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港口串起今世交流—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重啟連結Reconnect】
11月
21
2023
利澤好日子(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7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遷居宜蘭後,除了每年推出年度製作、或參與友團創作的跨界助拳,另一主力便是一年一度、已邁入第七屆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藝術家駐村計畫」。秉持著「偶戲圈就像個大家庭」的信念,呈現有別於官方機構的國際交流經驗,更積極拓展在地連結。2020年起受疫情影響,多聚焦於台灣創作者。隨著疫情終結,今年則以「重啟連結Reconnect」為題旨,集結說故事志工、素人演員,以及來自台灣、美國、加拿大、印尼與泰國的藝術家,呈現5場現場演出、1支偶戲影片播映、1場裝置互動演出以及2段行動故事劇場作品,既延續過往路線,也適時轉換步伐。 

相較於前幾屆都是分散演出,讓參與觀眾自行安排行程,此次【重啟連結Reconnect】將活動限縮為兩條路線。兩者唯一差別,是無獨有偶2022年製作《自私的巨人》台語版演出,抑或駐村藝術家工作坊二選一。路線規劃也可見其用心,比如一大早開場的「利澤行動故事劇場」,由兩組故事志工呈現在地環境特色與歷史緣由,像是利澤常見的水茄苳,夜晚開花如煙火般絢爛而短暫,或是過去當地多水災,因而養鴨業發達,而有了「鴨賞」這項知名土產。這些資訊,在觀眾接續觀看社區劇場《利澤好日子》成為重要背景,不再需要前情提要或刻意解說,而能快速融入素人大哥大姐們召喚記憶中的利澤生活場景。

露天劇場登場的《利澤好日子》,是由來自台南的楊美英,帶領利澤簡文教促進會成員共同創作演出。除了上述提到的水茄苳、養鴨外,開場如同裝置擺放的椅凳,由素人演員們一張張拿下,演繹飯後乘涼、曬菜、拜拜、釣魚等「曾經日常」的情境。演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素人演員們與土地連結的勞動與身體記憶,比如趕鴨所發出的聲音與動作姿態,呈現出來毫不扭捏,自然無比,彷彿這些或已消失的生命經驗,早已銘刻為身體的一部分,不須多做「扮演」。敘事情節似也呼應此點。當素人演員們感嘆過去「好日子」已不再,感傷情緒並未沉溺,卻隨即轉為積極──如當初號召鄰居一起趕鴨、插秧、現今再次聚集大夥種水茄苳,重塑向心力與身體自然的勞動,藉此繼續為後代留下些什麼。


利澤好日子(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來自美國的Chad Williams與Milissa Orzolek,以及來自印尼的Gaga Rizky作品,皆呈現出某種跨國/文化交流或在地經驗之滲透。Milissa Orzolek以氣候議題為發想的《We Need to Talk》與另位來自泰國的藝術家Jae Sirikarn Bujongtad共同演出,除了多元材質、物件操作等偶戲常見手法,並以象形字「日/風/雨/雲」呼應場景,更還特意藉由「翻譯」爭奪敘事主權,開場光是「Let’s talk about weather」一再被翻譯為「我們來談談暴風雨」就僵持不下。在談論氣候與人類行為相互關係之際,也讓「議題論辯」這件事多了一層微妙關係。

Gaga Rizky以印尼傳統草偶實驗的光影戲,放入大量台灣流行歌元素,為看似通俗八股的愛情故事增添波瀾壯闊。至於Chad Williams則在作品結合布袋戲與歐洲手套偶(這也是他近年來探索開發的技法路線),以「露營遇見狼」的簡單故事,實驗布袋戲程式化的手勢動作,比如生旦淨末丑的各自姿態,如何能在歐洲手套偶身上呈現獨特情緒效果。以上三個駐村案例,無論是素材直接取用、技法借用並加以發揮,抑或實際於文本探討跨文化的語言經驗,皆相當有趣地傳遞了創作者與駐地發生連結的關係。


We Need to Talk(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Emilie Racine以希臘神話冥后為主題創作《Perséphone》,則屬另一類型。此作原是2020年無獨有偶的交換駐村計畫,因疫情延期至今,作品也從演出轉作影片。但與其說是疫情期間現場演出暫停,不得不嘗試另種展示媒材,藝術家實是出於美學考量。Emilie Racine在映後座談表示:發展過程中,視覺風格漸趨超現實,加上真人操作的限制,反而藉影像形式得到更大創作自由。然而,疫情期間的線上交流,讓偶戲透過特寫與剪接,得以探索不同效果,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以《Perséphone》為例,大量的特寫更加凸顯女體戲偶的刺繡、織布質地細節,與荊棘所隱喻的基督教受難形象相互呼應;女性內在器官(卵巢、子宮等)與外在自然的變化牽連【1】,就感官體驗也更為直覺。 


Perséphone(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再度回到戶外空間,莊毅柔的裝置互動展演《港口對話》藉漢堡港與利澤簡港的跨時代通信,懷想歷史也回應當代世界之變。地面散落的小小貨櫃屋/盒,是創作者和利澤國中學生一起完成的小擺設。進場時,每位觀眾都會拿到一張寫有特殊任務的小紙條,必須找到特定場景貨櫃,並依照自己的詮釋與想像,將貨櫃移動、擺放至指定位置,由觀眾一同完成「場上preset」,演出才會開始。如此設定,等同於邀請觀眾成為演出設計的一部分、甚至是啟動者;為了完成任務,觀眾過程中也得以細細觀察貨櫃場景所乘載的空間地景與在地記憶。具創作者所述,這是她為「害羞的台灣觀眾」特別設想的互動情境;實際參與,倒也覺得相當有效,得以溫柔地帶領觀眾重回如今已不存在的港口,並透過港口擬人之通信,將人們(外地觀眾與在地居民)、文化、歷史與地方匯集。 


港口對話(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喘口氣後重拾腳步前進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藝術家駐村計畫」,相較於疫情前幾年的熱鬧盛大,甚至還與在地街區合作,封街辦園遊會,【重啟連結Reconnect】顯得小巧而親密。經過了一整天的行程,不禁讓人重新思考所謂國際交流、在地連結等駐村意義。在這裡,感受不到某種於外於內用力要「被看見」的焦慮與壓力,反而隱然傳遞著個人生活層面的日常綿密。演出作品多以小品為主,有的讓人驚豔,有的勇於實驗,也有的概念想法大於具體實踐,但都讓人確實感受時間積累的關係建立,竟也默默和利澤簡的港口歷史產生聯繫。


註解

1、冥后因女兒被冥王帶走,而讓大地陷入冬日般荒涼。

《【重啟連結Reconnect】 — 2023駐村藝術家計畫 Open Lab》

演出|莊毅柔、楊美英、Chad Williams、Emilie Racine、Gaga Rizky、Milissa Orzolek
時間|2023/10/15 09:30-17:00
地點|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東路37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第一部曲主要在音樂性的嘗試,而第二部曲與皮影戲的跨域合作也實數不易,但若能適當地保留並延續地第一部曲的部份聽覺效果,整體而言會更加完整且迷人。
12月
20
2024
重新定位《追香記》,在戲曲愛情的最大公約數才子佳人之前,代以「女才」伏線回收經典故事迴路,從經典派生,恍如同形,實為他者。創作團隊追尋的或許是生旦兩全之勝場。
12月
19
2024
欲問劇種前程,困頓卡關何嘗不是重究習藝初心的良機;實驗發想多方尋求當代新出路,卻也可能自蹈窠臼,反遭溺陷。莫急莫慌,務本抑末,不忘本也不只吃老本。
12月
18
2024
還是必須回應江之翠劇場難分難捨的根本?——若從現代劇場運用傳統戲曲的角度來看,江之翠劇場值得肯定;但若是純粹討論傳統技藝,則略帶無奈。
12月
16
2024
當《森林七矮人》持續作為兒童教育的表演劇目,則須回過頭來檢視,脫胎自經典的、傳統的價值觀,要如何調整與呈現,才能與時俱進?
12月
16
2024
對我來講,作品其中一ê重要ê價值是來phah破「唐人共同體」ê單一想像,挑戰文化kap血緣共同體所謂ê穩固假設,koh再ùi周茂生「釘根他鄉變故鄉」ê過程,kā「唐山/番平」、「Lán人/番」、「in(他族)/gún(我族)」ê界線phah破。
12月
16
2024
夢醒之後,李金蓮因為潘金蓮的境遇要成為怎樣的金蓮?是此劇難以解讀到的層次。更為要緊的是:李京璇在《金蓮與夢》之後,要成為怎樣的李京璇/演員?
12月
10
2024
在「承功」這個共演平臺,歌仔戲獨特「活戲」的「即興」特質是很難在「精緻化」的賽道與前述劇種競爭的。為了與古老劇種競演,每年參與「承功」演出的歌仔戲,除了凸顯師承傳統,展現藝術能量外,如何「老戲新演」反而是觀察要點。
12月
06
2024
而當歌仔戲走入新世紀,腹內戲傳承不易,新一代演員也多依靠劇本演出,但外台戲仍是歌仔戲源源不絕的原動力。本次演出可見星二代早已不僅只是以製作「大型外台戲」的模式,而是想運用一些劇場元素進入外台場域。
12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