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港口串起今世交流—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重啟連結Reconnect】
11月
21
2023
利澤好日子(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5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遷居宜蘭後,除了每年推出年度製作、或參與友團創作的跨界助拳,另一主力便是一年一度、已邁入第七屆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藝術家駐村計畫」。秉持著「偶戲圈就像個大家庭」的信念,呈現有別於官方機構的國際交流經驗,更積極拓展在地連結。2020年起受疫情影響,多聚焦於台灣創作者。隨著疫情終結,今年則以「重啟連結Reconnect」為題旨,集結說故事志工、素人演員,以及來自台灣、美國、加拿大、印尼與泰國的藝術家,呈現5場現場演出、1支偶戲影片播映、1場裝置互動演出以及2段行動故事劇場作品,既延續過往路線,也適時轉換步伐。 

相較於前幾屆都是分散演出,讓參與觀眾自行安排行程,此次【重啟連結Reconnect】將活動限縮為兩條路線。兩者唯一差別,是無獨有偶2022年製作《自私的巨人》台語版演出,抑或駐村藝術家工作坊二選一。路線規劃也可見其用心,比如一大早開場的「利澤行動故事劇場」,由兩組故事志工呈現在地環境特色與歷史緣由,像是利澤常見的水茄苳,夜晚開花如煙火般絢爛而短暫,或是過去當地多水災,因而養鴨業發達,而有了「鴨賞」這項知名土產。這些資訊,在觀眾接續觀看社區劇場《利澤好日子》成為重要背景,不再需要前情提要或刻意解說,而能快速融入素人大哥大姐們召喚記憶中的利澤生活場景。

露天劇場登場的《利澤好日子》,是由來自台南的楊美英,帶領利澤簡文教促進會成員共同創作演出。除了上述提到的水茄苳、養鴨外,開場如同裝置擺放的椅凳,由素人演員們一張張拿下,演繹飯後乘涼、曬菜、拜拜、釣魚等「曾經日常」的情境。演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素人演員們與土地連結的勞動與身體記憶,比如趕鴨所發出的聲音與動作姿態,呈現出來毫不扭捏,自然無比,彷彿這些或已消失的生命經驗,早已銘刻為身體的一部分,不須多做「扮演」。敘事情節似也呼應此點。當素人演員們感嘆過去「好日子」已不再,感傷情緒並未沉溺,卻隨即轉為積極──如當初號召鄰居一起趕鴨、插秧、現今再次聚集大夥種水茄苳,重塑向心力與身體自然的勞動,藉此繼續為後代留下些什麼。


利澤好日子(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來自美國的Chad Williams與Milissa Orzolek,以及來自印尼的Gaga Rizky作品,皆呈現出某種跨國/文化交流或在地經驗之滲透。Milissa Orzolek以氣候議題為發想的《We Need to Talk》與另位來自泰國的藝術家Jae Sirikarn Bujongtad共同演出,除了多元材質、物件操作等偶戲常見手法,並以象形字「日/風/雨/雲」呼應場景,更還特意藉由「翻譯」爭奪敘事主權,開場光是「Let’s talk about weather」一再被翻譯為「我們來談談暴風雨」就僵持不下。在談論氣候與人類行為相互關係之際,也讓「議題論辯」這件事多了一層微妙關係。

Gaga Rizky以印尼傳統草偶實驗的光影戲,放入大量台灣流行歌元素,為看似通俗八股的愛情故事增添波瀾壯闊。至於Chad Williams則在作品結合布袋戲與歐洲手套偶(這也是他近年來探索開發的技法路線),以「露營遇見狼」的簡單故事,實驗布袋戲程式化的手勢動作,比如生旦淨末丑的各自姿態,如何能在歐洲手套偶身上呈現獨特情緒效果。以上三個駐村案例,無論是素材直接取用、技法借用並加以發揮,抑或實際於文本探討跨文化的語言經驗,皆相當有趣地傳遞了創作者與駐地發生連結的關係。


We Need to Talk(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Emilie Racine以希臘神話冥后為主題創作《Perséphone》,則屬另一類型。此作原是2020年無獨有偶的交換駐村計畫,因疫情延期至今,作品也從演出轉作影片。但與其說是疫情期間現場演出暫停,不得不嘗試另種展示媒材,藝術家實是出於美學考量。Emilie Racine在映後座談表示:發展過程中,視覺風格漸趨超現實,加上真人操作的限制,反而藉影像形式得到更大創作自由。然而,疫情期間的線上交流,讓偶戲透過特寫與剪接,得以探索不同效果,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以《Perséphone》為例,大量的特寫更加凸顯女體戲偶的刺繡、織布質地細節,與荊棘所隱喻的基督教受難形象相互呼應;女性內在器官(卵巢、子宮等)與外在自然的變化牽連【1】,就感官體驗也更為直覺。 


Perséphone(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再度回到戶外空間,莊毅柔的裝置互動展演《港口對話》藉漢堡港與利澤簡港的跨時代通信,懷想歷史也回應當代世界之變。地面散落的小小貨櫃屋/盒,是創作者和利澤國中學生一起完成的小擺設。進場時,每位觀眾都會拿到一張寫有特殊任務的小紙條,必須找到特定場景貨櫃,並依照自己的詮釋與想像,將貨櫃移動、擺放至指定位置,由觀眾一同完成「場上preset」,演出才會開始。如此設定,等同於邀請觀眾成為演出設計的一部分、甚至是啟動者;為了完成任務,觀眾過程中也得以細細觀察貨櫃場景所乘載的空間地景與在地記憶。具創作者所述,這是她為「害羞的台灣觀眾」特別設想的互動情境;實際參與,倒也覺得相當有效,得以溫柔地帶領觀眾重回如今已不存在的港口,並透過港口擬人之通信,將人們(外地觀眾與在地居民)、文化、歷史與地方匯集。 


港口對話(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喘口氣後重拾腳步前進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藝術家駐村計畫」,相較於疫情前幾年的熱鬧盛大,甚至還與在地街區合作,封街辦園遊會,【重啟連結Reconnect】顯得小巧而親密。經過了一整天的行程,不禁讓人重新思考所謂國際交流、在地連結等駐村意義。在這裡,感受不到某種於外於內用力要「被看見」的焦慮與壓力,反而隱然傳遞著個人生活層面的日常綿密。演出作品多以小品為主,有的讓人驚豔,有的勇於實驗,也有的概念想法大於具體實踐,但都讓人確實感受時間積累的關係建立,竟也默默和利澤簡的港口歷史產生聯繫。


註解

1、冥后因女兒被冥王帶走,而讓大地陷入冬日般荒涼。

《【重啟連結Reconnect】 — 2023駐村藝術家計畫 Open Lab》

演出|莊毅柔、楊美英、Chad Williams、Emilie Racine、Gaga Rizky、Milissa Orzolek
時間|2023/10/15 09:30-17:00
地點|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東路37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