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港口串起今世交流—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重啟連結Reconnect】
11月
21
2023
利澤好日子(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9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遷居宜蘭後,除了每年推出年度製作、或參與友團創作的跨界助拳,另一主力便是一年一度、已邁入第七屆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藝術家駐村計畫」。秉持著「偶戲圈就像個大家庭」的信念,呈現有別於官方機構的國際交流經驗,更積極拓展在地連結。2020年起受疫情影響,多聚焦於台灣創作者。隨著疫情終結,今年則以「重啟連結Reconnect」為題旨,集結說故事志工、素人演員,以及來自台灣、美國、加拿大、印尼與泰國的藝術家,呈現5場現場演出、1支偶戲影片播映、1場裝置互動演出以及2段行動故事劇場作品,既延續過往路線,也適時轉換步伐。 

相較於前幾屆都是分散演出,讓參與觀眾自行安排行程,此次【重啟連結Reconnect】將活動限縮為兩條路線。兩者唯一差別,是無獨有偶2022年製作《自私的巨人》台語版演出,抑或駐村藝術家工作坊二選一。路線規劃也可見其用心,比如一大早開場的「利澤行動故事劇場」,由兩組故事志工呈現在地環境特色與歷史緣由,像是利澤常見的水茄苳,夜晚開花如煙火般絢爛而短暫,或是過去當地多水災,因而養鴨業發達,而有了「鴨賞」這項知名土產。這些資訊,在觀眾接續觀看社區劇場《利澤好日子》成為重要背景,不再需要前情提要或刻意解說,而能快速融入素人大哥大姐們召喚記憶中的利澤生活場景。

露天劇場登場的《利澤好日子》,是由來自台南的楊美英,帶領利澤簡文教促進會成員共同創作演出。除了上述提到的水茄苳、養鴨外,開場如同裝置擺放的椅凳,由素人演員們一張張拿下,演繹飯後乘涼、曬菜、拜拜、釣魚等「曾經日常」的情境。演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素人演員們與土地連結的勞動與身體記憶,比如趕鴨所發出的聲音與動作姿態,呈現出來毫不扭捏,自然無比,彷彿這些或已消失的生命經驗,早已銘刻為身體的一部分,不須多做「扮演」。敘事情節似也呼應此點。當素人演員們感嘆過去「好日子」已不再,感傷情緒並未沉溺,卻隨即轉為積極──如當初號召鄰居一起趕鴨、插秧、現今再次聚集大夥種水茄苳,重塑向心力與身體自然的勞動,藉此繼續為後代留下些什麼。


利澤好日子(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來自美國的Chad Williams與Milissa Orzolek,以及來自印尼的Gaga Rizky作品,皆呈現出某種跨國/文化交流或在地經驗之滲透。Milissa Orzolek以氣候議題為發想的《We Need to Talk》與另位來自泰國的藝術家Jae Sirikarn Bujongtad共同演出,除了多元材質、物件操作等偶戲常見手法,並以象形字「日/風/雨/雲」呼應場景,更還特意藉由「翻譯」爭奪敘事主權,開場光是「Let’s talk about weather」一再被翻譯為「我們來談談暴風雨」就僵持不下。在談論氣候與人類行為相互關係之際,也讓「議題論辯」這件事多了一層微妙關係。

Gaga Rizky以印尼傳統草偶實驗的光影戲,放入大量台灣流行歌元素,為看似通俗八股的愛情故事增添波瀾壯闊。至於Chad Williams則在作品結合布袋戲與歐洲手套偶(這也是他近年來探索開發的技法路線),以「露營遇見狼」的簡單故事,實驗布袋戲程式化的手勢動作,比如生旦淨末丑的各自姿態,如何能在歐洲手套偶身上呈現獨特情緒效果。以上三個駐村案例,無論是素材直接取用、技法借用並加以發揮,抑或實際於文本探討跨文化的語言經驗,皆相當有趣地傳遞了創作者與駐地發生連結的關係。


We Need to Talk(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Emilie Racine以希臘神話冥后為主題創作《Perséphone》,則屬另一類型。此作原是2020年無獨有偶的交換駐村計畫,因疫情延期至今,作品也從演出轉作影片。但與其說是疫情期間現場演出暫停,不得不嘗試另種展示媒材,藝術家實是出於美學考量。Emilie Racine在映後座談表示:發展過程中,視覺風格漸趨超現實,加上真人操作的限制,反而藉影像形式得到更大創作自由。然而,疫情期間的線上交流,讓偶戲透過特寫與剪接,得以探索不同效果,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以《Perséphone》為例,大量的特寫更加凸顯女體戲偶的刺繡、織布質地細節,與荊棘所隱喻的基督教受難形象相互呼應;女性內在器官(卵巢、子宮等)與外在自然的變化牽連【1】,就感官體驗也更為直覺。 


Perséphone(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再度回到戶外空間,莊毅柔的裝置互動展演《港口對話》藉漢堡港與利澤簡港的跨時代通信,懷想歷史也回應當代世界之變。地面散落的小小貨櫃屋/盒,是創作者和利澤國中學生一起完成的小擺設。進場時,每位觀眾都會拿到一張寫有特殊任務的小紙條,必須找到特定場景貨櫃,並依照自己的詮釋與想像,將貨櫃移動、擺放至指定位置,由觀眾一同完成「場上preset」,演出才會開始。如此設定,等同於邀請觀眾成為演出設計的一部分、甚至是啟動者;為了完成任務,觀眾過程中也得以細細觀察貨櫃場景所乘載的空間地景與在地記憶。具創作者所述,這是她為「害羞的台灣觀眾」特別設想的互動情境;實際參與,倒也覺得相當有效,得以溫柔地帶領觀眾重回如今已不存在的港口,並透過港口擬人之通信,將人們(外地觀眾與在地居民)、文化、歷史與地方匯集。 


港口對話(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喘口氣後重拾腳步前進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藝術家駐村計畫」,相較於疫情前幾年的熱鬧盛大,甚至還與在地街區合作,封街辦園遊會,【重啟連結Reconnect】顯得小巧而親密。經過了一整天的行程,不禁讓人重新思考所謂國際交流、在地連結等駐村意義。在這裡,感受不到某種於外於內用力要「被看見」的焦慮與壓力,反而隱然傳遞著個人生活層面的日常綿密。演出作品多以小品為主,有的讓人驚豔,有的勇於實驗,也有的概念想法大於具體實踐,但都讓人確實感受時間積累的關係建立,竟也默默和利澤簡的港口歷史產生聯繫。


註解

1、冥后因女兒被冥王帶走,而讓大地陷入冬日般荒涼。

《【重啟連結Reconnect】 — 2023駐村藝術家計畫 Open Lab》

演出|莊毅柔、楊美英、Chad Williams、Emilie Racine、Gaga Rizky、Milissa Orzolek
時間|2023/10/15 09:30-17:00
地點|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東路37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