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的聲音」,一個令人好奇與充滿期待的音樂會標題。臺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將在這場音樂會中帶給聽眾何種「新世代的聲音」?是新世代的作品?新世代指揮的詮釋?還是新世代合唱團聲音的呈現?
整場音樂會以臺北愛樂合唱團委託創作的作品為主,可以看出臺北愛樂合唱團為臺灣合唱音樂所作的努力,也可聽到臺灣合唱作品創作的進步。從和聲的使用,到節奏乃至人聲的運用都更加的進步與成熟,除了無伴奏的合唱曲外,鋼琴伴奏的部分也更加的多元:陳欣蕾《Novel Sphere》陳欣蕾的《Novel Sphere》,選用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鉅著《浮士德》(Faust)的第一部為詞,混聲合唱搭配澎湃磅礡如管弦樂般的鋼琴低聲部快速音群;黃俊達的《山水、鳥語與鐘》則是用鋼琴展現出國樂器與大自然的聲響效果,搭配上無言歌(vocalise)的人聲合唱,宛如鳥鳴的口哨聲與雄壯如萬馬奔騰的聲響,讓人有如置身于壯麗潑墨山水畫中的幻覺。而來自多元文化背景菲律賓的帕敏圖安(John August Pamintuan)所創作的《臺灣風情畫》,則是巧妙地將客家山歌與排灣族古謠搭配上西洋的和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聽起來雖是平行的兩條旋律線,但卻無衝突與違和感。
合唱團的表現,就聲音上來說,聽得出來團員都是經過挑選的,部分團員還是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的背景,聲音的品質自然不在話下,聲部間的和諧也相當恰當。或許是為了製造出扎實雄壯的音響效果而過分地強調中音域的張力,大量使用胸腔與喉腔共鳴下,整場女高音聲部在中音域的表現相當突出,但到了高音域卻顯得沈重無比,少了頭腔共鳴的空靈與輕巧,而在樂曲收尾延長的的地方也明顯地出現音頻偏低的問題。而《臺灣風情畫》中客家山歌的部分,作曲家在男高音聲部所保留的客家山歌弦律,也因男高音使用了純美聲的唱法,而少了山歌該有的高亢且嘹亮音色。整場音樂會中,合唱團的聲音大小及張力變化都有,偏重技巧性的詮釋方式,在音樂性方面卻可惜地略顯不足,使得在和聲與調性的轉換間,以及歌詞意境的詮釋上顯得尚有加強的空間。
另一個合唱團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合唱團員的咬字了。無論是在國內外的聲樂訓練中,對於語文的掌握都是相當重要的,一首歌曲要感動人,除了旋律優美外,還要讓觀眾聽得懂所唱為何。或許是演唱自己所習慣的中文,所以覺得根本不需要下功夫;也或許是因為新世代的人們都習慣以手機簡訊或電子郵件相互溝通,少了說話的機會;明明唱的是中文歌曲,聽起來卻如陌生的語言一般,需要努力地對照節目單才知道歌詞為何,唱到哪裡;當然也可能為了遷就於美聲唱法而犧牲了中國語韻之美。但中國詩詞之美,除了意境外,語韻本身也是相當重要的,否則詩人在創作之時就不需要強調押韻或對句了。中文的發音複雜是每個學聲樂的人都知道的,但若能仔細地分析字頭、字腹、字尾,並適當的運用子音阻氣、母音延長、尾韻收尾,不但可以讓觀眾聽到清楚的歌詞,對於字詞本身的詮釋也能大大的加分;若能充分地運用,還能夠有助於歌者發聲與做出更多的音色變化;咬字與斷句清楚後,才能更進一部地在樂句的處理上,更條理分明。
好的音樂作品需要好的詮釋者才能夠推廣出去,這場音樂會中我們看到了新生代臺灣作曲家在合唱音樂所作的嘗試與努力:在既有的西方作曲基礎上,融入不同國家民族的音樂元素,創作出跨文化的新作品,而在新的人聲效果上也嘗試更多的創新。雖然在合唱團的表現上尚有精進的空間,但整體來說,還是讓聽眾聽到了臺灣合唱音樂的創新與進步,在眾多合唱團嘗試跨界與尋求演出模式創新的潮流中,仍有人持續堅持這表現人聲之美的合唱音樂。
《新世代的聲音》
演出|台北愛樂室內樂團
時間|2014/11/10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