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萬花筒,生命迴旋曲《青春》
12月
18
2024
青春(不二容戲劇工作室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3次瀏覽

文 楊美英(2022年度專案評論人)

「青春是什麼?」購票進場前,除了對此文學藝術恆久關注的創作主題感到興趣,也好奇劇場編導陳品蓉與二十至六十多歲不同年齡階段表演者共同完成的創作,是否會取材他們的青春年華記憶,描寫他們的年少時期,諸如愛情、友情、成長、憧憬、破滅等元素?同時,也是期待看到這六位不同背景脈絡、世代的表演者(其中包括舞台久違的劇場演員朱星朗、蔣薇華,近年漸露頭角的年輕表演者楊奇殷、劉俊德、賴思穎,以及資深國標舞者的劇場素人曲延化)將以何種形式完成這場演出,是否會類似近年各地常見、跨世代的生命故事劇場?

整個表演文本基本設定為一場舞會,然而,當演出開始,主持人一開口卻是「不好意思,很抱歉,還沒有開始」;接著,向觀眾正式表達歡迎蒞臨這場注滿青春、憂傷和喜悅的舞會活動後,卻又正經八百地宣佈,他保證這裡即將上演的戲碼將是千篇一律。這段話語之後也重複出現,當下讓我感覺到幾分自我解嘲,聯想起人生故事確實充滿太多缺乏新意的老生常譚之外,也像是創作者給觀眾的自報家門,自我揭露此次的創作手法,令人莞爾。

青春(不二容戲劇工作室提供/攝影林筱倩)

語言情境的流動與變奏

之後,整場演出內容採非線性敘事模式,主要分成兩大段:其一,從一段有如讀劇的呈現方式展開,旁白敘述:「燈亮。一男一女同時站在岸邊。想像他們的未來,風很大。沉默不語。沉默不語。兩人流下激動的淚水,熱烈擁抱,彷彿永遠不再分開」,後面以此模組為基礎,重複了多次,輪番換上不同的演員、語言(華語、廣東話),並讓角色們分次增加一點不同的對話,有如萬花筒一般折射出多種不同戲劇情景──從中,一開始,直接可理解為年輕男女約會的場景,後面增添了表現的差異和若干明確的年份數字,如:青澀的愛戀、生離死別的決絕、1949年的港口送別、高舉白布條抗議要回家的「沉默四十年」等等。

上述這段模組,讓人記憶深刻,在沒有完整寫實情節編撰的前提下,輪流現身的每個模組卻能堆疊出不同的角色情感想像,將此模組創造出有如萬花筒的豐富指涉;首先,或許是筆者的劇場觀演資歷使然,一開始直接對位至《暗戀桃花源》裡的「雲之凡、江濱柳」,然而後來發現可連結的戲劇情境不僅以愛情為核心起點,且穿越了上世紀的臺海兩岸情勢劇變、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開放兩岸探親前夕的老兵抗議現場等,可說敘事取材中歷史地理版圖的跨度不小,意圖展現的創作格局值得肯定;只是,在歷史巨輪快速輪番更迭前進的舞台上,與其連動的時代小人物的真實生命足跡和濃烈情感,是否會來不及清楚顯示給不同世代的觀眾們,應是我所擔心會發生的遺憾吧。

青春(不二容戲劇工作室提供/攝影林筱倩)

如果說前面的調性是悠緩的、懷舊的、浪漫的,那麼,表演文本的第二大段,相較顯得節奏快捷、混亂粗暴、變換強烈、又帶著哲思意味;表演進行過程,放入了許多數字的正數和倒數,像是年齡的遞增和剩餘生命的遞減,更以不同敘事形式重複著各種死亡方式,形同提供正視死亡課題的機遇;期間穿插著或短或長的故事,添上了更自由奔放的肢體起落和角色互動,例如:一位自稱二流演員的角色,一邊說著在各種類型電影中有一種怎樣都能活到最後的角色,同時和其他演員們以俐落精準的身體動作合拍共演出一個個有如格放的電影畫面。又如:一個在餐廳打工的年輕男人,長篇獨白說著自己住在潮濕的地下室,潮濕到床鋪被他經年累月躺出了一個人形,到最後,他和床上的人形躺在一起休息,輪流去打工。至此,劇場敘事內容回應了現實底層的辛苦疲憊,甚或觸及了生命存在的荒謬感。

青春(不二容戲劇工作室提供/攝影林筱倩)

凝視生命,打開劇場

作品進行至收尾,劇中女人長段抒情告白的最後一句:今天就是她所擁有的生命裡,最青春的一天。然後,全部表演者朝向舞台上一個草皮似的青綠區塊走去,風聲颯颯響起,接著涼風迎面吹來,是真實的涼風!因為,舞台前緣上方鎖定在支桿上的電風扇徐徐降下,朝著觀眾旋轉送風。備感涼爽之餘,也想到了第一場台詞中幾次提到的海邊離別、海邊的愛情、不知未來如何而吹著海風的角色們。於是,降桿這有如劇場拆台預備動作的技術設計,不僅回扣了語言敘事,更是掀開了表演敘事與日常經驗的隔膜,為此作品添增後設美感。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但,仍不禁期待假以時日推演,創作團隊有機會再次於劇場觀照生命記憶課題。

2024臺大劇場基地創作徵件計畫《青春》

演出|不二容戲劇工作室
時間|2024/11/10 14:30
地點|臺大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