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空間的陰霾《深淵Abyss》
12月
27
2017
深淵(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1次瀏覽
白心彤(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進到劇場裡,彷彿踏入了另一個空間裡,整個劇場以及觀眾席上方佈滿了繩索,有如求生繩索般,舞台中央垂吊繩索四方形的檯子,像是籠子又像監獄,有些繩索上掛著白色衣服以及白色布,搭配四個角落所照射的綠光,有著詭異和神祕感的視覺效果。這種讓人馬上可以沉浸在整個劇場裡,就如同陷入深淵,困在其中被深深的著迷,我想這就是編舞者所要傳達給觀眾的深淵意境中吧。

安靜的氛圍下,小鼓聲響起,如士兵進場的音樂,似乎引領著舞者進場。而舞者從後觀眾席後方兩側以及舞台四個角落分別以爬行、跨腳的方式緩慢進入舞台中,彷彿爬蟲類動物。舞者們圍者那似籠子的四方形檯子,不斷的看著籠子裡頭,眼神充滿著好奇的眼神,不知不覺舞者陸續地進去入裡面,像是被某種力量吸引進去的,接著不斷的擠壓,不斷的往上爬,他們渴望的臉部表情,彷彿上方是通往自由的出口,想要逃出,但是似乎逃不出。舞者背對著背,手牽著手,不管是雙人舞或任何動作變化,手依然牽在一起,呈現出他們的團結,不管發生什麼事,依然是在一起的。

慢慢的繩索被一條一條解開了,特別的是檯子後面那排的繩索解開後,彈出了紅黃藍的褲子掛在繩索上,利用橡皮筋的彈力所呈現瞬間特別的視覺效果。舞者們分別穿上各種顏色的褲子,身體開始抖動,彷彿那件褲子充滿著靈性,像是乩童被上身一般開始抖動。頭前後擺動,腳踩踏地板發出聲響,手自然地放在大腿兩側並且拍打,像是鳥一般的揮動著翅膀,似乎從爬蟲類變成了另一種鳥禽類動物。在四方形的檯子上,像是在爭奪似的,他們互相推擠將其他人推下檯子,彷彿唯獨站在上面的才是老大,互相爭奪。反射出現實生活中的人類也是如此,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因為自私貪婪,所產生人與人的競爭。

留在正中央的舞者,不斷以腳踢的方式將所有舞者踢開,開始發瘋似的動作,瘋到了極致,最後跪在地上抱著頭,用手拍打著頭。如經過激烈的爭奪後,所獲得勝利而感到興奮至發瘋一般。而旁邊一位舞者雙手握著鞋,雙腳踩在舞者身上,而地上舞者不斷的想要掙脫。與前段的比較下,前還享受著勝利,後被壓制在地,呈現極度反差的感覺,這是為了利益而背叛同伴的下場嗎?而其他舞者卻在旁靜靜地注視著他們,像是冷眼旁觀,反射出人性的冷漠。最後穿上白色衣服,雙手被繩索綁著,不斷想掙脫,想往上爬,掙脫到無力,似乎呈現出不管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洗清因為自私所犯下的錯誤。

肢體上,利用最直接的表達,以專業又不失一點小趣味的大膽獨特創作方式帶給觀眾。尤其在從爬蟲類轉換成鳥禽類的那段,編舞者沒有給予太多的複雜動作,用最簡單的肢體呈現,讓觀眾清楚明瞭編舞者所想要表達的動物是什麼。在音樂與空間上,現場演奏的方式搭配舞者的呼吸、動作、張力,整個舞台設計,更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整個舞作的真實感與震撼感提升了很多。這齣舞作,利用簡單明瞭的爬蟲類以及鳥禽類動作,再轉化成人,呈現出人的出生過程、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競爭以及人性的醜陋,編舞者似乎想挖出人的內心,同時也讓觀眾可不斷的反思。當陷入在同一個深淵裡,每個人都是想努力地往上爬的那個人。

《深淵Abyss》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17/12/o2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舞者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編排手法,來闡述說明著人類從禽獸轉化為人的一連串轉化過程中「枷鎖」是一直存在著。所有生命皆銬上枷鎖,所有生命都要受到各種相互依靠、爭奪、利用、犧牲。(董彥伶)
1月
04
2018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