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這些嘗試,值得鼓勵,也希望能引導觀眾對劇場有更深切的期待,但,或許是因為台灣當代劇場「非政治性」的性格特色,創作者在素材與形式的選擇上,對觀眾參與的期待與設計,都較為保守,避免太過尖銳的提問或衝突,或者以娛樂的訴求減輕對觀眾(或演出者)的心理負擔,《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範例。(陳正熙)
10月
12
2020
3789
3月
18
2019
1289
《月夜情愁》在編寫上掌握了臺灣的早期歷史的風貌,試圖藉由「虛」與「實」的呈現重現歷史的真實樣貌,讓坐在臺下的觀眾能夠從劇中理解自身文化,並激起老一輩觀眾們的共鳴。(林立雄)
4月
16
2018
2628
演出的四位演員都曾有更需自然寫實的電影(視)表演經驗,然而於舞台上的考驗即是除了演員與角色同時「在場(présent)」的相互讓位的狀態外,更是對於空間當下任何「行動(mouvement)」的自然度展現。(李旻原)
10月
28
2013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