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管舞做為自我追尋的進路《我叫......Eric》
7月
01
2020
我叫……Eric(她的實驗室空間集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8次瀏覽

陳祈知(專案評論人)


鋼管舞(Pole Dance)做為藝術表現的文類(genre),如何能夠成立?這句話彷彿是在質問鄧肯(Isadora Duncan, 1877–1927)赤足裸身之舞能否被視為藝術。任何具有超越性的藝術,都以孤傲之姿叛逆前賢的規範與既有的價值體系,在其發展之初甚至是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鄧肯之舞是其一,鋼管舞亦是其一。

當武漢肺炎疫情在臺灣趨緩之際,依循相關規定,劇場觀眾席終於不需再採梅花座了,民眾的生活也逐漸回到常軌。英文名為Eric的鋼管舞舞者林詳宸,協同導演陳侑汝和舞者/演員曾智偉,以及其他創作者與工作人員組成的製作團隊,於劇場活動甦醒時分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推出舞作《我叫......Eric》(I Am......Eric, 2020)。演後座談時,林詳宸表示,前來觀舞的觀眾人數超乎他們所預期,亦不乏特地從臺北南下觀賞此作的專業劇場工作者、藝術節策展人,令其製作團隊成員感到相當驚喜與感動。

舞者曾智偉從觀眾席左側走道後方出場,腳步聲鏗鏘而篤定。戴著面具的林詳宸宛如鬼魅般的身影則從右上舞台出場,兩人沒有交會,卻又隱約感知對方的存在。右上舞台放置一張椅子,椅子上有一本書。看似上班族的曾智偉下班回到家,脫掉白襯衫、黑西裝褲、黑皮鞋,換上輕便的家居服,背心、內褲、短襪,拾起椅子上的書本,站上椅子扭開燈泡,坐下來在椅子上看書。林詳宸站在曾智偉後方,幾度取走曾智偉手上的書,場內忽然發出轟隆聲響。曾智偉與林祥宸彼此互映,但他們的權力關係不對等,兩人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糾結與拉扯,象徵自我與本我的歧異,也暗示他們其中一人是過去的自己,另一人是現在的自己。接著,聚光燈投射在林詳宸身上,他爬上鋼管,立刻滑下來。燈暗,林詳宸退場。曾智偉走到中下舞台,站在聚光燈下,就著麥克風唸起書本裡的一段文字。於不同的段落站在舞台不同的位置唸著同一段文字或其前後文,在《我叫......Eric》裡至少出現三次。

日復一日,曾智偉又要出門上班了,他穿上白襯衫、黑西裝褲,照著一面無形的鏡子整理儀容,還擺起健美先生般的姿勢,打量鏡中的自己。他的演技相當純熟,表情細膩。曾智偉又坐在椅子上看書,林詳宸出現在他背後,向前伸手為他扣上襯衫的扣子,但曾智偉馬上又解開被扣好的扣子,冥冥中知道林詳宸的存在。林詳宸取走曾智偉手上的書,書本在空中盤旋飛翔,有時林詳宸和曾智偉又有如鏡裡鏡外的同一個人,互相照映,互為表裡;此時音樂的氛圍緊張懸疑。隨後,曾智偉坐在一旁打字,甚至連躺在舞台上都在打字。已取下面具的林詳宸則攀上鋼管,跳起鋼管舞。他的舞藝精湛,身姿妖嬈,身體與容貌都非常美,有時他舞鋼管時,足踩高約二十至三十公分的白色厚底高跟鞋,高跟鞋向來是具有性魅惑的物件。接著換曾智偉上陣跳鋼管舞,顯然他是個初學者或生手——或者他其實是初學鋼管舞階段的林詳宸。當他們輪流用毛巾擦拭鋼管上的汗水,配合燈光將他們的影子放大投射到天幕,儼然撫摸著一柱陽具的動作,充滿性暗示意味。【1】


我叫……Eric(她的實驗室空間集提供/攝影林育全)

林詳宸退場。黑暗中,曾智偉接了一通母親打來的電話,詢問他端午節是否回家吃粽子。他含糊以對,態度有些敷衍。掛斷母親的電話,燈亮,曾智偉捧著一個紅色的盒子,取出一雙造型極為誇張的紅色繫帶高跟長靴——靴子長至膝上約二十五公分,膝蓋的部位是護膝,底部極厚的鞋跟高約四十公分,必須將鞋子前面的繫帶一路由下往上綁好。曾智偉坐在地板上,表情略帶興奮,勉力穿上那雙繫帶高跟長靴,繩帶綁到一半,母親的電話又來了,一樣問他回家過端午節的事。他一邊綁著鞋帶,一邊告訴母親,自己正在學跳舞,「就運動啊!」卻不願透露自己正在學的是鋼管舞,此時我恍然大悟,林詳宸出場時戴著面具的原因,就是他不願讓人知道他在學鋼管舞,彷彿與情色舞蹈頗有淵源的鋼管舞是不入流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現今的鋼管舞結合舞蹈與體操,實為一項高難度的表演藝術。掛上電話,曾智偉好不容易穿好一隻高跟長靴,就迫不及待起身走路。穿上這隻鞋,連站立都有困難,更何況走路,甚至跳鋼管舞。曾智偉以其僅穿著一隻高跟鞋的變形身體擺出各種姿勢,他不知道什麼樣態能夠代表他自己,試過幾回之後,他小心翼翼地走入後台。最後,以林詳宸獨自表演鋼管舞做結——他攀上鋼管,將身體往外拋出去、延展身體、旋轉、勾腿、倒掛,做出形同水上芭蕾舞者之姿,一切漸漸歸於沈寂。

不得不提及曾智偉三度唸出他捧讀的書中字句:「展品二。這是一本機場書局與『成人』書店出售的攝影集⋯⋯一望而知其趣味在於性,而不在於學術。它的封面已很坦白。⋯⋯就像在色情雜誌上的書價貼紙一樣,像是嘲弄又像向檢察處致意,又正好遮著模特兒的私處。現時流行對制服的幻想,它們暗示團體、秩序、身份、能力、合法權威,合法使用暴力。」【2】這段話語並非虛構的文字,其文本出自蘇珊‧桑格塔(Susan Sontag, 1933–2004)論述七位思想藝術大師的著作《土星座下》(Under the Sigh of Saturn, 1980),其中探討德國紀錄片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 1902–2003)其人其作的章節〈迷人的法西斯〉(Fascinating Fascism)。「《土星座下》一書乃是蘇珊‧桑格塔以犀利且深具共鳴的筆調,將主流之外、拒絕歸屬的純粹心靈,推移到思維的最前線」,【3】〈迷人的法西斯〉更是著眼於蘭妮‧萊芬斯坦的政治不正確,及其影像作品中的情慾流動與負面書寫,而這些主流價值以外的體現,都回應了舞作《我叫......Eric》本身,暗示鋼管舞不被涵蓋於藝術的範疇。

舞作名稱之所以是《我叫......Eric》,旨在闡述林詳宸以學習鋼管舞做為進路(approach),認識自己,進而與各個階段的自己對話的過程,這正是確認自己叫做Eric的契機。導演陳侑汝也曾短暫學習鋼管舞,她體認鋼管舞在練習時一定必須透過不斷地重複以精進技巧,不斷遭受皮肉的創傷與痛楚,表演時才能夠做到極致,而這種重複與疼痛就類似〈迷人的法西斯〉提到的狀態,皮肉受創可以達到性靈昇華。然而《我叫......Eric》在探討Eric林詳宸的身份認同與自我追尋,這個部分並沒有談得很清楚,這是較為可惜之處;可貴之處則是將鋼管舞劇場化,讓觀眾認識鋼管舞不同的可能性。此製作規模不大,但作品相當完整與成熟,觀眾的反饋也很熱烈,著實令我欣喜。


註釋

1、具有性暗示意味的舞種不在少數,例如:日本舞踏金粉秀是一種變相的色情;中東肚皮舞舞者直接以身體挑逗觀眾。某些國家的某些傳統舞表現陽具崇拜或女陰膜拜的動作,藉以祈求子孫繁衍、五穀豐穰;2002年新舞臺「新舞風」邀請印度「香卓里卡舞團」(Chandralekha and Dancers)來臺公演《肉身/慾‧火》(Sharira – Fire and Desire),那是我觀賞過最色情的舞蹈表演,因為男舞者從頭到尾都在向女舞者進行女陰膜拜。即使如芭蕾舞女舞者身穿tutu裙,跳舞時露出臀部與腿部,也是因為芭蕾舞創始期,歐洲王公貴族愛看女人身體平常不會外顯的部位,因此才將tutu裙設計得那麼短。

2、摘錄這段文字不完全符合演出時曾智偉唸出的書中內容,僅憑我觀賞演出時的記憶擷選〈迷人的法西斯〉章節中的字句,如有不切合或遺漏之處,懇請《我叫......Eric》製作團隊諒解。

3、請見麥田出版社《土星座下》2020年4月三版一刷書封封底文案。

《我叫......Eric》

演出|林詳宸與團隊
時間|2020/06/20 16: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