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港口串起今世交流—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重啟連結Reconnect】
11月
21
2023
利澤好日子(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2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遷居宜蘭後,除了每年推出年度製作、或參與友團創作的跨界助拳,另一主力便是一年一度、已邁入第七屆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藝術家駐村計畫」。秉持著「偶戲圈就像個大家庭」的信念,呈現有別於官方機構的國際交流經驗,更積極拓展在地連結。2020年起受疫情影響,多聚焦於台灣創作者。隨著疫情終結,今年則以「重啟連結Reconnect」為題旨,集結說故事志工、素人演員,以及來自台灣、美國、加拿大、印尼與泰國的藝術家,呈現5場現場演出、1支偶戲影片播映、1場裝置互動演出以及2段行動故事劇場作品,既延續過往路線,也適時轉換步伐。 

相較於前幾屆都是分散演出,讓參與觀眾自行安排行程,此次【重啟連結Reconnect】將活動限縮為兩條路線。兩者唯一差別,是無獨有偶2022年製作《自私的巨人》台語版演出,抑或駐村藝術家工作坊二選一。路線規劃也可見其用心,比如一大早開場的「利澤行動故事劇場」,由兩組故事志工呈現在地環境特色與歷史緣由,像是利澤常見的水茄苳,夜晚開花如煙火般絢爛而短暫,或是過去當地多水災,因而養鴨業發達,而有了「鴨賞」這項知名土產。這些資訊,在觀眾接續觀看社區劇場《利澤好日子》成為重要背景,不再需要前情提要或刻意解說,而能快速融入素人大哥大姐們召喚記憶中的利澤生活場景。

露天劇場登場的《利澤好日子》,是由來自台南的楊美英,帶領利澤簡文教促進會成員共同創作演出。除了上述提到的水茄苳、養鴨外,開場如同裝置擺放的椅凳,由素人演員們一張張拿下,演繹飯後乘涼、曬菜、拜拜、釣魚等「曾經日常」的情境。演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素人演員們與土地連結的勞動與身體記憶,比如趕鴨所發出的聲音與動作姿態,呈現出來毫不扭捏,自然無比,彷彿這些或已消失的生命經驗,早已銘刻為身體的一部分,不須多做「扮演」。敘事情節似也呼應此點。當素人演員們感嘆過去「好日子」已不再,感傷情緒並未沉溺,卻隨即轉為積極──如當初號召鄰居一起趕鴨、插秧、現今再次聚集大夥種水茄苳,重塑向心力與身體自然的勞動,藉此繼續為後代留下些什麼。


利澤好日子(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來自美國的Chad Williams與Milissa Orzolek,以及來自印尼的Gaga Rizky作品,皆呈現出某種跨國/文化交流或在地經驗之滲透。Milissa Orzolek以氣候議題為發想的《We Need to Talk》與另位來自泰國的藝術家Jae Sirikarn Bujongtad共同演出,除了多元材質、物件操作等偶戲常見手法,並以象形字「日/風/雨/雲」呼應場景,更還特意藉由「翻譯」爭奪敘事主權,開場光是「Let’s talk about weather」一再被翻譯為「我們來談談暴風雨」就僵持不下。在談論氣候與人類行為相互關係之際,也讓「議題論辯」這件事多了一層微妙關係。

Gaga Rizky以印尼傳統草偶實驗的光影戲,放入大量台灣流行歌元素,為看似通俗八股的愛情故事增添波瀾壯闊。至於Chad Williams則在作品結合布袋戲與歐洲手套偶(這也是他近年來探索開發的技法路線),以「露營遇見狼」的簡單故事,實驗布袋戲程式化的手勢動作,比如生旦淨末丑的各自姿態,如何能在歐洲手套偶身上呈現獨特情緒效果。以上三個駐村案例,無論是素材直接取用、技法借用並加以發揮,抑或實際於文本探討跨文化的語言經驗,皆相當有趣地傳遞了創作者與駐地發生連結的關係。


We Need to Talk(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Emilie Racine以希臘神話冥后為主題創作《Perséphone》,則屬另一類型。此作原是2020年無獨有偶的交換駐村計畫,因疫情延期至今,作品也從演出轉作影片。但與其說是疫情期間現場演出暫停,不得不嘗試另種展示媒材,藝術家實是出於美學考量。Emilie Racine在映後座談表示:發展過程中,視覺風格漸趨超現實,加上真人操作的限制,反而藉影像形式得到更大創作自由。然而,疫情期間的線上交流,讓偶戲透過特寫與剪接,得以探索不同效果,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以《Perséphone》為例,大量的特寫更加凸顯女體戲偶的刺繡、織布質地細節,與荊棘所隱喻的基督教受難形象相互呼應;女性內在器官(卵巢、子宮等)與外在自然的變化牽連【1】,就感官體驗也更為直覺。 


Perséphone(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再度回到戶外空間,莊毅柔的裝置互動展演《港口對話》藉漢堡港與利澤簡港的跨時代通信,懷想歷史也回應當代世界之變。地面散落的小小貨櫃屋/盒,是創作者和利澤國中學生一起完成的小擺設。進場時,每位觀眾都會拿到一張寫有特殊任務的小紙條,必須找到特定場景貨櫃,並依照自己的詮釋與想像,將貨櫃移動、擺放至指定位置,由觀眾一同完成「場上preset」,演出才會開始。如此設定,等同於邀請觀眾成為演出設計的一部分、甚至是啟動者;為了完成任務,觀眾過程中也得以細細觀察貨櫃場景所乘載的空間地景與在地記憶。具創作者所述,這是她為「害羞的台灣觀眾」特別設想的互動情境;實際參與,倒也覺得相當有效,得以溫柔地帶領觀眾重回如今已不存在的港口,並透過港口擬人之通信,將人們(外地觀眾與在地居民)、文化、歷史與地方匯集。 


港口對話(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攝影林筱倩)

喘口氣後重拾腳步前進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藝術家駐村計畫」,相較於疫情前幾年的熱鬧盛大,甚至還與在地街區合作,封街辦園遊會,【重啟連結Reconnect】顯得小巧而親密。經過了一整天的行程,不禁讓人重新思考所謂國際交流、在地連結等駐村意義。在這裡,感受不到某種於外於內用力要「被看見」的焦慮與壓力,反而隱然傳遞著個人生活層面的日常綿密。演出作品多以小品為主,有的讓人驚豔,有的勇於實驗,也有的概念想法大於具體實踐,但都讓人確實感受時間積累的關係建立,竟也默默和利澤簡的港口歷史產生聯繫。


註解

1、冥后因女兒被冥王帶走,而讓大地陷入冬日般荒涼。

《【重啟連結Reconnect】 — 2023駐村藝術家計畫 Open Lab》

演出|莊毅柔、楊美英、Chad Williams、Emilie Racine、Gaga Rizky、Milissa Orzolek
時間|2023/10/15 09:30-17:00
地點|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東路37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