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在爆笑且風格強烈的視覺設計之下,《理髮師》骨子也玩著高明的政治與認同操作。看似無傷大雅地,馬丁・林博細心變動了費加洛的人物設定,將他改成一位偽裝成理髮師的流浪漢——這雖不影響劇情,卻有極強的暗示性。
                        1月
                                25
                                2022
                            
                            
                            1431
                        
                    也許台灣三級警戒已暫時解除,但世界回到能四處飛行,國際演出交流交流頻繁的時刻,似乎仍有段長路。表演藝術的新日常(New normal)將是什麼面貌?(林真宇)
                        10月
                                15
                                2021
                            
                            
                            1525
                        
                    「闖劇場」的創團作《老人流》,挑戰了劇場屬於菁英階級的價值觀,將臺灣閩南的俗民文化帶入實驗性質強烈的小劇場,同時也企圖讓不熟悉小劇場及當代舞蹈的台中觀眾,得以走進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觀看作品。然而,令我感到不安的是⋯⋯抵抗「俗民等於入不了廳堂」的菁英階級壓迫,是否必定全然擁抱俗民文化的一切,而沒有反思性別壓迫的可能?(李宗興)
                        9月
                                24
                                2020
                            
                            
                            2017
                        
                    11月
                                26
                                2019
                            
                            
                            1591
                        
                    影像和舞者,如此失衡、紛亂,令人失去觀看的焦點。不過畫面提醒我們,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輕易地就可以上線連結全世界……我們早已迷航,成為彼此較勁、爭奪資源,科技世界裡的數位難民,在一起卻顯得孤單空虛。(楊智翔)
                        4月
                                29
                                2019
                            
                            
                            5374
                        
                    8月
                                21
                                2018
                            
                            
                            2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