮相動作,以便多注重舞台兩側的觀戲感受。

這樣的舞台設計應與導演傅裕惠有相當關係。類似於「Y」字形的舞台,雖然無法添置諸多座位,但是觀眾們幾乎都能仔細觀察舞台上表演的舉動。除此之外,「Y」字形的舞台走道,導演多次設計讓演員從走道中登場,不同於一般戲曲直接從後台登台亮相,演員每次的登場都需要比平常增加更多時間,在這短暫的移動過程,除了讓觀眾欣賞演員更多的亮相動作,也讓後場音樂增添更多的表演功能。全劇結尾也運用這樣的設計,讓劇團創辦人林竹岸先生,從舞台一側的走道出場,走至舞台中央,一同接受觀眾的熱烈掌聲。唯一可惜的是,或許是筆者坐的位置在觀眾席的側方,上舞台設立的投影於演出中幾近難以發現,唯獨在開演前及謝幕時不斷的放送劇團曾經經歷過的照片才發現其用處。

許多辛勤經營的歌仔戲戲班,都苦心嘗試新的跨界合作,希望讓自己戲班的演出生命繼續維持。此次民權歌劇團的合作,創作團隊盡力為眾多民權歌劇團的演員凸顯他們擅長的表演特點,相當值得肯定。當沒有習慣欣賞歌仔戲的觀眾,認真體會歌仔戲的表演長處,觀眾的既定想像才會被開放。同樣地,讓常年習慣欣賞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在專業的表演場館見到他們曾經於其他處見到的演出段落,並能用諸多舞台技術烘托這些經典段落,觀眾才會願意持續購票進場,與製作團隊探索歌仔戲新的可能。

《竹韻新音‧經典傳承》

演出|民權歌劇團
時間|2020/10/3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