櫥窗式、場域性的城區舞蹈活動?「2025艋舺國際舞蹈節」
5月
14
2025
煽情之嘟(高偉恩aka跩姬寶貝Draggy Boo Boo提供/攝影山大王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次瀏覽

文 楊美英(2022年度專案評論人)

連續兩年造訪「艋舺國際舞蹈節」,一開始除了想認識一個「民間自發的舞蹈交流平台」,更大的興趣在於每年不同主題下徵集出線的「發展、進行中,具實驗性的舞蹈及肢體劇場作品」,如何散布於台北市最早開始發展的萬華區(舊名「艋舺」)的各個非典型劇場空間,在三天內「邀請觀眾一同用身體舞步艋舺」。【1】

以個人觀演體驗,在既有的規劃時程、規格和個人體力腳程下,即使徒步(奔走)兩天,並無法看到表上的全部節目;僅能整理所見所感,試著理解一個來年即將邁向第八屆的城區舞蹈活動之中,與在地生活場域或是現地表演創作美學之間,展示了什麼樣的關係或態度?

琳瑯滿目,羅列多元展演

首先,從節目表所見,於今年舞蹈節的週六日兩天,扣除主場館的萬座曉劇場,合計五十個演出,發生於十三個場地,包括現代舞、原住民舞蹈、新馬戲、共融創作等不同類型、主題,猶如萬花筒,吸引著手持「護照」的觀眾們各自按圖索驥,前往欣賞。

一如此舞蹈節策展人鍾伯淵所言「2019年艋舺國際舞蹈節初始僅以非劇場空間為號召」,對照今年的演出地點,與去年相似,大致可分為三類:一,室內的表演空間,有糖廍文化園區A倉、西園29服飾基地等,前者的《舉起手指向星辰》,加入了物件和影像共舞,為黑盒子演出效果取向;後者則是借用一樓門內的一角,自備低頻聲響播放,進行了一段悠緩細膩的獨舞《未完成》,背景可見隔壁室內的人台和線軸等,回應觀眾所在的萬華地區曾有的產業歷史特色,倒是成了遙遠而無關聯的背景。二,戶外的表演空間,像是和平青草園、糖廍公園,以及去年頗多演出的艋舺公園廣場,大致屬於綠草如茵、平坦開闊的觀演基地,像週日午後三點在和平青草園,在草地上增設的一個平台上,接力呈現了《一嶼》與《假想敵》。《一嶼》中先上場的白衣現代舞者互相以各種方式進行拉扯、攀爬等,同時保持著不平衡狀態的伸展使力,氣息專注而內斂凝定,彷彿自外於舞台所在週遭的車馬喧囂;相形之下,開演前先以麥克風跟現場觀眾招呼的《假想敵》,達到了親民效果,然後在新馬戲的基調上,兩位男舞者與一張桌之間的肢體表現,兼具了日常生活的肢體語言和人際關係想像,完成簡要而有力的表演敘事。

三,若干建築物內部或是側翼附屬的空間,例如華江整宅天橋、新富町文化市場,都頗有特色。以一對年輕男女共舞的《Human Dance》(騰舞製作)為例──讓有限的觀眾密切聚集於新富町文化市場的長型天井,摩肩擦踵的同時,一起欣賞從生活中的行走、攜手快步、追跑、擁抱、推拉等動作串聯成的舞蹈,有如輕盈頓折的日常敘事,流動於圓弧狀的天井內,與建築本體線條相映成趣,美感清新、詩意迴旋。

未完成(許海文提供/攝影林仕杰.)

創作初胚的櫥窗式大秀?

對應近年臺灣各地越發普遍的「非典型劇場空間」演出活動,漸漸發展出不同的創作美學生態;以表演文本與空間運用的關係而言,感覺整個艋舺舞蹈節的節目大多屬於「替代空間」的概念,因為表訂一個作品通常被安放在兩個不同的地點。如前述《未完成》,翌日改於龍山文創基地「曉黑箱」,雖然同屬室內場地,可是現場空間視覺構成截然不同;又如週六下午三時於糖廍公園一方青青草地上展開的《靜音地帶》,邀請觀眾與植物一齊放鬆呼吸,感受靜謐與舞者的互動,充分善用現場公園的戶外環境條件;到了週日則是改於「新富町文化市場小露臺」演出,可惜自己錯過了,無法具體比較,但也實在好奇在表演現場與環境氛圍的迥異之下,這個作品將有如何的調整和表現?

以此延伸,舞蹈節的整體內容看來什錦豐盛之餘,若是以表演文本之於舞台場面調度、空間運用、情境氛圍與觀演關係營構等方面,通常不同的空間(尺寸或類型)自有不同的考量。因此,根據這兩年觀察節目的行程,著實好奇每個演出的創作與表演者如何在短促的時間壓力下,進行快速轉場換場,面對並融入相異的空間條件?

或者,進一步可以據此理解也回應這個舞蹈節的重點之一,即是在於提供許多年輕或進行中的創作,有如置放櫥窗式的大秀,得以在初坯階段與觀眾有所交流,也有利創作者獲得另一種中途站自行檢視的機會,甚至有機會讓作品再踏上下一段里程。一如今年在「國際交流」單元展演的《轆轤》與《速寫系列1〡近他方,在見與不見的地理(劇場版)》,恰巧我去年在兩處戶外地點都有看到其演出,它們幸運上榜,轉進今年的主場館。

不過,除此「轉進」的可能性以外,筆者相信,演出空間的狀態,不僅與創作表演團隊有關係,也不容忽略對其中觀眾存在的影響。以自身經驗,今年於龍山文創基地──位於龍山寺地下街B2,表演場地設於長排開放式店鋪的其中一個隔間【2】,使得觀演過程不免充斥周邊各種活動產生的聲響雜音。以《徒途》與《Feel Together:百合》為例,創作團隊各自使用黑布隔出表演場所,明顯意圖打造一處臨時性的專屬舞台;但是,無論作品本身意涵或動作語彙完成度何如,作為觀眾的我,觀演同時不斷接收從表演地點外面的環境傳來各種干擾雜訊(如:年輕人練舞等),讓人疲於應付,深感這樣的觀演環境並不友善,留下心中遺憾。

不只是舞台背景的場域性思維?

整體而言,當一個表演被放到了非典型劇場的空間,除了舞台區域的設定,包括觀眾的所在、與演員之間的距離等,都會影響觀賞品質,以及作品與觀眾的交流。

今年的觀演經驗中,個人以為,發生於華江整宅天橋的《煽情之嘟》,最為驚艷。一開始,工作人員在天橋一端驗票,再帶領觀眾走向另一端,或坐或站地圍繞著變裝完成、定位已久的表演者高偉恩/跩姬寶貝。然後,他演出「一名平庸的變裝皇后想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表演者的故事」,運用現場的長椅、窄廊,自然地展開了一場獨角戲。通過抑揚生動的獨白,觀眾漸漸走進了一篇身分認同的生命敘事;劇中,導演高偉恩安排工作人員在最初及收尾時邀請不同的觀眾讀出兩段文字,豐富了角色傳達的情感層次,雖說隨機代言的觀眾未必口白全部清晰,但當下仍被其中一些語言感動:「我的身體是大地,卻從不屬於我。我的語言是身體,可身體是他人的決定。我的性別是語言賦予的,但被賦予了信仰。我是我,也不是我。」【3】

煽情之嘟(高偉恩aka跩姬寶貝Draggy Boo Boo提供/攝影山大王攝影)

到了《煽情之嘟》的尾聲,襯著觀眾的口白,冶豔美麗的表演者獨自前行,邁下天橋,走到分隔島上踩步、舞動,讓二樓的觀眾看著婀娜的背影過馬路而消失在視線不及之處。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在交通號誌的燈光色澤裡,回扣了劇中角色所自道「他踏上了一段尋找煽情之嘟的旅程」。

末了,想起2024年在艋舺公園廣場一側,來自義大利的《Do around the world》以跳繩為表演形式,強調「透過跳繩的共振功率及聲響結合城市空間」【4】,性格精準的藝術展演,規律中偶有變奏。有趣的是,表演進行過程,突然馬路對面的龍山寺湧來進香藝陣,鑼鼓喧天,民俗生猛,頓時兩邊動靜迥異,異質的文化現象相映成趣。然而,當時的狀況是偶發的,可以讓我們從中有何體悟?一如策展人鍾伯淵於今年節目單所寫的動人提問:「我們要以何種思想、肢體舞動來回應土地?」或許可作為一種可能去路的未來想像,值得來年繼續觀察。


注解

1、本文簡介「艋舺國際舞蹈節」活動基本特色大致參閱以下網路資源:曉劇場,〈艋舺國際舞蹈節〉,國家文化記憶庫;〈【AQ視角】「WAVE潮」舞蹈、肢體、新馬戲來艋舺拚場! 艋舺國際舞蹈節多元徵件〉,廣藝基金會,2023.12.29。

2、可參閱〈基地簡介〉,龍山文創基地。

3、可參閱Draggy Boo Boo 跩姬寶貝,〈2025 艋舺國際舞蹈節《煽情之嘟》旅行版〉,instagram,2025.04.14。

4、摘錄自曉劇場臉書發文,2024.03.29;亦可參閱「繩索旋轉流動的虛幻重複性變成了一個不可阻擋的螺旋,將時間的現實融入儀式中。在動作練習開始之前即是舞蹈本身。當動作與儀式並存時,實際的動作本身開始昇華並轉化為一種象徵性的儀式行為,動作與表演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模糊了原本連接它們的路徑。作品的靈感來自法國版的跳房子 l'escargot,即用單腳跳躍完成向外和返回的運動。」──摘自〈Do around the World〉,艋舺國際藝術節。

《2025艋舺國際舞蹈節》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25/04/11-13
地點|萬座曉劇場、龍山文創基地、糖廍文化園區、新富町文化市場、華江整宅天橋、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和平青草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