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歌劇,快快演:談默片式歌劇《塞維亞理髮師》的節奏營造與政治轉譯
1月
25
2022
塞維亞理髮師(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軒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6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坦白講,我並不特別愛看歌劇。原因也很簡單:對於在千禧世代中長大的我來說,歌劇實在太緩慢了。縱然有幾次感動至深的經驗,但那些經典劇目畢竟來自十八、十九世紀,人們的生活步調、接收資訊的速度早已大不相同,每次要靜下心來欣賞歌劇前,還真得連番自我提醒,自己是在欣賞過去世代的經典藝術,要調整欣賞心態才行。

2021 年底,臺中歌劇院引進丹麥皇家歌劇院製作的《塞維亞理髮師》(以下簡稱《理髮師》)。而主掌大局的導演馬丁・林博(Martin Lyngbo)所面對的,就是這麼一群習慣當代影視節奏、缺乏耐心的新世代觀眾。於是,他以「入門款歌劇」為標榜,表面上以黑白默片喜劇風格營造笑果,實際則在嘗試撫平歷史經典與當代觀眾之間的巨大隔閡。

不得不說,成果實在優異。這是我歷來欣賞歌劇的經驗中,最放鬆也最享受的一次。

 

塞維亞理髮師(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軒朗)


當代節奏、默片美學

面對這群習慣於快節奏敘事、比起看舞台更常看螢幕的入門觀眾,《理髮師》採取了幾個構作與視覺設計的策略:

第一,大刀闊斧地刪減劇本。熟悉《理髮師》原著與演出陣容的觀眾應會驚訝,序曲一結束,緊接的竟是費加洛的〈好事者之歌〉(“Largo al factotum”)!整個合唱團和幾個相關的詠嘆調都不見了!整齣戲的長度,整整少了半個多小時。

第二,不唱則演,遇冗則「塞」。序曲只有樂團演奏太無聊?那就讓歌手們演一齣你追我跑的默劇戲碼!嫌詠嘆調一句臺詞反覆三次太冗長?那就讓其他演員同時或演或舞,塞入多線敘事,讓觀眾的眼睛耳朵盡多工(multi-tasking)之能事!每分每秒都「資訊量龐大」,絕無冷場。

舞台設計,應是取經自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或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式的強烈風格美學,老少影迷想必都「眼」熟能詳:巨大的街道建築立面向舞台前緣外推,營造平面、對稱且扁平的視覺構圖。觀眾或看見演員在建築外上下左右(而沒有前後舞台深度地)跑跳,或經過房屋的矩形格線望進屋內,一切皆帶有單一機位水平影像的鏡頭暗示。

最後,則是喜劇電影式的誇張肢體語言。《理髮師》雖言「默片式歌劇」,更適合類比的電影類型應是四O年代後,卓别林有聲電影或早期迪士尼動畫片。在自律自足的音樂之下,演員隨著節拍或音樂段落律動,化毆打、爆炸、愚弄等誇張的效果為無害的笑料。一場歌劇演出,逗出台下無盡的笑聲,這應是臺灣歌劇製作前所未有的壯舉。

塞維亞理髮師(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軒朗)


潛移默化的階級轉譯與共鳴感

在爆笑且風格強烈的視覺設計之下,《理髮師》骨子也玩著高明的政治與認同操作。

看似無傷大雅地,馬丁・林博細心變動了費加洛的人物設定,將他改成一位偽裝成理髮師的流浪漢——這雖不影響劇情,卻有極強的暗示性。理由應在於:在《理髮師》原著的年代背景下,理髮師的社會地位極其低落,置身貴族社會之中衝突感極大;將費加洛設定成流浪漢,等於是再製了社會階級間的衝突。【1】

歌劇全劇由費加洛唱段起始,費加洛再度流落街頭為終,加上擬仿卓别林典型流浪漢(tramp)形象的服裝造型,踏實了平民小卒單打獨鬥,斡旋於上流社會的基礎視角。在即使不是費加洛唱段的戲碼,也可看見他跑跑跳跳、四處佈局(或搞怪),鮮少遠離觀眾的注意。

用笑聲傳遞理念,始終是最高明的政治藝術化手法。遙想《大獨裁者》、《摩登時代》等名作,黑白默片喜劇向來是左翼份子(尤其是卓别林)用喜劇笑料包藏政治意識的作品,就連堅信藝術革命力的歐哲・班雅明(Walter Benjamin)都是卓别林的粉絲。不難想見,《理髮師》有意於將費加洛與默片喜劇中的主角小卒(一如《摩登時代》中的苦工、《將軍號》裡不受徵召的可憐男子等)作平行的暗示;在《理髮師》朝向入門級觀眾的同時,他們也必定朝向著能和主角的社會角色(即使不一定真的要是流浪漢或無產階級)產生共鳴的群眾。這是《理髮師》緊抓當代觀眾、在笑料之餘緊抓觀眾芳心的另一手法。

不只是入門款

在戲劇與視覺之外,音樂的呈現也確實精彩萬分。關於諸位歌手的表現已有評論人劉馬利的詳盡評述,【2】此處不再贅言;這裡想特別添述的,是指揮廖國敏的秀異演繹:他讓 NSO 國家交響樂團奏出典雅、清新的聲響,散發著返古般的秀氣,這是該團極少有的樣貌;同時,對於這位以厚重德奧曲目為守備範圍的浪漫型指揮來說,【3】盈亮流利的音樂呈現亦屬難得,值得記述。

其實,《理髮師》不只是給歌劇新手的入門款作品,它也極適合尚不熟悉歌劇當代製作模式的樂迷們。在演出劇目仍少的臺灣,目前製作仍多偏向保守傳統、或抽象化的路線(善玩時空錯置的導演黎煥雄是少例之一),觀眾對於非典型製作的接受度也仍低迷。在此般環境下,《理髮師》雖大幅刪修,風格大改,但整體敘事不離原著,在保守與創新之間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是非常優秀的嘗試。

笑聲,永遠是最好的武器,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爆笑」製作。


註釋:

1、參考國外分析者的見解。見Henriette Devantier: “Anmeldelse: Barberen i Sevilla, Det Kongelige Teater”. 網址:https://reurl.cc/8Wp3Kg
2、見劉馬利:〈打開時尚、復古、典雅、精巧的故事「多寶格」— 羅西尼歌劇《塞維亞理髮師》〉,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71342
3、見徐韻豐:值得期待的美中不足—國臺交《史特勞斯的優雅,浪漫與哀愁》〉,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71610

《塞維亞理髮師》

演出|馬丁・林博(Martin Lyngbo)、廖國敏、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21/12/26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歌劇的場面調度,是順著人們肉眼的視覺殘影移動,再透過黑白的單一色調,不斷地推移、暈染、變化,讓音樂表現與視覺動態合而為一,無分軒輊,帶領觀眾抽絲剝繭,進入故事的「多寶格」裡。
1月
08
2022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