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計算錯誤的根號習題《路人開根號》
9月
04
2012
路人開根號(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1次瀏覽
吳政翰

2012/09/01 14:30

黑眼睛跨劇團此次推出的製作《路人開根號》,將人生以數學「開根號」的概念作為出發點,陌生個體相互碰撞,進而可能達到「加乘」效果。幾個看似不相干的陌生人在一次機緣巧遇下,生活產生了奇妙的交集,角色們(或者是身為觀眾的我們)位於這個交集點,如何看待這些非我的陌生路人以及如何反過來重新省視可能早已陌生的自我,因而成了本劇所欲探討的主題。

導演很巧妙地把這齣和「路人」有關的戲移至劇場之外,每個場次的地點都不同,有咖啡店、餐廳、書店,甚至在公車上,跳脫於一般觀眾熟悉的鏡框式舞台或黑盒子劇場之框架,將劇場帶入生活中,從生活中檢視戲劇。這些概念發想都很不錯,可惜的是,這齣所標榜的「有機實驗劇」卻反將自己囿限在另一個保守框架裡,使得成果既不有機也不實驗,讓人大失所望。

我所觀看場次的演出地點是在專賣外文書籍的書林書店,觀眾就坐在書店裡平時會擺設的小椅子上,觀眾席十分擁擠,演員即在所設定好的觀眾席前不到一公尺處表演,因此觀眾與觀眾之間以及觀眾與演員之間是近乎零距離的,導演藉由縮小這樣的物理空間,讓在場的一堆陌生人看似有所交集。幾位演員在演出開始前,氣定神閒地在書店中遊走或工作著,就好像大家很自然地「生活」在這個空間,一切事件也都自然地「發生」,將這齣戲很自然地「有機化」。

然而,一切的表演都是設定好的,所有的事件也不是現場發生而是安排好的。在這個自然而成的空間裡,任何一點表演的刻意都會失真,演員們很用心地讓我們看到他們好像很自然的演出,想藉由直接談話、談心的方式拉近和觀眾距離,但身為觀眾的我們卻從頭到尾都疏離地在「看戲」,演員始終是演員,觀者還是觀者,身旁的陌生人依舊是陌生人。這樣一來,這個迷你製作的戲劇形式依舊困在傳統的框架裡,表演空間也不過就是從一個密閉劇院轉移到另一個封閉空間。

劇情中的交集點亦十分刻意,彼此不相識的路人莫名地向對方提出一連串冒昧甚至冒犯的問題,各角色的互動模式也是如出一轍,更讓人不解的是,角色所有的挫折和焦慮竟可以輕易地就釋懷,劇中可能有的衝突或危機也迎刃而解得完全不費工夫;幸而在這機械般的反覆過程中,有音樂的加入帶觀眾神遊到另一個世界,稍稍沖淡戲裡因「刻意的自然」所衍生出的種種尷尬。更可惜的是,在整個演出過程中,大約有兩位逛書店的客人匆匆經過,演員們卻完全避開他們,絲毫沒有想要和這些真正的「路人」進行「開根號」,以更直接、即時的方式,來使這個演出能夠達到真正的「有機實驗」。

創作者試圖在劇情中融合時事,對許多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手機、臉書的過度依賴)、違反社會公平正義的現況(反核、勞工剝削等議題)作出批判,此舉值得欣賞,不過植入議題的手法仍過於刻意且生硬,使本劇是社會感有餘,戲劇感卻大顯不足。因此,最後開根號習題的結果如何?我想可能得重新驗算。

《路人開根號》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
地點|台北市書林書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