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迷惘於愛情之中《Closer情迷》
10月
28
2013
Closer情迷(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1次瀏覽
李旻原(法國里昂盧米埃(第二)大學文學暨藝術博士)

某方面而言,現代劇場的藝術性主要建構於二十世紀反自然與寫實主義的發展,特別對於亞陶(Artaud)所謂棄絕經典文本與純劇場語言的理論實踐追尋之中。然而自然寫實的演出雖然依循著西方以劇本為主的傳統,並較廣受一般大眾的理解喜愛帶來商業性的利益,但我們卻也無法否定它的藝術價值,特別在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將演員的弔詭性重新系統化之後,訓練演員的演出成為「把自己重新創造成活生生的人」的技(藝)術,這讓看似平凡的自然寫實表演,更增一份藝術性的精神存在。

如同國內各「大劇場」,綠光劇團長久以來都以寫實性的演出為主要美學,在這樣的演出架構之下,劇本本身即成為重要的元素之一,待觀導演與演員如何依照劇本文字中給予的情節場景、主題動機來於舞台上詮釋。在國內編劇仍未受重視與不足的情況下,也為幫助國內劇場與觀眾能欣賞國外優秀的劇本,綠光於是推出世界劇場系列作品。《Closer情迷》是由劇作家派屈克馬勃編寫,依劇作家自述關於劇本創作的想法:「不只有愛情,還有談戀愛時的猜忌、大男人主義、我們向親密愛人說的謊言,以及有些人是如何利用別人尋找自我,發覺潛藏在心中的個人價值所在。」1997年倫敦公開演出後,即獲得勞倫斯奧立佛/BBC最佳新戲劇獎以及倫敦劇評人協會大獎。

這樣的肯定已確定了這劇本於寫實性的演出下,提供的創作基礎已是非常穏固,導演林于竣並無大膽改變提出新意而「完全按照它原來的劇本下去製作這齣戲」,重點將落於演員是否能如劇本編寫的情境,「如實」演出每個角色中編劇賦予的情感人性,自然寫實主義的藝術性難度,也就在於演員的一切表現都需要「把自己重新創造成活生生的人」來說服觀眾去相信眼前所見,隨著舞台的節奏變化,讓所有在劇場空間的人、事、物都能一同進入建構的戲劇幻覺之中。

演出的四位演員都曾有更需自然寫實的電影(視)表演經驗,然而於舞台上的考驗即是除了演員與角色同時「在場(présent)」的相互讓位的狀態外,更是對於空間當下任何「行動(mouvement)」的自然度展現。集理論與實務於一身實力派演員姚坤君,情感的展現轉折與動作的自然細膩,的確對於角色的詮釋到位,讓筆者能隨她的言行舉止「自然」地相信所扮演的安娜正活於舞台上,何豪傑的演出也非常自然成熟,呈現在愛情遊戲之中,掌控著規則而享有一切慾望的男性賴瑞,吳定謙與張鈞甯對於角色丹與愛麗絲的演出也都有一定的水準之上,只是表演雖然自然,但還是仍無法逃出「舞台外」的自然度,如果寫實主義的藝術性是在於「把自己重新創造成活生生的人」,這二位較年輕的演員缺的也許只是更多活生生的生命經驗。

總而言之,國內所謂「大劇場」於經營與創作的層面上多半都有一定的資源與水準,這也是該團二十年來辛苦經營值得肯定的成果,於現代劇場裡寫實的表演總是伴著象徵的舞台裝飾,讓觀眾能於這二者美學的融合,透過娛樂與藝術的方式,享受劇場別於電影的空間現存感,也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因為「在場」,所以更能將劇作家透過演員身體所活於舞台上的角色情節,省思對照於現實生活之中。

《Closer情迷》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3/10/26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