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歌劇,快快演:談默片式歌劇《塞維亞理髮師》的節奏營造與政治轉譯
1月
25
2022
塞維亞理髮師(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軒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5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坦白講,我並不特別愛看歌劇。原因也很簡單:對於在千禧世代中長大的我來說,歌劇實在太緩慢了。縱然有幾次感動至深的經驗,但那些經典劇目畢竟來自十八、十九世紀,人們的生活步調、接收資訊的速度早已大不相同,每次要靜下心來欣賞歌劇前,還真得連番自我提醒,自己是在欣賞過去世代的經典藝術,要調整欣賞心態才行。

2021 年底,臺中歌劇院引進丹麥皇家歌劇院製作的《塞維亞理髮師》(以下簡稱《理髮師》)。而主掌大局的導演馬丁・林博(Martin Lyngbo)所面對的,就是這麼一群習慣當代影視節奏、缺乏耐心的新世代觀眾。於是,他以「入門款歌劇」為標榜,表面上以黑白默片喜劇風格營造笑果,實際則在嘗試撫平歷史經典與當代觀眾之間的巨大隔閡。

不得不說,成果實在優異。這是我歷來欣賞歌劇的經驗中,最放鬆也最享受的一次。

 

塞維亞理髮師(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軒朗)


當代節奏、默片美學

面對這群習慣於快節奏敘事、比起看舞台更常看螢幕的入門觀眾,《理髮師》採取了幾個構作與視覺設計的策略:

第一,大刀闊斧地刪減劇本。熟悉《理髮師》原著與演出陣容的觀眾應會驚訝,序曲一結束,緊接的竟是費加洛的〈好事者之歌〉(“Largo al factotum”)!整個合唱團和幾個相關的詠嘆調都不見了!整齣戲的長度,整整少了半個多小時。

第二,不唱則演,遇冗則「塞」。序曲只有樂團演奏太無聊?那就讓歌手們演一齣你追我跑的默劇戲碼!嫌詠嘆調一句臺詞反覆三次太冗長?那就讓其他演員同時或演或舞,塞入多線敘事,讓觀眾的眼睛耳朵盡多工(multi-tasking)之能事!每分每秒都「資訊量龐大」,絕無冷場。

舞台設計,應是取經自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或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式的強烈風格美學,老少影迷想必都「眼」熟能詳:巨大的街道建築立面向舞台前緣外推,營造平面、對稱且扁平的視覺構圖。觀眾或看見演員在建築外上下左右(而沒有前後舞台深度地)跑跳,或經過房屋的矩形格線望進屋內,一切皆帶有單一機位水平影像的鏡頭暗示。

最後,則是喜劇電影式的誇張肢體語言。《理髮師》雖言「默片式歌劇」,更適合類比的電影類型應是四O年代後,卓别林有聲電影或早期迪士尼動畫片。在自律自足的音樂之下,演員隨著節拍或音樂段落律動,化毆打、爆炸、愚弄等誇張的效果為無害的笑料。一場歌劇演出,逗出台下無盡的笑聲,這應是臺灣歌劇製作前所未有的壯舉。

塞維亞理髮師(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軒朗)


潛移默化的階級轉譯與共鳴感

在爆笑且風格強烈的視覺設計之下,《理髮師》骨子也玩著高明的政治與認同操作。

看似無傷大雅地,馬丁・林博細心變動了費加洛的人物設定,將他改成一位偽裝成理髮師的流浪漢——這雖不影響劇情,卻有極強的暗示性。理由應在於:在《理髮師》原著的年代背景下,理髮師的社會地位極其低落,置身貴族社會之中衝突感極大;將費加洛設定成流浪漢,等於是再製了社會階級間的衝突。【1】

歌劇全劇由費加洛唱段起始,費加洛再度流落街頭為終,加上擬仿卓别林典型流浪漢(tramp)形象的服裝造型,踏實了平民小卒單打獨鬥,斡旋於上流社會的基礎視角。在即使不是費加洛唱段的戲碼,也可看見他跑跑跳跳、四處佈局(或搞怪),鮮少遠離觀眾的注意。

用笑聲傳遞理念,始終是最高明的政治藝術化手法。遙想《大獨裁者》、《摩登時代》等名作,黑白默片喜劇向來是左翼份子(尤其是卓别林)用喜劇笑料包藏政治意識的作品,就連堅信藝術革命力的歐哲・班雅明(Walter Benjamin)都是卓别林的粉絲。不難想見,《理髮師》有意於將費加洛與默片喜劇中的主角小卒(一如《摩登時代》中的苦工、《將軍號》裡不受徵召的可憐男子等)作平行的暗示;在《理髮師》朝向入門級觀眾的同時,他們也必定朝向著能和主角的社會角色(即使不一定真的要是流浪漢或無產階級)產生共鳴的群眾。這是《理髮師》緊抓當代觀眾、在笑料之餘緊抓觀眾芳心的另一手法。

不只是入門款

在戲劇與視覺之外,音樂的呈現也確實精彩萬分。關於諸位歌手的表現已有評論人劉馬利的詳盡評述,【2】此處不再贅言;這裡想特別添述的,是指揮廖國敏的秀異演繹:他讓 NSO 國家交響樂團奏出典雅、清新的聲響,散發著返古般的秀氣,這是該團極少有的樣貌;同時,對於這位以厚重德奧曲目為守備範圍的浪漫型指揮來說,【3】盈亮流利的音樂呈現亦屬難得,值得記述。

其實,《理髮師》不只是給歌劇新手的入門款作品,它也極適合尚不熟悉歌劇當代製作模式的樂迷們。在演出劇目仍少的臺灣,目前製作仍多偏向保守傳統、或抽象化的路線(善玩時空錯置的導演黎煥雄是少例之一),觀眾對於非典型製作的接受度也仍低迷。在此般環境下,《理髮師》雖大幅刪修,風格大改,但整體敘事不離原著,在保守與創新之間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是非常優秀的嘗試。

笑聲,永遠是最好的武器,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爆笑」製作。


註釋:

1、參考國外分析者的見解。見Henriette Devantier: “Anmeldelse: Barberen i Sevilla, Det Kongelige Teater”. 網址:https://reurl.cc/8Wp3Kg
2、見劉馬利:〈打開時尚、復古、典雅、精巧的故事「多寶格」— 羅西尼歌劇《塞維亞理髮師》〉,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71342
3、見徐韻豐:值得期待的美中不足—國臺交《史特勞斯的優雅,浪漫與哀愁》〉,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71610

《塞維亞理髮師》

演出|馬丁・林博(Martin Lyngbo)、廖國敏、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21/12/26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歌劇的場面調度,是順著人們肉眼的視覺殘影移動,再透過黑白的單一色調,不斷地推移、暈染、變化,讓音樂表現與視覺動態合而為一,無分軒輊,帶領觀眾抽絲剝繭,進入故事的「多寶格」裡。
1月
08
2022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