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空間的陰霾《深淵Abyss》
12月
27
2017
深淵(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5次瀏覽
白心彤(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進到劇場裡,彷彿踏入了另一個空間裡,整個劇場以及觀眾席上方佈滿了繩索,有如求生繩索般,舞台中央垂吊繩索四方形的檯子,像是籠子又像監獄,有些繩索上掛著白色衣服以及白色布,搭配四個角落所照射的綠光,有著詭異和神祕感的視覺效果。這種讓人馬上可以沉浸在整個劇場裡,就如同陷入深淵,困在其中被深深的著迷,我想這就是編舞者所要傳達給觀眾的深淵意境中吧。

安靜的氛圍下,小鼓聲響起,如士兵進場的音樂,似乎引領著舞者進場。而舞者從後觀眾席後方兩側以及舞台四個角落分別以爬行、跨腳的方式緩慢進入舞台中,彷彿爬蟲類動物。舞者們圍者那似籠子的四方形檯子,不斷的看著籠子裡頭,眼神充滿著好奇的眼神,不知不覺舞者陸續地進去入裡面,像是被某種力量吸引進去的,接著不斷的擠壓,不斷的往上爬,他們渴望的臉部表情,彷彿上方是通往自由的出口,想要逃出,但是似乎逃不出。舞者背對著背,手牽著手,不管是雙人舞或任何動作變化,手依然牽在一起,呈現出他們的團結,不管發生什麼事,依然是在一起的。

慢慢的繩索被一條一條解開了,特別的是檯子後面那排的繩索解開後,彈出了紅黃藍的褲子掛在繩索上,利用橡皮筋的彈力所呈現瞬間特別的視覺效果。舞者們分別穿上各種顏色的褲子,身體開始抖動,彷彿那件褲子充滿著靈性,像是乩童被上身一般開始抖動。頭前後擺動,腳踩踏地板發出聲響,手自然地放在大腿兩側並且拍打,像是鳥一般的揮動著翅膀,似乎從爬蟲類變成了另一種鳥禽類動物。在四方形的檯子上,像是在爭奪似的,他們互相推擠將其他人推下檯子,彷彿唯獨站在上面的才是老大,互相爭奪。反射出現實生活中的人類也是如此,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因為自私貪婪,所產生人與人的競爭。

留在正中央的舞者,不斷以腳踢的方式將所有舞者踢開,開始發瘋似的動作,瘋到了極致,最後跪在地上抱著頭,用手拍打著頭。如經過激烈的爭奪後,所獲得勝利而感到興奮至發瘋一般。而旁邊一位舞者雙手握著鞋,雙腳踩在舞者身上,而地上舞者不斷的想要掙脫。與前段的比較下,前還享受著勝利,後被壓制在地,呈現極度反差的感覺,這是為了利益而背叛同伴的下場嗎?而其他舞者卻在旁靜靜地注視著他們,像是冷眼旁觀,反射出人性的冷漠。最後穿上白色衣服,雙手被繩索綁著,不斷想掙脫,想往上爬,掙脫到無力,似乎呈現出不管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洗清因為自私所犯下的錯誤。

肢體上,利用最直接的表達,以專業又不失一點小趣味的大膽獨特創作方式帶給觀眾。尤其在從爬蟲類轉換成鳥禽類的那段,編舞者沒有給予太多的複雜動作,用最簡單的肢體呈現,讓觀眾清楚明瞭編舞者所想要表達的動物是什麼。在音樂與空間上,現場演奏的方式搭配舞者的呼吸、動作、張力,整個舞台設計,更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整個舞作的真實感與震撼感提升了很多。這齣舞作,利用簡單明瞭的爬蟲類以及鳥禽類動作,再轉化成人,呈現出人的出生過程、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競爭以及人性的醜陋,編舞者似乎想挖出人的內心,同時也讓觀眾可不斷的反思。當陷入在同一個深淵裡,每個人都是想努力地往上爬的那個人。

《深淵Abyss》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17/12/o2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舞者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編排手法,來闡述說明著人類從禽獸轉化為人的一連串轉化過程中「枷鎖」是一直存在著。所有生命皆銬上枷鎖,所有生命都要受到各種相互依靠、爭奪、利用、犧牲。(董彥伶)
1月
04
2018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